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贾晓明 《黄埔》2023,(1):87-91
<正>1926年5月5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南宁分校)成立。关于该校的历史沿革、组织管理、师生构成、教学内容等,本刊有详细研究,这里不再赘述。本文特选择发生在该校四位校长身上的四段颇具代表性的故事,加以整理,呈现给读者。俞作柏:制定“先倒桂后反蒋”计划俞作柏是南宁分校第一任校长。他青年时期参加同盟会,后参加辛亥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并作为新桂系将领,帮助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平定广西。两广统一后,  相似文献   

2.
凤介生 《黄埔》2014,(2):78-81
正1926年两广统一后,李、白、黄派人到广州学习黄埔军校办学模式和经验,双方协商后由军委会决定在南宁创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简称南宁军校,以李宗仁为总负责人,此后双方无实质往来。南宁军校共办八期,第一任校长俞作柏系李宗仁任命,此后历任校长均由广西当局任命,白崇禧兼任过其中四至八期的校长。从办学开始,南宁军校就拥有自己的校训和校歌,不采用黄埔本校的校训和校歌。南  相似文献   

3.
马祝忠 《黄埔》2012,(2):48-49
1925年间,当时主政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派人到广州黄埔军校参观学习,然后参照黄埔军校的办学模式和训练内容,于1926年5月在南宁东郊(今星湖路大板二区一带)开办南宁军校。1937年日军入侵南宁,南宁军校只得搬迁到桂林郊外的李家村,并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即黄埔军校六分校,开办了第十四期二十期。  相似文献   

4.
《黄埔》2017,(3)
<正>南宁分校的前身是1926年5月在广西陆军讲武学堂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1938年初,南宁分校迁至桂林,并奉令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六分校。1945年底,第六分校奉令裁撤。一、历史沿革由于黄埔军校"所造人才仍不敷分配",统治广西的新桂系军阀,按国民政府军委会的旨意,参照广州黄埔军校的做法,在旧桂系广西陆军讲  相似文献   

5.
《黄埔》2016,(4)
正四分校原为广州分校,是在广州燕塘地区广东军事政治学校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1927年,因黄埔军校官生日聚,校址偏小,于是在广州燕塘训练军校第7期入伍生,后粤系军阀陈济堂设教导队于此,再扩充教导队为第1集团军军事政治学校,不久易名为"广东军事政治学校"。1937年,时为第4路军总司令的余汉谋接管该校,自任校长。同年秋,中央命令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分校,蒋介石令陈诚、陈芝馨分任正、副主任,并于8月15日正式接收,10月12日正式开学。1938年1月,广州分校奉命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四分校。校址也先  相似文献   

6.
庾新顺 《当代广西》2014,(18):49-50
正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到了危亡关头。国共两党共赴国难,中华民族奋起全面抗战。八桂奋起"焦土抗战"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国民党广西当局顺应历史潮流,由反蒋剿共到抗日反蒋,再到联共拥蒋抗日,广西成为抗日模范省。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李宗仁、白崇禧在南宁通电全国,抨击蒋  相似文献   

7.
日本投降了!抗战胜利了!胜利后的中国,又将何去何从?1945年8月23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新的口号是,和平、民主、团结。和平是能取得的,苏、美、英需要和平,人民需要和平,我们需要和平。毛泽东同时指出:蒋介石要消灭共产党的方针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只是因为兵力分散,加上内部矛盾,想打内战但一时还打不起来。  相似文献   

8.
耿道庸 《黄埔》2011,(3):31
我是1944年3月投考中央军校(即黄埔军校)六分校的,尽管文化测试第一名,但因身高不够未能报上名,便被安置到六分校练习营当兵;6月入军预班二期一队受入伍生训练;9月随六分校撤到桂西南;1945年初到大榕山区囤兵训练;4月升入该校二十期通讯兵队继续学习。抗战胜利后,各分校撤消合并为成都本校,我又于1946年初重新考入该校二十一期就读。  相似文献   

9.
汉江阻击战     
柴啸峰 《黄埔》2009,(2):36-36
1945年4月,正当全国抗战方酣之际,驻鄂北老河口五战区负有抗战盛名的司令长官李宗仁调任汉中行辕主任,五战区司令长官由刘峙接任。这时,日寇趁机发动了向南阳、老河口长官部的进攻,而且很快占领了南阳和老河口长官部,迫使长官部向汉江以西的均县草店镇我黄埔军校第八分校转移。  相似文献   

10.
贾晓明 《黄埔》2014,(5):79-80
1925年11月12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复办,开始正式招收学生。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革命政府和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指挥部为培养革命武装力量创办的黄埔军校第一所正式分校,并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政府在粤东的军事摇篮。据《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史稿》记载:"该校之有分校,当自潮州分校始。"  相似文献   

