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略谈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特点及其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梅奥通过其著名的“霍桑试验”提出了组织管理的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在组织中不仅存在着严格规则和等级制度的正式组织,还存在着另一类组织形式,即非正式组织。这些非正式组织亦称为非正式群体或非正式团体。组织成员之间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生活习惯方式,相互合作、共谋发展的需要构成了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基础和纽带。 非正式组织作为正式组织的伴生物在组织行为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正确认识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与功能,将会有助于组织效能的提高。 一、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特征 在高校,由于大学生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非正式群体。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一种  相似文献   

2.
在市场转型条件下,组织社会资本分为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本文对正式结构的变迁和非正式结构的表现及其功能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是结构制约与组织建构的关系,正式结构规定了组织行为的可能性空间,非正式结构则将这种规定性现实化和策略化。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生『意见领袖』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高校非正式群体与“意见领袖” 按照社会群体的正规化程度以及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把社会群体划分为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高校学生正式群体是指有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学生组织,有固定的成员和组织结构,成  相似文献   

4.
当前,数量繁多、形式多样的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日益增多,其对大学生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研究大学生非正式群体,了解它们形成的原因,从而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引导,化消极影响为积极影响,帮助大学生顺利成才,是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一,大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基本背景群体,一般是指按某个或某些特征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一种人群结合体。群体的组成人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据群体的形成原因和群体内各成员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  相似文献   

5.
张雷 《求实》2009,(Z1)
所谓群体,一般是指按某个或某些特征结合起来而进行共同活动的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一种人群结合体。把群体按照其结构特征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是美国社会群体学家梅奥教授在其著名的霍桑实验中首次提出的。他在谈到非正式群体时认为,传统的管理只注意正式群体问题,实  相似文献   

6.
教师中客观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它们在学校管理中起着正负两方面的作用。本文根据非正式组织的特点,结合学校管理实际,探讨如何引导教师中非正式组织,控制其消极作用,更好地发挥其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为使之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7.
教师中客观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它们在学校管理中起着正负两方面的作用.本文根据非正式组织的特点,结合学校管理实际,探讨如何引导教师中非正式组织,控制其消极作用,更好地发挥其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为使之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曾经指出,领导者的权威由正式权威与非正式权威构成。正式权威是组织赋予的职权,带有法定效力,具有强制性;非正式权威则是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即个人品德、人格魅力等凝聚而成的影响力,不能靠组织赋予,而主要靠个人修养和努力去形成,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所起的作用和效果是久远的,有时甚至是权力因素不可比拟的。面对改革开放日益复杂的新形势和市场经济日益严峻的新考验,领导干部非权力因素在个人素质中的作用和影响将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是直接关系领导干部能否经受住新挑战、  相似文献   

9.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中华廉洁文化是一种具有多功能价值的复合型文化,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非正式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华廉洁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制度效能,是实现新农村目标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0.
马千 《理论学刊》2012,(12):84-88
建国以来,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经历了一段在曲折中发展的历史。在正式制度的主要影响作用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权威在建立之初首先直接生成了形式权威。这种权威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是否能够转换为实质权威主要受到了非正式制度的影响。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权威的生成是在一定制度空间中进行的,制度空间的区域性和社会性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等要素共同构成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1.
高校非正式群体是由于某种共同的感情、共同的爱好、共同处境,还有同学、同乡、同血缘等因素自动形成的群体,是没有明文规定的自然形成的组织。以感情为纽带是非正式群体最显著的特征,群体成员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依附关系。因此,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高校非正式群体的成因与维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非正式群体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作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艳红:非正式学生群体是相对那些经某级组织认可、登记、管理的正式学生群体而言的,它一般以成员间的共同兴趣与个人友谊为纽带,自发形成、自由组合、自然产生领袖人物。非正式学生群体参与人数众多,活动频繁,几乎涉及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分散和即兴的形式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体成员,并且对群体外成员也会产生一定的“感染”。  相似文献   

