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蕾 《行政与法》2000,(6):11-12
一、界定行政公务行为的必要性 “行政公务行为”这一概念在法律条款中并没有体现,它只是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存在。而学术界提出这一概念的目的就在于对公务员的行为进行区分,确定公务员不同行为的法律效力、法律后果以及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公务员的行为是否界定为公务行为关系到行为本身的效力,关系到相对人对公务员的行为的认识和接受程度。由于公务行为是公务员以‘代理人”的身份代理行政主体运作行政权的行为,所以它具有特殊的法律效力,法律后果也应由行政主体来承担。对于相对人来说,当他认识到公务员的行为是行政公务行为时,…  相似文献   

2.
论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分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分界傅国云公务员(含受委托从事公务的人员)的公务行为已被我国立法和行政法理确定为行政侵权的前提,从而使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划分标准理论成为现代国家赔偿的基石,公务行为的认定不仅关系到公务员相应行为的效力,而且影响到由谁承担相应行...  相似文献   

3.
胡涛 《法制与社会》2013,(21):155-156
近年来,随着行政法、行政诉讼法等行政法律体系的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案件数量也逐渐增加。在行政诉讼的发展实践过程中,作为具体实施公务行为的主体——执行公务人员,则同时具备了普通公民和公务人员的双重身份,公务行为应当如何认定,要求对公务员所实施的各种行为进行正确的识别,从而区分、确定其公务行为与非公务行为的界限,从而对我国该方面的立法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行政公务行为认定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公务行为认定标准研究朱新力由于享有行使行政权的自然人同时具有一般公民和行政人的双重身份,所以如何区分该自然人行为的性质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仅关系到该自然人相应行为的效力,而且关系到由谁承担相应行为的责任,关系到相对人和行政主体(即国家)的利...  相似文献   

5.
公务员执行公务的行为,即公务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公务行为是公务员代表国家行政机关所实施,对外产生相应法律效力的行为,故研究其构成,对准确区分公务行为与非公务行为,正确确定相应行为的效力和行为责任归属,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公务员行政公务行为的界定问题,学术界有很多观点,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在评价各种学说的基础上,根据公务员行政公务行为判断标准的构成要素,认为公务员行政公务行为界定应依据程序标准和实体标准的双重标准符合说.  相似文献   

7.
一、国家公务员政纪处行的主要内容1.行政警告处分受行政警告处分期间(一般为半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国家公务员》第三十三条)。受警告处分的国家公务员,对其进,但在受处分的当年,不得定为秀等次(《人事部关于实施国家公务核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人核培19951号,以下简称《考核通》))。2.行政记过处分、行政记大过处分受行政记过处分、行政记大过处分一般为一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并不得晋升工资档次(《国家公务员》第三十三条)。受记过、记大过处分的国家公务员,,但在受处分期间,只写评不定等次(《考核通知…  相似文献   

8.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在适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争议性问题。犯罪主体方面,国有单位、家庭式的个体工商户与具有单位性质的一人稳定经营式个体工商户应属“其他单位”,确定单位性质是认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身份的第一步;“公务说”是非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认定的第二步;“是否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既是非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认定的第三步,也是兼具双重身份的工作人员行为认定的关键。行为性质方面,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理解宜采限缩解释,非国家工作人员单纯的“事后受财行为”不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相似文献   

9.
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建构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构建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的理性思考(一)法理分析行政法最基本原则是要求行政机关必须遵循“先取证,后裁决”原则,故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内容仅限于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形成的案卷,对于案卷以外的证据,一般不予接纳。一般情况下,法官通过行政机关的案卷进行书面审查就可以全面了解案情,并作出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裁判,毋需进行言词审理。因此,设立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符合行政执法“先取证,后裁决”的行政法理论。设立简易程序同时符合“及时行政”的理论基础。“及时行政”原则是指行政活动必须及时、高效,它要求行…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乔占祥诉铁道部“春运”票价上浮案出发,在对国内外有关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划分理论进行一番梳理之后,着重指出,应将二者的划分理论与受案范围的标准相分离,使各自均获得独立地位,这样才有利于学术与司法实践的发展;同时,文章还围绕铁道部是否具有“转送”职责这一问题,对《行政复议法》第7条和第26条所确立的规范性文件行政复议制度提出了作者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为行政合同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行政合同做为一种行政管理手段,对于促进我国行政法由以往单纯的管理法向服务法的方向转化,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过去,我们曾长期对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手段倍加青睐且轻车熟路.而有关行政合同的理论研究则相形见细,实践中也甚多偏差。行政合同的法制化已日益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本文将围绕行政合同的若干基本问题略抒己见。对行政合同的性质认定,时下存在三种看法:(一)认为行政合同是“行政与合同两方面性质的综合。””如是说把具有行使国家权力性质的公务行为,与一般体现私…  相似文献   

