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与融合,形成了对中国古典文化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的禅宗文化。禅宗产生了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为文人士大夫所吸收,在他们所创作的园林艺术中得到充分表现。文中从禅宗美学、意境等方面作出理论阐述,进而对园林中的禅宗意境进行解读,从一个新的角度探寻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2.
一、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相传,峨眉山从东汉起即有道教流传,是道教的“洞天福地”之一,称“第七洞天”。后来,佛教进入峨眉山,广修寺庙,弘扬佛法,较长时间处于佛道并存的局面。随着佛教鼎盛,道教逐渐衰落,入清后,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的峨眉山就名扬海内外了。那么,佛教是什么时  相似文献   

3.
东方“修行式宗教”有其共通的特点,而区别于西方的宗教,故我们必须认识到佛教以禅修为方法,以觉悟为目标的宗旨,汉传佛教以禅宗和净土宗为主流。本文以历史和佛教宗旨为参照,分析了在当今社会,禅宗与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存在的不足与弊端。  相似文献   

4.
禅宗在初唐时期开始兴盛,在其中国本土化以后,对中唐大诗人诗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信奉佛教的王维,在他的山水诗中透出禅意。透过王维的诗作可以看到禅宗在中国初、中唐时的兴盛;佛教与诗的相互影响;王维的具体诗例和他对佛教吸收的原因等。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作为唐代文化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不仅影响到当时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作为重要题材,进入了唐诗。其中,佛教建筑和梵宇静境、佛教音乐、佛教壁画等内容在唐诗中均有突出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禅是宗教,诗是文学,禅诗的结合是中国古代宗教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文化现象,禅诗既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宗教史上一块瑰宝。本文以中国古代高僧的禅诗为切入点,得出中国禅宗发展为入世佛教、人间佛教是禅诗得以兴盛的重要因素,并从几种典型的禅诗进一步探讨禅诗所显露出来的艺术美学禅宗境界。  相似文献   

7.
一、汉传佛教丛林清规是僧伽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是对中国封建宗法制社会的适应;二、“普请法”是清规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征,它与中国封建社会以一家一户为生产、消费单位的自然经济形态完全相契合,也是禅宗发展的客观要求;三、丛林清规及其“普请法”对佛教的中国化,对规范僧尼生活、培植僧尼的宗教感情,实现寺院自养等方面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作为我国宗教工作的着力点,在探索可行路径的过程中,应当以史为鉴、总结经验。宗教中国化并非近世之新产物,而是中国社会早已有之,禅宗即为鲜活例子,其与道教之互动关系是相互融汇的本土化过程,所形成的经验应被学界重新审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佛教艺术较注重形象艺术教育。早在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借助中国黄老、道教思想发展自己;同时,道教也吸收借鉴佛教的教义和造像艺术形式,创造出了佛道相融、佛道并存的造像艺术风格。本文即结合中国佛教、道教的发展背景,探讨早期佛道相融的造像艺术形式及对道教造像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散落在佛教浩瀚典籍及其教规教义里丰富的政治经济学思想和经济伦理,两千年多来一直规范、引领着佛教信众和佛教社会生产关系发展,成为佛教国家的治国理政思想和社会治理理论。目前,全球近4亿的佛教信徒在参加宗教活动的同时能从中接受到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佛教经济学知识训练并指导他们生产经营,培育和传承发展佛教经济和市场经济伦理。它对政治经济学知识的普及作用没有哪个国家的大学能与之相比,它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政治经济学思想,其生动性迄今难有经济学教材能与之媲美。佛教文化是我国与亚洲国家进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文化纽带,并早已成为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域性文化基因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和谐人际和用工关系的积极作用。世界宗教文化和宗教经济,是世界进入新时代我国"一带一路"全球合作和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平台。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的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对佛教典籍及其教义教规中的政治经济学思想、经济理论和经济伦理内容进行系统性、逻辑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长老的法脉传承自江苏南京栖霞寺,他早年在江苏焦山佛学院接受新式佛教教育,1949年之后在我国台湾地区将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的“人间思想”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在佛教与当代社会相适应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取了很大的成绩。星云长老一生爱国爱教,以弘扬佛教文化为使命,在推动海峡两岸佛教文化交流、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上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浙江佛教与21世纪世界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浙江佛教思想家对中国佛教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例举章太炎、马一浮、敬安、圆瑛、印光、弘一等人的事迹,以及影响贯穿整个20世纪、并对21世纪世界佛教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太虚和印顺,肯定他们倡导的"人间佛教"还成为了21世纪世界佛教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三国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主要集中在一些中心城市,如曹魏的洛阳、许昌,孙吴的武昌、建业、广州、交州,蜀汉的彭山、乐山等。佛教经典的翻译借用了当时盛行的玄学思想与语言,大乘佛教的般若思想与玄学在交流中融会贯通。佛教戒律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与风俗相适应,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的戒律与制度体系。佛教音乐传入并经过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梵呗。三国时期的佛教流传,充分体现了本土化、时代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近代以来,人类在获取日益丰富的生活资料的同时,却对自然界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从而遭到自然界的严厉报复.人类不得不思考这么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就是生态哲学所要研究的问题.中国的先哲们已经对这个问题进了思考,并形成了体系性的认识.宗教可以说是生态哲学研究与实践的先驱,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继承并发展了道家老、庄的思想,含有丰富深厚而朴素的生态哲学思想.佛教由印度传入,是一个为一切众生提供精神解脱的宗教文化体系,其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高硕 《工会论坛》2010,(6):134-135
中国社会主要的宗教是儒佛道三教。儒教、道教产生之初,佛教传入之始,三教便发生了碰撞。儒教提倡世俗伦理、佛教主张遁世绝俗、道教宣扬道法自然,这会使各教的教徒在礼教、生死、资格等问题上发生冲突。但是,各教没有把分歧作为发展的主题,而是借鉴、吸收了其他宗教的优点,使自己更好地生长,六家七宗的形成、早期道教的官方化都是这一成果的体现。在中国历史长河之中,三教的碰撞与摩擦是次要的,而相互借鉴、融合才是主流。  相似文献   

