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乡音》2007,(8)
有一次在春节的回国飞机上,我的邻座是位黑人——西非某国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一路上我们聊了许多中国问题。他给我两点深刻的印象:一是他的素质"大概不算高",当然这不是因为他一身落魄商人的打扮,而是他不停地找空姐要酒却不喝,最后把六七瓶酒都装进旅行包里带下了飞机。另一个印象是他对我说,中国发展太快了,但是中国人还没有大国国民应有的素质。这是他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由于我已经私下认定这位来自非洲战乱国家的外  相似文献   

2.
班主任老师都有过"家访"的经历,家访可以对学生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家访可以与家长有了更多的沟通,在我担任20年班主任中有两次家访至今令我难忘家访手记(一)一个阳光男孩他为何一个人偷偷地哭了小Y是我四年前的一个学生,他是我当时班上的学习委员,有着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一个阳光、乐观、向上的好学生,然而在一次班上大多数同学都去上体育活动课时,我却看到他一个人在位置上默默地流  相似文献   

3.
胡玥 《人民公安》2011,(3):48-51
歹徒在暗黑处用自制的土枪对准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破门而入的一刹那间,那个家伙疯狂而又凶残地朝着他的父亲开了枪……我认识一个公安英烈的儿子,叫吴霄飞。他的父亲叫吴文艺,生前是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公安局东风路派出所所长,那一次,是他父亲警察生涯里无数次的又一次,却也是最后一次。  相似文献   

4.
妙语     
《时事报告》2013,(1):5
我觉得你们是在给我出难题,把我捧得太高,人家说——中国话嘛,一个叫"捧杀",一个叫"棒杀",正好这两个字一个是提手旁,一个是木字旁。我一个朋友办了个公司,他有一次跟我讲,他说我公司这些小青年在背后议论被他不巧听到了,说咱们这个董事长  相似文献   

5.
王选老师走了,走得很从容。13日上午九点,当我赶到医院,他已处弥留之际。医生说他已经没有意识,但当我凑近他,轻轻呼唤“王选老师,王选老师,我是启德”时,他的眼睛突然有了神色,显然想说什么,一瞬间,我们又有了一次心灵的交流。令我哀痛不已的是,这是最后的一次交流了。我一直称王选同志为老师,这是习惯使然,我们同在北京大学工作,对前  相似文献   

6.
相信你自己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最后的日子里,向他最信任的助手表达了最后一个愿望,希望找到一位优秀的继承人,要把自己的智慧传授给他。苏格拉底这位最信任的助手按照老师的意愿一次次地去找,但是都不能让老师满意。最后老师不无失望地说,不用再找了,这位最优秀的人就是你自己,但是我已经没有时间再向你传授我的智慧了。  相似文献   

7.
有人戏称:爱情是本世纪的最后一个神话。当我的一个朋友嬉皮笑脸地对我重复多遍这句不知是何方人士说出的名言时,我从他脸上读到的是一种无奈和失望。我知道,他的内心深处仍渴望拥有真正的爱情。这位朋友对我说:现在爱情似乎泛滥成灾,我们又没有火眼金睛,无法分辨出其中的真和假。像我这样渴望得到真正爱情的人已经让“爱情”吓得退避三舍了;现代人谈爱情越来越技术化。我有过一次恋爱,但我现在想起来都后怕,那是一个漂亮温柔的女孩,她对我很好,一切都大方得体让我高兴,可有一天我在她那里发现一本教女人如何讨恋  相似文献   

8.
冲动是魔鬼     
刘楚仁 《人民公安》2006,(13):51-51
这是我在看守所工作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我在巡逻时,15号监室的陈窿喊我:“刘所长,我明天就走了,今天是最后一天,您能最后提我一次吗?”我止住步,问:“有事要说吗?”“明天您就换班了,走时就见不到您了。”那几天我值班(我们三天一个班)时他每次见到我,都要重复一句话:“刘所长,  相似文献   

9.
唐晓冬 《人民公安》2012,(18):56-57
紧要关头,我的partner(搭档)做出一个至今仍让我非常崇拜的决定,他立刻也往左打方向盘,斜向迎面而上向那辆被盗车撞过去,我们的车和被盗车轰然相撞。这是我此生第一次,希望也是最后一次以肉身体验了车祸,还是蓄意造成的事故。  相似文献   

10.
去年上学期,我接手一个班级。第一次上课,我就发现了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斜着身子坐在那里,时而趴在桌子上,时而靠在墙上。仔细一看,他看人的眼神竟也是斜的。我提醒他要注意坐姿,他一开始很是惊讶,然后才不情愿地扭动了一下身子,可很快又故态复  相似文献   

11.
亲爱的读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我诚心诚意地相信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心情舒畅。可是在我看来,同样重要的是使别人心情舒畅。我每遇到一个人,都试图想象出从此人身上觉察不到的一个迹象:使我感到我重要!我会马上对这一迹象作出反应,这样,奇迹就出现了。但是,有些人十分自私,他们意识不到别人也希望自己感到重要。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排长队等候接见,当我最后同公司的销售经理握手时他根本不把我放在眼里的情景。我相信,那位销售经理是不记得这件事情的;实际上,他也许从未意识到他是怎样地伤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  相似文献   

