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国刑法总则第一条明确规定:“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刑事政策。这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政策。就是对一切犯罪分子既要依法严惩,又要根据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对犯罪分子予以区别对待。“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政策,在刑法条文中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很难掌  相似文献   

2.
缓刑制度是我国刑罚中的一项重要制度。长期以来同犯罪分子斗争的实践证明,适用缓刑是处理某些较轻的罪犯的一种很好的手段。按照我国刑罚的目的和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除了必须把罪行严重的犯罪分子监管起来进行劳动改造以外,根据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使犯罪分子在保持原判刑罚效力的影响下,从努动和工作中得到教育改造,逐步克服恶习,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新人。这样既有利于改造犯罪分子,同时也有利于社会安定。  相似文献   

3.
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对犯罪分子从宽处罚的制度,它体现了我国刑法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基本刑事政策,有利于分化瓦解犯罪分子,预防犯罪。但是该条款概念规定模糊,司法实践中易造成歧义,且现行刑法对之采取绝对从宽处罚,确实有其不足之处,有待立法的近一步完善与修改。  相似文献   

4.
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是我国一项基本的刑事政策,曾作为刑事立法的政策依据写入了我国第一部刑法。虽然在1997年刑法修订中将其删除,但其本身所体现的精神已经具体的体现在刑法的具体规定之中。学者陈兴良认为,惩办与宽大相结合虽然没有从法理上被否定,但已经逐渐演变成为应然的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5.
缓刑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缓刑改革与完善邓可大我国刑法中的缓刑,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认为暂不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在一定考验期内,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我国的缓刑制度体现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政策,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尤其在预防犯...  相似文献   

6.
免予起诉,是检察机关对于公安机关移送的案件,或者检察机关自侦的案件,认为被告人的行为虽然已构成犯罪,但是根据刑法的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可以免除刑罚,而不将案件交付人民法院进行审判的一种决定。多年来,由于正确实行了免予起诉这一我国首创的刑事诉讼制度,体现和贯彻了党的“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对于打击少数,争取挽救多数,有效地分化瓦解犯罪分子,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  相似文献   

7.
我国刑法规定,犯罪以后自首的,可以从宽处罚。这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的具体体现。我国刑罚的目的是通过惩罚犯罪,以改造犯罪分子,教育群众,预防和减少犯罪。对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事实,依照法律,恰当地处以  相似文献   

8.
一、我国现行法律有关监外执行监督的规定 监外执行是我国刑罚执行中的重要制度.体现了我国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刑事政策.正确地适用监外执行,对于鼓励犯罪分子加速改造,实现刑事诉讼的任务,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金懿 《法制与经济》2009,(22):30-30,33
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适用缓刑,要严格按照《刑法》第七十二条缓刑条件办理,不具备缓刑条件的不能勉强适用,对缓刑条件不能简单理解。只有正确适用缓刑,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既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又对一些犯罪情节较轻,真诚认罪悔罪或自首的犯罪分子,恰当适用缓刑,体现惩办和宽大并举的宽严相济政策,从而使司法审判工作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这一中心服务。  相似文献   

10.
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适用缓刑,要严格按照《刑法》第七十二条缓刑条件办理,不具备缓刑条件的不能勉强适用,对缓刑条件不能简单理解。只有正确适用缓刑,才能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既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又对一些犯罪情节较轻,真诚认罪悔罪或自首的犯罪分子,恰当适用缓刑,体现惩办和宽大并举的宽严相济政策,从而使司法审判工作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这一中心服务。  相似文献   

11.
缓刑是附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一种制度。其设立与适用不但体现了惩办与宽大、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的刑事政策 ,而且可以避免短期自由刑所存在的狱内交叉感染 ,并有效预防犯罪人再次犯罪。免予刑事处罚是指对犯罪分子作有罪宣告 ,但因犯罪情节轻微而免除其刑罚的一种量刑形式。两者若运用不当 ,不但不能促进罪犯改恶从善 ,使刑罚失去法律意义 ,反而会引发人们对犯罪分子是否受到惩罚的怀疑 ,给社会带来危害。针对目前刑事案件缓免判决数量不断升高的情况 ,周口市人民检察院起诉处就全市 2 0 0 0 - 2 0 0 1年作缓免判决的公诉案件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缓刑制度的付诸实施,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由理论转化为现实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民法院通过审判活动促进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手段。司法实践证明,正确执行缓刑制度,对于促使犯罪分子尽快悔过自新,改恶从善,减轻劳改单位的负担。避免狱内交叉感染,维护社会安定,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必须看到,目前我国的缓刑制度无论是在立法还  相似文献   

13.
立功制度是我国惩办和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刑法中的具体化和法律化.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瓦解犯罪分子。提高办案效率,节约司法资源的积极作用。但由于法律规定的简单化和司法实践的复杂化,立功制度也暴露出诸多不足和问题,影响了国家刑罚权的实现.不利于实现对罪犯进行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刑罚目的。为掌握立功制度在当前刑事审判中的适用情况,促  相似文献   

14.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刑法同时规定,对于反革命犯和累犯,不适用缓刑。这是因为反革命犯侵犯的是人民民主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危害性严重。而累犯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较大,放在社会上改造,难以防止他不再重犯新罪。对这两种犯罪分子不适用缓刑。法律明文规定的当然要执行。刑法六十七条规定,适用缓刑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必须是被判处拘役或者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普通刑事犯罪分子。二必须是确有悔罪…  相似文献   

15.
取消免诉规定完善不起诉制度张泗汉免于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对于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犯罪分子,定罪但不予起诉的一项制度。长期以来,这一制度对于及时了结轻微刑事案件,体现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免诉制度由于它自...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缓刑制度充分体现了我国实行的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的刑事政策。人民法院在刑事审判活动中对符合宣告缓刑的被告人宣告缓刑后,都能取得积极的社会效果。但长期以来,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对被告人宣告缓刑是“判与不判一个样”,为探讨这一说法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对缓刑犯的监督管理,帮助其悔过自新,消除社会上对缓刑执行方式的误解,我院于2005年6月底开展了对被宣告缓刑的罪犯的回访考察。  相似文献   

17.
自首是刑罚适用的一项重要制度,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这一刑事政策在刑法中的体现。正确地适用自首制度,对于鼓励和引导犯罪分子自动投案,改过自新,对于争取、挽救、改造犯罪分子中的多数,孤立、打击少数,分化、瓦解顽固的犯罪分子,从而有效地实施刑罚预防犯罪的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现行法律有关监外执行监督的规定 监外执行是我国刑罚执行中的重要制度。体现了我国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刑事政策。正确地适用监外执行,对于鼓励犯罪分子加速改造,实现刑事诉讼的任务,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15条规定:“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机关应当将批准的决定抄送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认为暂予监外执行不当的,应当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一个月  相似文献   

19.
一、缓刑的对象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 现刑法第67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新刑法第72条中删去了“认为”二  相似文献   

20.
刘阳 《广东法学》2009,(6):61-66
长期以来,我国基本的刑事政策一直是坚持惩办与宽大相结合。1979年《刑法》就明确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确立为当时刑法的制定依据,对其内涵,我国著名的刑法学家高铭暄教授作出了比较符合当时实际的解读:“惩办与宽大相结合是我们党和国家同犯罪作斗争的基本政策,这项政策是从无产阶级改造世界、改造人类的使命出发,根据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刑事犯罪分子存在不同情况而制定的,它对于争取改造多数、孤立打击少数,分化瓦解敌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