13.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中的主力军,他们大多学历高、学识渊博,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与学生心理距离近,更容易影响学生。由于职称、收入比较低,工作压力大,他们成为了学校的"弱势群体"。一些高校青年教师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带有自我中心主义,没有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政治上表现冷漠。高校校园内的正式组织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影响有限,而非正式组织则对他们影响很大,应该充分利用非正式组织如青年联合会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4.
从河南省Y村的精准扶贫实践来看,在村庄这一精准扶贫的微观场域内,驻村扶贫干部、村庄经济精英、村庄干部以及村民这几个不同的行为主体通过"关系""人情""面子"等非正式政治影响了扶贫资源分配。在此过程中,非正式政治虽然阻碍了精准扶贫资源的精准配置,但也降低了精准扶贫工作在村庄开展的交易成本,在正式政策与乡土社会之间起到了润滑作用。非正式政治对精准扶贫资源配置的影响结果是复杂、多元的。非正式政治之所以能够对精准扶贫资源配置产生重要的影响,是由制度的压力与空间、乡土社会催生的非正式治理路径依赖以及精准扶贫工作本身的特殊性共同作用形成的。非正式政治对精准扶贫资源配置的影响过程表明:国家尝试通过制度化、正式化的治理手段来实现对基层的有效治理,但在村庄实践中,却往往遭遇政策、权力无法下渗,导致公共政策的失效。在这个过程中,乡村已有的非正式治理途径,一方面对国家正式治理手段产生了消解,另一方面也对国家正式治理无法触及的领域形成补充。因此,在精准扶贫政策实践中,需要协调好基层治理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政治的关系,使得二者能够相互补充促进,从而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良好开展。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在高校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如何加强管理需要突破传统,从治理视角出发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进行再分析,这有助于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形成更加科学、理性的认识,也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其积极因素,并因势利导转化其消极因素,发挥非正式组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开展的社会教育运动为例,阐释了正式组织和社会关系网络在党的群众动员中所发挥的功能及其互补作用.为了有效地动员民众,中国共产党首先以正式组织为起点,将动员对象最大范围地吸纳进来.在正式组织的框架下,以"革命道德"标准确定各个不同的群体在组织中的位置.在手求行为一致、目标认同的基础上,党利用非正式组织来推动和促进集体行动,将湮没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选择激活.  相似文献   

17.
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客观存在。研究分析当前大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可以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在实行党政分开、校长负责制的新体制后,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具有启发性。 1、通过各种非组织群体的渠道收集学生的思想信息,可以较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基本思想状况和“兴奋点”,从而有效地开展思想教育。 2、研究分析大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组合结构特点、群体意识,通过调节人员的组合,利用性格、思想特点分层次进行协调,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可以增强群体健康前进的总动力。  相似文献   

18.
公务员录用正式制度,按照狭义理解,仅是人为制定的“正式规则”,也就是指围绕公务员录用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录用流程、考试程序与内容设计等体系制度。录用的正式制度只有在社会认可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效能。这种主观性的制度认可则属于录用的非正式制度。因此,公务员录用的非正式制度是人们长期形成的包括官员考选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原则、意识形态等因素。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共同组成约束组织和个人行为的制度环境,两者的结合才是公务员录用制度的真正涵义。  相似文献   

19.
韦伯与诺斯的理论都是立足于对非正式制度的分析之上。两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前者精于宗教对正式经济制度变迁的影响,后者侧重于文化、宗教、习俗等意识形态对正式经济制度的影响,两者都在不同程度上论证了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性与实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存在盲区、管理路径简单的现实问题,研究了非正式组织的二重性,将高校学生非正式组织分为强化型、补偿型、颠覆型、对抗型、消极型等5种类型。从加强业务导航、发挥导师作用、强化政治导向、利用核心人物、构建管理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各类非正式组织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