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关系整体是非对抗性的,但两国围绕钓鱼岛主权的争议的局部对抗性矛盾依然存在。如今,日方拒不承认中日之间存在领土争议和曾经达成搁置争议的共识,而企图以军事实力、日美同盟制约中国。这就使钓鱼岛这一局部争议,影响到两国关系的全局。在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抚今思昔,对钓鱼岛问题追根溯源,了解这一领土争议的来龙去脉,从日本对华战略演变角度分析中日钓鱼岛之争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冯昭奎 《国际安全研究》2013,(1):79-90,157,158
中日关系既有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又有1894年到1945年的日本侵华史。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战后日本走上了和平发展道路,中日关系开始了"第三个历史"。中日关系"第一个历史"是日本向先进中国学习、在实力比较上是"中强日弱"时期。然而日本作为一个狭窄多灾岛国,有着强烈的扩张生存空间意识,在唐朝和明朝,中日间发生过两次军事较量,都以日本失败而告终。这说明,只有一个既先进又强大的中国,才能使日本折服甚至追随。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走上了"脱亚入欧"之路,其后又走上了疯狂的对外侵略扩张的邪途。1894年甲午战争成为中日实力对比的转折点,即从"中强日弱"转变为"日强中弱"。二战后,中日关系"一强一弱"成为历史,并开始走向两千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第三种状态──"强强型"关系。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今后10-15年,中国现代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经济和军事实力将进一步走向强大,日本和美国将会加强合作来牵制中国。然而,从中期而言,日本将会摆脱对美国的依赖而追求某种自主性;长期而言,日本可能还是不得不与中国友好相处。当今中日关系的本质问题在于,在日本从当前追随美国转向美国某学者所称的"追随中国"的长期过程中,是否也会经过古代历史上日本终于对中国"服气"之前曾发生过的同中国之间的"战争磨合"呢?  相似文献   

3.
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是首次由中日两国政府主导的共同历史研究,在历经3年的努力后,2010年1月31日,中日双方同时发表了共同研究第一阶段的相关论文。笔者作为参与者之一,对共同研究的缘起、基本情况以及中日学者间的共识与分歧作了介绍,并对其问双方正确定位共同研究、正确处理个人意见与反映主流看法的关系、正确设定共同研究任务表示了肯定。笔者希望学术研究可以逐渐使大家更理性地看待这段过去的历史,还原历史并超越历史,妥善处理两国间分歧,促进中日关系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横亘在中日之间的东海权益争端成为当前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持续扰动因素。通过对近代强国崛起战略与崛起成败的研究发现:一个国家实现崛起战略的进程大致可分为"追赶"、"僵持"和"超越"三个阶段。1中国目前相对于日本处于战略"僵持阶段",而对于美日同盟则处于战略"追赶阶段"。在战略僵持与追赶阶段对于崛起国奉行温和的"缓进战略"要远远比激烈的"突进战略"更加受益。因此,在战略上提出东海战略要服从于整体海洋战略,整体海洋战略要服从于整体崛起战略;在追赶与僵持阶段奉行"缓进战略":以空间换时间、以拖待变、以压促谈、以武促和;在具体策略上借鉴北欧国家在北海权益划界争端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提出在东北亚地区实现中日合作开发东海资源的"北海布伦特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日历史共同研究是在中日两国政府的主导下,由中日两国学者对中日2000多年交往史、近代史以及战后60年中日关系发展史的一次共同探索,旨在通过加深认识,增进理解。从几年来的情况看,两国学者既取得许多共识,同时也存在许多认知上的分歧。目前的研究虽是纯学术的,但也涉及中日双边关系和国民感情,因此,这项研究既有历史方面的学术价值,更有政治、外交以及民间交流等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钓鱼岛问题是日本否认中日建交时"搁置争议"的基本精神,利用日美双边《归还冲绳协定》和美、英、日三国《旧金山和约》公然取代二战后建立国际秩序的国际法文件《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外在表象。这种表象在日本强化海洋资源战略、政治大国化中得到升级。解决钓鱼岛问题要从去除凌驾于国际法正常秩序上的霸权秩序,以及用日本社会理性和良知去抑制右翼化中寻找解决办法,要从中国和平与发展战略下"不惹事,不怕事"方针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机遇。  相似文献   

7.
高科 《东北亚论坛》2006,15(2):33-37
2005年中日、韩日双边关系中围绕领土、领海主权、新编历史教科书、靖国神社参拜以及争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问题展开了全面较量与冲突,中日、韩日关系进入了“冰冻期”。中日、韩日关系如何走出困境,完全取决于日本政府的表现和态度,现在“球”在日本一方,就看其如何发“球”。  相似文献   

