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遵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就党和政府在引导九华山佛教文化与社会主义 社会相适应工作中,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如何做到积极引导和正确引导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安徽省九华山佛教文化在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上已迈出了成功的一大步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 ,原因包括经济转型时期矛盾问题增多、境外敌对势力渗透等诸方面 ,这些将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克服和改善。  相似文献   

3.
随着佛教在中国汉地的发展和传播,中国汉传佛教戏剧逐渐地产生和发展起来。中国汉传佛教戏剧,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其劝化世道人心,改恶修善,崇德兴仁的特征十分显著。同时,丰富多彩的中国汉传佛教戏剧,对佛教的传播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禁忌、戒命(或戒律)以及扬善抑恶、虔诚信仰、洁净不染、施爱、舍己禁欲、诚实不欺等是宗教伦理道德的主要形式和基本内容;宗教伦理道德具有形式上的超历史性、具体内容上的社会适应性以及行为方式上的高度自律性的特点;正确认识宗教伦理道德,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是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宗教问题历来是新疆稳定的晴雨表.提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命题,标志着我们党对宗教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处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进入了成熟阶段,也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新发展、新贡献.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要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要坚决抵御境外宗教渗透;要加强宗教界的思想和队伍建设.只要我们认识统一,态度坚决,政策稳定,措施得力,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找到宗教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妥善处理宗教和宗教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主动地因势利导,为宗教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就一定能够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6.
东方“修行式宗教”有其共通的特点,而区别于西方的宗教,故我们必须认识到佛教以禅修为方法,以觉悟为目标的宗旨,汉传佛教以禅宗和净土宗为主流。本文以历史和佛教宗旨为参照,分析了在当今社会,禅宗与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存在的不足与弊端。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分析马克思、思格斯、列宁及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宗教问题理论的不断探索和创新 ,论证了大力发展生产力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党在对宗教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命题,本文围绕该命题,在相适应的依据、引导的途径以及引导的落脚点等几个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国宗教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国宗教工作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成果颇多,文章旨在对近15年的主要研究成果做一归纳和梳理,以期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创新.做好这项工作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又要对宗教教义做出新的阐释;既要发挥宗教爱国人士的作用,又要加强党和政府对宗教工作的领导.唯有此,才能实现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仅是党和政府的号召和要求,而且也是宗教界的自觉要求与行动.佛教应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一个提出颇久、研讨颇多,而许多核心问题尚待进一步探索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这一课题的内涵和外延,认为"相适应",至少包含着共性和个性两个层次:即宗教与社会相适应和宗教与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两个层次;相适应的内容包括宗教对社会的适应和社会对宗教的能动反应两个方面;对中国五大宗教来说,相适应的核心就是传统宗教(佛、道、伊)的"现代化"和现代宗教(天主、基督)的"本土化",而这"两化"都包括了理论和实践,即宗教活动和宗教教义两个方面,此"两化"的进程直接影响着"相适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佛教本身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以追求生死解脱为核心,却有着浓厚的入世精神和人文关怀.但是今天佛教面临着现代社会的诸多挑战,我们不得不承认佛教的命运决定于对社会的关怀,佛教的价值决定于对21世纪人类社会的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发挥佛教的作用,也决定着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4.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碰撞、互相融合,对中国原有的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东汉以后佛经的大量输入,对隋、唐以后的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绘画雕刻等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终被中国的传统文化所改造,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容,而且也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相似文献   

15.
纵观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发现,佛教为了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具体体现为通过商人由商路传入中国,通过结交权贵在中国培育基本信仰土壤,以术法吸引作为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方式方法,通过经典译释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及传播,通过观念改造进行调适以减少与中国文化的异质性,通过诸教合一与中国本土宗教相融合。  相似文献   

16.
佛教是山西最重要的文化、历史和旅游资源。它在山西的兴盛和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佛教的发展进程,而且呈现出熠熠生辉的亮点:山西佛教人才辈出;山西是净土宗的发源地;五台山是山西佛教最亮的名片;梵宫宝刹遍布三晋。  相似文献   

17.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宗教工作的重要任务。宗教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有其理论和实践依据的,而且这种相适应具有特定的含义和内容。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需要创造必备的条件,并不断探索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四、大佛禅院-培育僧才的中心大佛禅院是峨眉山教育和培养僧才,弘扬佛教文化的中心,代表僧宝。如果说把峨眉山比着普贤菩萨化身的话,金顶是头,大佛禅院便是脚。脚踏实地,从基础开始,正是普贤精神的实质,培养僧才乃弘扬佛法的根本所在。(一)历史上的大佛禅院大佛禅院原名大佛寺,  相似文献   

19.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我国的宗教问题 ,归根到底是为了正确处理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本文在介绍武汉市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经验的同时 ,就如何开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新局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三国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主要集中在一些中心城市,如曹魏的洛阳、许昌,孙吴的武昌、建业、广州、交州,蜀汉的彭山、乐山等。佛教经典的翻译借用了当时盛行的玄学思想与语言,大乘佛教的般若思想与玄学在交流中融会贯通。佛教戒律与当时的社会文化与风俗相适应,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的戒律与制度体系。佛教音乐传入并经过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梵呗。三国时期的佛教流传,充分体现了本土化、时代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