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信息 全接触     
《南风窗》1999,(6)
本色型:原惠州市公安局长洪永林临刑前后悔自己一生有机会有条件而“没有住过宾馆的总统套间,没有喝过路易十三”。 凄楚型:任职6年贪了1300多万元的原海南省东方市市委书记戚火贵在接到死刑判决书后哀求:“我有两个老人,一个小孩……请求司法机关给我一条活路……” 天真型:“我受贿这么多钱,官是不能当了,希望能给我几十亩试验田,我用高科技来种田,为国家做点贡献。”这是贪了67万元的原广西区政府副主席徐炳松对“当官不为民  相似文献   

2.
活命哲学     
我心里始终装着一个“活命哲学”:没心没肺,能活百岁;问心无愧,活着不累;心底一汪清水,没有过夜的愁,不生过夜的气,也就没有过夜的病。  相似文献   

3.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3):47-47
奉:遵照;奉天: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指君权神授;“皇帝”、“诏”是秦始皇最早使用的。汉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皇帝制度。“诏日”这两个字则最早用于汉代的帝王文书中。之后被历代帝王沿用下来。可是,“奉天承运”这几个字,在明朝以前却从未在史书中出现过。一种说法为:“奉天承运”这四个字连用开始于朱元璋,不仅因为他命名的“奉天殿”,  相似文献   

4.
一天下午,我刚走进办公室,我们班的几个小家伙便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向我告状:“谭老师,陈永川又打人了……”话音末落,后面紧跟着的一群孩子便推推搡搡地进了办公室。还没等我开口,陈永川就先嚷开了:“我没打他,是他先踹我的……”看着他那委屈而又骄横的神情,我没有作声,只是摆了摆手,示意其他孩子先回教室我知道,现在跟他讲什么也没有用,  相似文献   

5.
阮直 《法制博览》2009,(14):23-23
我从懂事起被人强制相信的东西太多了,当我的相信还坚定不移时,被我相信的事情却已变异了——我相信能让我一生吃饱饭的人民公社解体了;我相信的“一大二公”并没有优势;我相信的国有企业也贱卖了;我相信的“十月革命”在它的故乡就遭到了遗弃;我相信,甚至还崇拜的一位老领导也被抓了起来,估计临死之前是走不出吃饭“供给制”的那间小屋了;  相似文献   

6.
徐翔麟 《法制博览》2008,(20):49-49
第一次监考,时间:1981年6月30号。地点:山村小学。科目:小学语文。发好试卷,我坐在讲台前看报,偶尔听到:“老师,他把头歪到那边去看。”我只看了一眼,那学生红着脸很委屈地说:“我没有偷看,就是看了一下窗外。”学生两人一桌,各自边答题,边用手捂住答案。考场内很安静。考后我被评为“优秀监考教师”。  相似文献   

7.
狐口人言     
友人讲他曾参与的一个心理游戏给我听,很有意思。游戏是这样的:一排人站在老师面前,老师喊“一”,大家向左转;喊“二”,大家向右转;喊“三”,大家向后转。谁转错了,就得蹲下,大声说“我错了”。  相似文献   

8.
上个学月的一天课间操时间,学校行政办公室跑来了两个女生,其中一位女生很有礼貌地对办公室王主任说:“老师,请给我盖个学校公章。”刚上课回办公室的王主任问道:“盖啥子章哦?”那位同学回答说:“我的一笔稿费汇款需盖章才能取。”  相似文献   

9.
王学胜 《法制博览》2009,(20):39-39
一个小女孩曾经问过爷爷:“您有花皮球吗?”爷爷说:“没有。”不料孩子并不满足,而是一口气把这个问题问了四遍。爷爷挺纳闷儿,于是在连续回答了四次后爷爷反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老是问这个?”孩子说:“我喜欢听您说,没有。因为在您说‘没有’的时候,胡子一翘一翘地特别好看。”  相似文献   

10.
朱坤 《法制博览》2010,(16):57-57
10岁的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读错了一个字。我听了马上站起来,大声说:“老师,这个字你读错了。”老师很不高兴:“你怎么知道我读错了?”“昨天晚上我哥就告诉我这字怎么读了。”从那以后,这个老师就不喜欢我了。为此,老师说我“不成熟”。  相似文献   

11.
张鸣 《法制博览》2011,(3):47-47
关于明清两代的特色,鲁迅先生在《病后杂感》总结得非常形象:“大明一朝,以剥皮始,以剥皮终,可谓始终不变”;“清朝有灭族,有凌迟,却没有剥皮之刑,这是汉人应该惭愧的,但后来脍炙人口的虐政是文字狱。”  相似文献   