16.
壬申秋月,在全国书画万里行活动中,有幸赴敦煌、云岗、龙门考查揽胜,收益颇丰。石窟文化艺术、气势磅礴、意境深邃,使我为之震惊、为之倾倒。激动之余,特撰文以与读者共享。石窟文化艺术,是随佛教在中国的产生而发展的。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东汉修庙造字,至魏、晋、南北朝达到顶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尽战争折磨、饱尝离难之苦的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苦闷,希求得到解脱。这种社会环境迎合了佛教理论的宗旨,给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创造了最好的土壤。佛教文化迅速在汉文化中融合、成长、发展起  相似文献   

17.
晚明佛教丛林基于严辨老庄道家之学与金丹道教的方法立场,在当时三教同归的合流思想下,主张与老庄道家之学相融并存,而对明末道教主流道派正一道与全真道,则表现出明确的拒斥态度,视之为非主流宗教类型。面对道教指责佛教只修性不修命的批评,晚明佛教丛林基于佛教心性一元论的基本立场,特别针对全真道所主张的性命双修的丹道炼养工夫展开了思想论辩,阐述了佛教“性本论”的性命不二与道教“气本论”的性命二分之间的义理差异,进而辨析佛教明心见性与道教修身炼性之间的工夫论差异,致使晚明全真丹道趋归仙佛合宗同修共证的思想融通。晚明佛道之辨的现实效应,同时也使晚明佛教吸收道教修命传统的《功过格》形式,加以佛教化的改造,通过“唯心立命”,强调佛教心性智慧与因果信仰相结合,一并落归于现实世间的劝善教化,参与共建中国社会的道德秩序,对后世民众的佛教修行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禅宗文化是中国智慧的独特产物,它与茶道的精神在追求上具有相似性,"禅茶一味"则是二者相互融合的最高境界.基于此,通过分析禅宗文化的美学特征及与茶道的深层渊源,结合空间设计中的意境、自然材质、色彩、光影等要素,探讨禅宗文化在现代茶馆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山东博兴县龙华寺遗址出土的铜佛像在山东佛教艺术研究史和中国佛教艺术研究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博兴地区佛像铭文,反映着生活在北魏、东魏、北齐、隋初博兴民众佛教信仰的心理特征,而龙华寺佛教文化艺术对当地的影响,则使之成为博兴地方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佛教寺院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旅游资源。佛教寺院导游既不是向游客做佛教教义内容的宗教宣传,也不是单纯向游客进行佛教造像艺术或佛教建筑艺术的解说。佛教寺院导游的真正目的是向游客介绍佛教文化。要达到这个目的,佛教寺院导游不仅要正确认识佛教,还需要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佛教理论知识作基础,以灵活的讲解方法作辅助,来不断充实自己,优化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