12.
《时事报告》2013,(1):5-5
我觉得你们是在给我出难题,把我捧得太高,人家说——中国话嘛,一个叫“捧杀”,一个叫“棒杀”,正好这两个字一个是提手旁,一个是木字旁。我一个朋友办了个公司,他有一次跟我讲,他说我公司这些小青年在背后议论被他不巧听到了,说咱们这个董事长净喜欢听好话,咱们就把他捧晕,捧晕了他就好办了。所以说实话,生命难以承受其捧。  相似文献   

13.
害怕再离婚     
我一生中撕心裂肺地爱一个女人,只会有这么唯一的一次。其余的,只会是扯淡。爱的能量只能用一次,用完这一次,他爱的能量也就用完了。在爱情的问题上,我相信能量守恒定律。  相似文献   

14.
刀子     
我是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处的一名 乘警。长年值乘乌鲁木齐至北京西的70/69次特快列车。 春节,70次列车上,车厢里满是急着回家过年的乘客。我在一次巡视车厢时,发现了一个瘦小的男孩。 他看上去有十六七岁,坐在靠走廊的一个位置上,怯怯地望着我,当我们视线相对时,他很快躲开了,手轻轻地把那本来单薄的外衣往瘦弱的身上裹了裹,若无其事地看着窗外。但他的手分明抱得很紧。忽然我发现他的衣角下露出了一个黄褐色的皮套尖,是刀鞘!我走过去,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可以感觉得到他微微颤了一下,双手在胸前抱得更紧了,眼神显得慌恐…  相似文献   

15.
他长得并不出众,矮矮的个子,胖胖的脸,说话慢条斯理的,走路也是慢慢腾腾的。但我这人有时相信第一感觉,他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忠厚和实在。我认识他也并不久,是在1993年北京市政协八届一次全会上。有一次开会时我俩坐得很近,我是新委员,多少有些拘束,他主动探过身子小声问我:“您怎么称呼?”我说了自己的名字,并相互交换了名片,于是我知道他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叫刘明源。我虽然喜欢民乐,但并不真懂,听得不多,和民乐界人士的接触也少。因此刘明源这个名字当时并没有引起我的震动。第一次听他在  相似文献   

16.
人不为名有名声 树不为影有树影 我认识邱荣庆先生是在十多年前,那会儿他已是政协包头市委员会副主席了,我是委员。邱荣庆先生除了每年一次的全委会与我们相聚外,他还经常带领我们下基层视察,他给我们的感觉是不像个官,也不像个儒雅的学究。他说起话来慢条斯理,笑口常开,倒像一个朴朴实实的"贫下中农"。其为人和举止可谓真味是淡,至人如常。一次,一位友人请他吃饭,我也被邀请,这是一家很上档次的酒店,友人请他点菜,他看  相似文献   

17.
陈云同志病重期间,我几次到医院探望。最后一次,他在病床上叫着我的名字,不能说更多的话了。4月10日,我在外地听到他逝世的消息,十分悲痛,思绪万千。陈云同志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重大贡献,特别是在经济建设方面。在党的建设方面,他也有许多真知灼见。几十年来,我受陈云同志教益良多。他的思想、作风、品格,深深地教育和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  相似文献   

18.
送爸爸回家     
叶芳 《台声》2001,(7):36-39
3年前,随爸爸最后一次踏上故乡的土地,游历台湾本岛时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然而今天,他却与我们天各一方已经整整 1年了。   从 1993年起,爸爸开始踏上回归故乡之路,第一次是妈妈相伴;第二次是他独自前往;第 3次回去时,他把我们姐妹 3人都带了去,让我们认祖归宗。而那次回来后,他被医生诊断出得了胰头癌。经过北京 301医院外科专家蒋彦永医生大胆而高明的手术,他很快就痊愈出院。术后 1年,我再次陪他飞向海峡彼岸,最后一次探望家乡亲人。作为女儿能整整两个月陪伴在他身旁,我感到无比的幸福。但毕竟他已是病魔缠身,体力明…  相似文献   

19.
我今年已经28岁,两年前就毕业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闲在家里。今年春天,我决定无论如何也不能闲在家里了,于是我一个人离开家乡,开始继续面试求职的历程。可是,我出来已经一个多月了还是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我曾经到一家中外合资的公司去应聘,属于较高层的白领,我非常看中。但是,在最后一次的面试过后,我却听不到了下文。我知道我自卑心理太重,最后一次面试的时候,我心里非常紧张,说话一点也不从容,给人的印象一定很不好……后来又有过几次类似的经历,大致都是我很看中的单位,最后由于我的缺乏自信表现不好而没能就职。我现在一面继续寻…  相似文献   

20.
赵卓 《今日民族》2001,(4):34-36
王连芳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我还想再去看看他,争取再次聆听他的教诲。第一次去了,他昏睡不醒,我不忍叫醒他,坐了一个多小时后,只好离去。过了几天,我又去了一趟,等了约半小时,他才醒来,起来解便要人搀扶,步履已十分艰难。我们谈了不到五分钟,省政协的一位领导来探视,我稍坐片刻就告辞了。两次的愿望均告落空。不久,连芳仙逝的噩耗传来,使我万分悲痛,也甚感遗憾。 我与连芳同志最早相识于1953年4月在开远十三军召开的滇南对敌斗争会议上。以后,由于他是中共云南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的专职副书记(书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