12.
从维熙 《法制博览》2010,(16):22-23
近读世界史书,读到美国将军麦克阿瑟,留下这样几句妙语,引起笔者浮想联翩。他说:“我既要天才,也要奴才。人才不好用,奴才好用没有用;因而我的用人之道,是人才加奴才。”  相似文献   

13.
李承志  小南 《法制博览》2008,(24):37-37
我常为碰到的“能怎的”的提问而困惑。提出“能怎的”的大约有两种,一武一文。所谓武问。大抵是一些身大力不亏的,或者是“盲”(法盲、德盲)气十足的年轻人所提。比如,他骑车撞了你,你找他论理,他反倒问你:“撞你了,能怎的?”这属于蛮不讲理类。所谓文问,情况较为复杂。试举几问:你工作认真,有人问你那么认真能怎的;  相似文献   

14.
王卓 《工会博览》2013,(32):23-24
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在一段相声中说过这样的话:“小时候,我想成为一名画家;但是长大之后,我却成为了一名环卫工人,我认为画家和环卫工人都是描绘美好事物的,他们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5.
卢周来 《法制博览》2008,(10):25-25
从乡下来的母亲,一天晚上在看电视时问我:“电视上那么多广告,是放给谁看的?村里几十户人家,没有一户买过广告上所说的东西。”当时我就回答:“那是给城里人看的。”没有想到旁边的妻子竟然追加了一句:“今天晚上电视上的广告,除了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外,那些高档酒、高档名牌衣服、家庭用小轿车等等我看我们及我们邻居也很少能买得起。可见,  相似文献   

16.
真强旺 《法制博览》2010,(14):15-15
“镇”这个行政区域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可谓不城不乡、不工不农。在城市人的心中它是农村,在乡下人的眼中它又是城里。我曾是镇上的人,我居住的镇是个什么样的镇呢?一条东西向的马路有两个岗楼,一个民警守西头,一个民警守东头;有两间公厕,镇里人管它叫茅楼;有块闲地叫公园,  相似文献   

17.
还是要炒房     
陈四益 《法制博览》2009,(18):32-33
大概在20年前吧,虽说中原城市仍相当破旧,但沿海地区高楼大厦确实建了不少。那时有个俄罗斯小姑娘随她的父亲来到中国,看了北京、上海,天真地问父亲:“他们哪里来那么多钱盖大楼啊?”陪同他们游览的中国朋友回答:“我们勤奋干活,就盖起了那么多大楼。”  相似文献   

18.
热线综述     
《南风窗》1996,(5)
在今年十分寒冷的春节期间,“城市故事”版块收到了许多读者的贺卡,他们从全国各地,寄来了对“城市故事”的关心和支持,寄来了对“城市故事”的期望和鼓励。内蒙古的龙丽丽朋友不但寄来了贺卡,还寄来了一封贴满祝福话语的长信。她的信中说:“我收到了你们杂志的贺卡,但没有你的名字真是遗憾,不知我可否加入到你的朋友的行列里来,成为‘城市故事’大家庭的一员?”看着信,我想,她应该已经是我们的朋友了,不是吗“城市故事”正是在每一个像丽丽这样的热心朋友的关心下一天天成长起来的。春节假后上班的第一天,我收到的第一个电话,是已经由“城市故事”的朋友成为“城市故事”的作者的张潮从遥远的贵州遵义打来的,他为所有的“城市故事”的朋友送上了新春佳节后的第一份祝福。第一次,编着“城市故事”一份份稿件,我知道这不是我一个人在编写,我真切地感觉得到,我是和你们一起,编发着这个版块,奉献着一份真诚。当春满大地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把“城市故事”编写得更好吧。欢迎来信来电来信请寄:广州东风东路512号《南风窗》“城市故事”收 邮编:510050 热线电话:(020)3800404  相似文献   

19.
2006年8月6日上午,在邯郸市鸡泽县双塔镇的一村民家里,一名中年妇女以惊愕的眼神看着一年轻男子,颤巍巍地问:“你叫啥?”男子操浓重的四川口音哽咽着答:“陈海。”妇女的眼角顿时流淌出眼泪:“你父亲叫啥?”青年吐出三个字:“陈惊涛。”妇女畦的一声哭出来:“孩子,妈妈对不住你!”青年也嚎啕大哭:“妈妈,我不怪你,都找你20年了,我太想您了!”两人跪地抱头痛哭……在场的民警和群众也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相似文献   

20.
路人甲     
麦小麦 《法制博览》2011,(16):80-80
采访一位城中名人,聊到我们有位共同的熟人,没想到他竟然动容:“她是我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今天。”如此煽情的话,自然会被我传到她处,谁知道她的反应完全不在意料中,她淡然说:“他?路人甲而已。是不是他的重要他人太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