12.
赵宏 《政法论坛》2023,(2):73-84
新冠疫情期间,妨害公务类的案件大幅增加,由此也引发《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0条应如何理解与适用的问题。应受处罚的妨害公务行为直接对接《刑法》中的妨害公务罪,鉴于两者在要件构成上的相似性,刑法学理对妨害公务罪的讨论,可成为明晰此类违法行为构成要件的借镜。除可参照刑法进行要件提取外,第50条第1款第(一)项还指向应急状态下如何弥合行政应急处罚权的配置实施与相对人权利保护的矛盾。为避免应急法治被彻底架空,本项中的“紧急状态”应做符合《宪法》和《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解释,而不能被随意扩张。第50条第1款第(一)项和第(二)项由此也应被塑造为妨害公务行为的特殊和一般条款。作为一般规定,第(二)项所维护的是日常状态下的公务执行和社会秩序,第(三)项和第(四)项应被理解为日常公务中的紧急任务,而第(一)项针对的则是法律明确限定的紧急状态下的公务履行。  相似文献   

13.
学校双重主体身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司法审判实践中,学生将学校作为被告告上法庭的案件日渐增多。由此产生了这类案件诉讼程序的适用问题。而要解决此问题,首先必须对学校的法律主体身份做出界定。作者认为,学校相对于学生具有双重主体身份,即民事主体身份和一定范围内的行政主体身份。本文分两部分进行论述。在“学校的民事主体身份”部分,作者着重讨论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合同关系和学校的保护义务;在“学校的行政主体资格”部分,作者分别以大陆法系国家的公务法人理论和我国传统行政授权理论两种思路,分析了学校的行政主体资格。  相似文献   

14.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或其他依法从事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或过失滥用职权,不尽职责,侵害国家机关正常活动,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依照法律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职务犯罪不是刑法上的概念,而是犯罪学研究划分出来的一种犯罪类型,国外刑事法理论称之为“公务员犯罪”、“职业犯罪”以及所谓的“白领犯罪”。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渎职行为,  相似文献   

15.
高校被诉引起的行政法思考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刘艺 《现代法学》2001,23(2):93-97
传统的社会组织划分方法已不能涵盖高校在当前的独特作用和行为性质。文章从现状的不尽如人意处着手,引入“第三部门”、“公务法人”等概念分析了高校独特的法律性质、地位,并建议建立教育行政救济制度,填补教育行政领域行政法治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之法律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法学理论界对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之法律性质争议颇多。主要有以下二种观点:第一种是行政合同说;第二种是民事合同说。要明确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法律性质,须先明确行政合同的涵义。一、行政合同的特征行政合同,又名行政契约、行政协议或政府合同。长期以来,它是行政学和行政法学界一个颇有争议的概念。在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普通法系国家是没有“行政合同”这一提法的,凡是涉及政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都统称为“政府合同”或“采购合同”。确切地说,只有大陆法系存在“行政合同”的概念。在法国,以“公务理论”(合同与公务有关或者…  相似文献   

17.
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的边界划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中国正在制定“行政强制法”及这一立法背景所掀起的“行政强制法学”理论研究热潮,注意到行将制定的“行政强制法”将以“行政强制措施”与“行政强制执行”两大类强制行为为规制对象,而准确划清这两大行为之间的界线直接关系到具体法律的适用,通过对中外行政强制的法律制度及理论学说的比较研究,评判了中外各种主要的划分理论,肯定与提出了以“基础行为与执行行为分合说”为基础的“基础行为与执行行为分离并且已经生效”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18.
公务员(文官)制度原 本是适应资本主义政治经 济状况而在资本主义社会 产生并一步步发展起来 的,它作为上层建筑的一 部分与一国的政治经济状 况密不可分。除了作为公 务员制度发端的英国之 外,其它国家在建立公务 员制度的过程中都有一个 对这一制度的“本土化”过 程。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 在借鉴西方公务员(文官) 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当然也不能例外。而 且,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同西方国家的社会政治经 济文化背景相差甚远,这 样,我国对公务员制度的 “本土化”将比西方国家经 历更长的时间。公务员制 度在我国的本土…  相似文献   

19.
<正> 杨翔同志的《抽象行政行为不等于行政立法行为》(以下简称“杨文”)和宋晓辉同志《也谈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划分标准》(以下简称“宋文”)对我的《论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划分标准》一文提出商榷,笔者对此深表感谢。理论争鸣是学术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愿就此交换些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之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心全 《行政与法》2003,5(12):63-65
权利需要有效性救济作后盾,由于传统理论对公务员与行政机关之间关系的定位偏颇,在我国实践中,使得公务员的权利救济制度缺乏有效性,而目前很少有人对其予以关注。本文分析了“特别权力关系理论”向“特别法律关系理论”的转变,并介绍了德国、日本和台湾地区在实践中对公务员权利救济制度的改革,随着国际社会对人权的重视,我国也应借鉴别国经验,当公务员权利受到行政行为侵害时,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以有效保障公务员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