11.
卜穗文 《黄埔》2010,(1):43-45
黄埔军校建校之初校舍不足,在黄埔岛内设平岗分校、蝴蝶岗分校,在广州市内设省分校,但这些分校纯属移驻学生分区上课,并无专门的分校组织结构,实际上不是分校,仍旧由本校直接管理。随着国民革命形势迅猛发展,黄埔军校也迅速发展壮大起来,陆续建立4个分校,即潮州分校、南宁分校、武汉分校、长沙分校。南宁分校,又称第一分校或广西分校,武汉分校又称第二分校,长沙分校又称第三分校。  相似文献   

12.
正黄埔军校,创建时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合作时期,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共帮助下创办的军事学校。因校址在广州黄埔长洲岛,故世称"黄埔军校"。该校于1924年5月成立(校庆日定为6月16日)。1925年起,还先后在潮州、南宁、武汉、  相似文献   

13.
抗战胜利后,民盟云南地方组织积极与中共配合,为反专制独裁反内战,实现和平,建立民主、自由的新中国,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发动了著名的一二·一运动.本文拟从个案研究(case study)的角度对此进行叙述和分析.一、民盟云南省支部与“一二·一运动”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民盟云南支部及其机关刊物《民主周刊》积极制造舆论,进行宣传,配合、支持中共在重庆的谈判.9月1日,《民主周刊》发表题为《关于国共商谈》的社论,对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毅然赴重庆谈判的行动和在重庆机场发表的书面谈话表示支持和赞赏,驳斥了一些人散布的各党派之间政治争论与人民无关的论调,再次提出召开由各党派、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政治会议的主张,希望国民党以最大诚意来打开政治僵局.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于停泊在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举行.9月4日晚,民盟云南省支部和中共地下组织为了庆祝抗日战争的胜利,反对内战,促进国内和平的实现,在联大新校舍东食堂举行了由昆明学生联合会和文化教育界人士参加的“从胜利到和平”联欢晚会.盟员尚钺、吴晗、周新民、闻一多、曾昭抡、刘思慕等在晚会上先后发表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的抗日民主主义是毛泽东整个民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争取民主保证抗战胜利的重要一环;民主共和国是抗日民主的国家形式;三三制政权是民主共和国的政权模式;授权给农民是新民主主义政治的实质。上述四个方面构成了毛泽东抗日民主观的主导内容。  相似文献   

15.
胡德林 《世纪行》2013,(7):41-44
湖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与协商委员会湖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1949年5月16日,武汉和平解放。5月20日,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此后,湖北省委、省政府着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健全人民民主机构,团结一切拥护新政权的人士,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扩大这个政权的民主性和人民性。  相似文献   

16.
李海流 《春秋》2015,(2):15-19
李宗仁就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后在徐州城内巡视李宗仁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台儿庄战役的主要指挥者。1938年2月至5月,他指挥了中国抗战史上著名的徐州会战.其中台儿庄大捷是他一生辉煌的顶点。台儿庄会战作为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首次大捷,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对团结全民族抗战具有强烈的振奋意义。  相似文献   

17.
聚生  张冰 《现代领导》2009,(11):38-39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毛泽东在会见李宗仁的特使刘仲容时曾经谈到广西的问题.毛泽东当时用称赞的口气说:“这几年,广西没有南京政府的财政支持,不仅撑得住局面.还被人称赞为全国的模范省。我看李宗仁是个有本事的人。”  相似文献   

18.
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940年回国考察延安.一踏上延安的土地就立即感到民主气息如春风拂面.并深深为共产党人所开辟的一代民主新风所打动.预言“假如更多的人象他们那样刻苦耐劳、埋头苦干.我们中国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从此.他把拯救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寄托在了共产党身上。1945年7月,黄炎培访问了延安.也同样为延安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所感奋.把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了共产党身上.并非常赞同毛泽东关于用人民民主新路来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思想。傅作义将军在北平和平解放以后曾经跟毛泽东说过这样的话.他最终之所以下决心起义.不仅仅是因为怕北京这个文化古城被战火摧毁而成为千古罪人.根本的原因是共产党搞民主政治让他心服口服。他同时也给毛泽东留下了这样的话:如果50年后共产党搞民主政治搞得还象今天这么好.他就真的折服了。  相似文献   

19.
<正>抗战胜利后的中间道路又称第三条道路,其思想内涵是用超越左右两个极端的中国智慧和协商民主,或中庸理性的和平改良与合法人道方式,对内"调和国共",对外"兼亲美苏"。即对内既不走国民党的专制独裁道路,也不走共产党的暴力革命道路;对外既不照搬美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模式,也不照搬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这种思想内涵与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中的论述颇为接近:"我们现在要的民主政治,是什么民主政治呢?是新民主主义的  相似文献   

20.
1965年7月26日上午,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亲切地接见了李宗仁一行。李宗仁在谈话中深以台湾问题久悬不决为虑,对此,毛泽东说:“李德邻先生,不要急,台湾总有一天会回到祖国来的,这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