8.
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上同亚洲各国背道而驰并越来越远,是与美国在占领日本时期对日不认罪态度的纵容、旧金山和会至冷战期间对日本的庇护和扶植、冷战结束以来怂恿和帮助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的政策分不开的。美国出于地缘战略的需要,其对日政策将是长期的,中日关系中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分歧也将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9.
中日邦交正常化40年来,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在许多方面也出现严重反复甚至倒退。中日关系应如何发展?笔者认为,坚持邦交正常化以来的“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和精神,理性对待和处理两国关系;中日关系应有明确的方向感,不为狭隘民族情绪所左右,不受偏激舆论煽动;把培育两国间的政治互信作为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双方恪守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相互尊重主权,彼此尊重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对方对发展道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地缘政治与中亚五国民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缘政治与民族问题固然属于不同范畴的两大理论体系,但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以中亚地区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为载体,探讨地缘政治与民族问题在沙俄时期、苏联时期以及中亚五国独立后的相互关系,以便于我们对上述两大理论体系之间的联系以及中亚的历史与未来有更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东是当今世界的热点地区之一 ,阿以冲突是国际关系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和各种矛盾最为复杂的地区冲突之一。这里几乎汇集了人类社会的各种利益冲突 ,包括民族的、宗教的、国家的和国家集团间的 ,涉及范围广 ,各种积怨深。正因为如此 ,中东地区和中东问题才成为人们特别关注和潜心研究的热点之一。在有关研究中东问题的著述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殷罡副研究员主编的《阿以冲突———问题与出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 0 0 2年 5月版 )是一部颇具学术和实用参考价值的著作。一《阿以冲突———问题与出路》全书共 40余万字 ,包括相…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多种纷乱复杂的矛盾中提取对巴以冲突有重大影响的 7个最重要因素(联合国有关决议、领导机构、主要对抗方式、军力对比、外交与国际环境、社会发展状况、民众意愿等要素 )进行系统研究 ,并根据诸多因素的互动关系对巴以冲突的未来发展态势做出预测分析。虽然美国已经公布所谓“路线图” ,但和平还不是就能“按图索骥”的。鉴于巴以边界划分、水资源分配、耶路撒冷地位、难民回归等一系列涉及国家利益的棘手问题都是无法回避的 ,巴以问题的最终解决可能会分几步走 ,并且将是一个较长的斗争过程  相似文献   

13.
当代国际冲突中的宗教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宗教文化的对立与冲突是冷战后国际和地区冲突的焦点之一 ,具体表现为宗教因素引发民族冲突与地区冲突 ,以及宗教极端主义与国际恐怖主义的结合破坏世界和平。但是 ,宗教冲突决非纯粹的宗教战争 ,宗教冲突的真正根源在于政治与经济之间的矛盾运动 ,在于各种政治集团和社会力量围绕利益问题所做的争夺。注重宗教因素与国际冲突的关联 ,客观分析其间的互动规律 ,并由此制定相应的文化策略 ,应该成为国际问题研究和宗教问题研究的共识  相似文献   

14.
克什米尔冲突中的宗教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什米尔冲突是南亚最激烈、最持久的冲突。本文从宗教角度出发,分析了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矛盾同克什米尔冲突的关系,讨论了宗教因素对解决克什米尔冲突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15.
Sino-Japanese relations have entered a difficult period. Recently, relations have been very tense because of the Diaoyu Islands dispute and Japanese Prime Minister Shinzo These two events were not accidemal. relations in recent years. Abe's visit to the Yasukuni Shrine. They highlight the downhill trend of  相似文献   

16.
印度历史教科书修改问题 ,在印度社会中引起激烈的争论。支持者很多 ,反对者不少。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印度历史教科书部分修改内容和印度学者关于修改历史教科书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7.
中日关系分析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日关系的特点是经济联系密切,政治、安全互信不足,这是双边关系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结果,但主流是合作。中日关系前景有三:经济关系密切,安全信任不足;经济关系密切,安全互信增加;经济关系萎缩,安全形势对立。近期将保持现状。中国对日目标是发展与日本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当前应推动中日关系向建立密切的经济合作和政治、安全互信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Armed nonstate conflict without the direct involvement of the state governmen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Violence between armed gangs, rebel groups, or communal militias i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stability and has gained increasing scholarly attention. In this article, we introduce a data collection on conflict issues and key actor characteristics in armed nonstate conflicts that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investigating the causes, dynamics, and consequences of this form of organized violence. The data builds on and extends the Uppsala Conflict Data Program Non-State Conflict data set by introduc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on what the actors in the conflict are fighting over, alongside actor characteristics. It covers Africa during the time period 1989–2011. The data set distinguishes between two main categories of issues, territory and authority, in addition to a residual category of other issues. Furthermore, we specify sub-issues within these categories, such as agricultural land/water as sub-issue for territory and religious issues for other issues. As actor characteristics, the data set notes whether warring parties received military support by external actors and whether religion and the mode of livelihood were salient in the mobilization of the armed group. The article presents coding processes, key features of the data set, and point to avenues for new research based on these data.  相似文献   

19.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60年来,德国历届政府和大多数民众对纳粹罪恶历史的谴责、对历史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处理、对新纳粹等极右翼势力的警惕,都受到国际舆论的肯定和好评。德国对历史问题的处理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结合具体国情开展的,外部压力、政府政策和民众自我反省精神等因素互相影响,交织发挥作用,经历了一个对历史问题不断检讨和深化认识的过程。本文就德国处理历史问题的立场、政策、效果、特点以及前景等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Scholar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have been slow to address the fundamental issues that ground interstate conflict. Territory has frequently been cited as a primary source of contention among states, but it remains only one issue and not even the one most prevalent in the post–World War II time period. We take the first step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broader theoretical link between regime type, issues, and militarized conflict by collecting new data on the issues in dispute between democracies from 1946 to 1992. We findthat (1)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militarized disputes between democracies in the post-WWII period involve fisheries, maritime boundaries, and resources of the sea, (2) well-established democracies are able to remove territory as a contentious issue among them, (3) disputes between democracies have become less severe and shorter in duration over time, and (4) a majority of the post-WWII militarized disputes between democracies are not resolved. We conclude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empirical findings for the democraticpeace litera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