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飞 《党课》2013,(6):77-79
王选(1937—2006),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相似文献   

2.
吴志菲 《党史文汇》2005,(10):10-14
作为“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诉讼原告团”团长,王选早在1997年前就将日本政府告上了法庭。“我为什么要站在这里讲话?因为,我们是人!”这是王选第一次在纽约为细菌战演讲时的发言,她认为自己只是在做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我们中国人相信人死了以后有灵魂,灵魂是不死的。这个诉讼就是为这些没有声音、甚至没有名字的人所发出的一个声音,这个声音现在全世界都听到了。”美国历史学家哈里斯这样评价:如果中国有两个王选,日本就会沉默。他认为:王选是一个真正爱国的中国人。为什么中国受害者不能自己组织起来王选之所以积极投身细菌战官司…  相似文献   

3.
赵树宴  严冰 《党建》2010,(11):41-42
提起著名剧影艺术家黄宗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黄老编剧的电影《柳堡的故事》和唱遍大江南北的电影插曲《九九艳阳天》。通过朋友介绍,我们辗转找到了黄宗江的电话,怀着忐忑的心情拨了过去,话筒里传来洪亮的声音,热情、健谈,但对我们的采访,老人婉拒:“最近太热,身体又不太好,等凉快点再说。”在我们的一再坚持下,老人同意和我们见面,但表示,这是最后一次接受采访了,时间定在7月热天里一个下午的3点。  相似文献   

4.
在中华民族上下5000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汉字是传承文明的重要工具。汉字字体具有深刻的含义和迷人的魅力。11世纪40年代(宋朝)的中国发明家毕异创造的活字排版技术,大大提升了印刷效率和水平,为推进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人王选教授,在70年岁月中做出过多次重大抉择,每次都把自己的人生推上一个新的台阶。其中,有四次抉择最为睿智。  相似文献   

6.
妻子是高一届的学姐 王选1937年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58年毕业留校任教,并从那时开始研究计算机硬件。在校学习期间,他与妻子陈垄金求相识。陈垫金求和王选是同乡,比王选高一届,也是数学系的高材生,1957年毕业留校,在数学系当助教。作为师姐和小老师,陈垄金求曾经辅导过王选他们班的计算方法和程序设计课程,她的好人品给王选留下了较好的印象,而陈垄金求对这位才气过人、身体瘦弱的小老乡、小师弟也关照有加。  相似文献   

7.
王选先生去世以后,全国人民都在为中华民族失去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而感到悲痛。作为较早使用电脑写作的杂文作家,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么力量使王选先生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矢志创新、九死不悔?是什么精神促使他永不满足,一次又一次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我们应该从他的奋斗中受到哪些启发和教益呢?王选先生具有自主创新的坚强信念和贡献祖国的伟大理想。他常说:“能为人类作出贡献,人生才有价值。”说到自主创新,他曾开玩笑说:“除了爱人不要变,别的都要变。”他立志研发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电子出版系统的上世纪70年代中叶,发达国家已在这个领域…  相似文献   

8.
《后汉书》中对”方正之士”有这样一段描述:“察身而不敢诬,奉法令不容私,尽心力不敢矜,遭患难不避死,见贤不居其上,受禄不过其量,不以无能居尊显之位,是为方正之士。” 这也许就是对方正创始人、中国IT业的“大腕”王选院士人格的最好写照,或者说是他毕生追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9.
钱建强 《党史文汇》2005,(10):14-14
2005年7月19日,日本东京高等法院宣判,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受害者诉讼二审败诉。虽然法律之诉未得圆满结果,但这依然是一次胜利。毕竟,日本惨无人道的细菌战史实不再湮没无闻,真相已大白于天下。中国原告代表团团长王选说:“虽然败诉,但我们胜利了,因为‘死亡工厂’的盖子已经被掀开。”这样的胜利来之不易。这一点王选心里最清楚。从最初介入日军细菌战调查,到随后长达8年的诉讼征程,她遍尝酸甜苦辣,但还原历史、伸张正义之心却矢志未移,并且感动了无数人。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王选的行动更富有某种神圣的象征意义。她的努力…  相似文献   

10.
11.
孟素 《党史文汇》2011,(10):49-51
侯祥麟有很多耀眼的身份——两院院士、世界著名石油化工科学家、我国石化工业技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名誉主席……无论哪一个头衔,都沉甸甸,光灿灿。但真正影响和决定了他人生方向道路、唯一让他经常挂在嘴上的是: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侯祥麟曾说:他一生有几个心愿,基本都实现了。第一是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是日寇投降,抗战胜利;第三是新中国成立;第四是我国实现石油产品基本自给,军用、民用油品在品种、质量、数量上完全能够自给;第五是粉碎“四人帮”,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剩下未实现的那个心愿便是台湾的回归和祖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陈鲁民 《奋斗》2006,(4):58-58
前不久,被誉为“当代毕昇”的著名科学家王选院士溘然长逝。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这一贡献.怎么评价也不过分。他是个伟大的科学家.其业绩将彪炳史册.但王选更以当一个好人而自豪,他曾多次谈到自己的“好人观”,话虽不多,但语重心长,富于哲理,给人启迪。  相似文献   

13.
在2009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名单中,我省有两名60后专家当选,他们是塑料成型及模具技术专家、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教授和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动物免疫学和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专家张改平教授。这是我省继2003年在两院院士推选中各有斩获后,又一次在同一年当选两名院士。  相似文献   

14.
收入有多少? 铁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并不介意“晒”出他的收入。他1995年当选院士,当时每月的“院士津贴”是200元,几年后上调至每月1000元。迄今为止,1000元仍是全体两院院士享受的月度津贴标准。80岁以后的两院院士成为“资深院士”,不再拥有院士选举的投票权,但另外领取“资深院士津贴”,每年1万元。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飞机空气动力学家、两院院士顾诵芬2月10日透露,国产大飞机将于2016年实现首飞。顾诵芬介绍,2007年,中国正式决定举全国之力造国产大客机。根据他的了  相似文献   

16.
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师昌绪,是一位大家。人们却只看到这位大家的胸怀,从没有看到过这位大家的架子;有时候,这位大家还爱管点"闲事"。师昌绪以爱管"闲事"著称。对于领导和同事的这个评价,师昌绪自己也承认:"好管闲事儿,爱操心"。  相似文献   

17.
刘根生 《唯实》2016,(4):95
1979年7月,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首张样片出来时,王选激动地告诉记者,"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系统不可靠,软件尚未完成,还不能实际使用,基本上没有媒体愿意报道。只有《光明日报》记者"绕过各种困难",报道了这项重大技术突破。这则报道被王选在玻璃台板下放了十年,以激励自己"一定要对得起这张报纸"。记者由此发问:"一个科研成果,为什么非要成功了才能报道?"把"科研成果非要成功了才  相似文献   

18.
2月1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出席大会并为获得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右)、黄昆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此次颁奖,旨在表彰黄昆院士在基础物理研究、王选院士在计算机开发及产业化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关2000年开始设立,  相似文献   

19.
笔者的藏书中,有一本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革命与流放》,记述了一位革命老人唐有章带有传奇色彩的一生。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项南在该书的序言中说他“中国50年,苏联30年,一生革命,半生流放”,称赞他为革命兢兢业业,作出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王选 《共产党人》2006,(4):30-33
2006年2月13日,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科学家、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选同志在京病逝。为纪念这位推动中国印刷技术第二次革命的杰出科学家,本刊特发此文,让他的创新精神永远激励我们迈向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