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陈静 《求索》2012,(9):199-200,196
《乐记》是我国古代儒家音乐理论专著,它是先秦儒家乐教思想的总结和集大成,基本内容包括:乐的起源与本质;乐对人心理的影响;乐对人们的政治教育与教化功能等。本文以马克思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对《乐记》进行解读,剖析先秦儒家乐教的思想精髓。阐述了乐教对民众的政治与道德教育思想,规范人们的社会人伦道德标准,以及人与宇宙自然的"天人和一"的和谐观,可以说《乐记》是谋划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巨著,许多内容都是为皇帝歌功颂德;《乐记》中的乐教思想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政治手段和政治谋略,也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证史论。  相似文献   

2.
戴曦 《前沿》2013,(22):51-52
现代社会日趋多元化,中国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很多道德滑坡现象.清末民初的大思想家章太炎曾说过:“道德衰之,诚亡国灭种之根基”.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共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方面.先秦儒家的道德思想对中国人的道德取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儒家的仁、忠恕之道、修身、差等之爱等道德价值思想出发,阐述了儒家道德价值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有利和不利影响.通过梳理、分析先秦儒家道德价值思想,为解决现代社会出现的时弊提供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现实表现:在过去的一年中,儒家学者不约而同地围绕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举办了多场学术研讨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们,包括各社会学科的专家,重读《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核心观点:新儒家泛指一切主要从儒家思想资源出发,同时吸收当代其他思想学说,来回应现实问题的思想倾向。新儒家坚信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儒家对自然的道德观照规定了文艺的主要功能在于教化,在于感染人心。我们常说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这同儒家的文艺观是接近的。人与自然从情感上获得勾通,是人们长期追求自我解放的结果。从理论上说明这一问题,也走过了艰难的历程。儒家最早的对艺术理论作出系统总结的经典是《乐记》。《乐记》从道德角度观照天人关系的同时,涉及到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乐记》讲“大乐与天地同和”,“乐  相似文献   

5.
遏制学术失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是科教兴国的大事。笔者认为在学术界加强道德建设,通过道德教化,培养学术人良好的道德情操,加强学术人的道德自律,防范失范行为,树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学风是学术道德建设的关键;遏制学术失范,实施“以德治学”,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特别是以恢宏深邃的哲理、博大精深的内涵成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学说,以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即“五常”来规范人们的学术行为,对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仁”与学术环境“仁”是先秦儒学的主流,《论语》中,“仁”先后出现了192次…  相似文献   

6.
本书继续并修正了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的正义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它的哲学阐释。在《正义论》中,罗尔斯假定在“秩序良好的社会”里,存在着相对稳定和同质的基本道德信念。然而在现代民主社会中,互不相容的宗教、哲学和道德学说多元共存,  相似文献   

7.
《小康》2008,(9):15-15
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吸引了全球目光注视急速现代化的中国。但是有些中国人现在回头向孔子的学说、即儒家思想来寻找灵感,比如孔子有关社会和谐的理念。《中国的新儒家学说》一书作者、政治学者贝尔表示,孔子这位中国古代大哲学家的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与汉代改制之关系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神学政治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和支配,一是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二是儒家的宗教学说。改元部分地承担了改制的阶段性成果。站在服膺天命的立场上,司马迁十分重视祥瑞在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关注孔子获麟在政治文化中的作用,与司马迁的儒学立场相关,表明了《史记》以《春秋》为准则的思想。在改制方面,司马迁与张苍的分歧集中在汉得天统是继周还是继秦上。  相似文献   

9.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诸说及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雄文 《理论月刊》2007,2(11):155-158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学说概括起来有:经济责任说、慈善责任说、道德责任说、法律责任说、综合责任说、利益相关说。这些学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征,但是都未能全面、准确地揭示其内涵。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所承担的除了法律责任以外的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  相似文献   

10.
儒家以道德学说及其教化功能著称于世.它注重道德躬行,要求内得于己,外施于人,在道德践履中达到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完善.因而它以正心、诚意、修身为本,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  相似文献   

11.
朱杰 《黄埔》2013,(4):85-87
在先秦诸子当中,儒家有三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把肇始于周礼的思想发展形成为一套完备的儒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套学说,发轫于孔子,集大成于荀卿,而孟子则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桥梁作用。《孟子》作为"四书五经"之一,在儒家经典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李睿 《人民论坛》2014,(2):206-208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刻全面地阐述了道德的起源、本质等诸多问题.在纷繁复杂、利益冲突和选择多元化的时代,需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当前的道德状况,走出道德迷惘或低谷,重新构建适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道德规范,重读《反杜林论》这部集中体现恩格斯道德思想的经典文献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京华 《求索》2022,(4):66-73
虞夏商周,别称“姚姒子姬”,合称“四代”。四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时代。政治上的创举、社会伦理的开端、学术思想的起源,都发生在这一时期。《中庸》说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汉书》接着说儒家者流“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可知“四代”是儒家共认的开创阶段。《尚书·虞夏书》记载的“虞廷十六字”,古称“三圣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既然认为有“道心”,就必然承认世界上有统一的客观的规则;既然认为有“人心”,就必然是承认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也承认人类的作为与天道相背离的可能性,而应时时加以警惕。这一界定和分疏,既是儒学、理学、心学的渊源,也是中国哲学的开端。虞舜时期是“四代”中最初的时期,虞舜时期影响着上古时期大约1800年的文明历程,直到孔子、孟子出现。  相似文献   

14.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刻全面地阐述了道德的起源、本质等诸多问题。在纷繁复杂、利益冲突和选择多元化的时代,需要正确认识和评价当前的道德状况,走出道德迷惘或低谷,重新构建适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道德规范,重读《反杜林论》这部集中体现恩格斯道德思想的经典文献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康喆清 《前沿》2011,(18):20-24
学界对董仲舒的人性学说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大都认可"性三品"说,这不符合董仲舒关于人性学说的本质。"性三品"说并非董仲舒首创,且其本身指意不明。董仲舒论述的重点在于"中民之性",即人性总体的善恶,并着眼于论证社会教化对人性发展的作用,从而将政治、教化与人性三者相关联,实践自己的政治理念,这也符合儒家传统的人性论证逻辑。以董仲舒关于人性的意指和目的作为其人性论推演的逻辑起点,通过《春秋》"正名"之法的层层辨析,必然得出人性"待教而善"的结论,这也是对董仲舒人性学说的合理概括。  相似文献   

16.
中和概念最早见于《中庸》,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中是适中、中正、中道之意;和是和谐、协调之意,具有多样性的统一和创新性功能,其最高境界是太和。儒家和谐思想包含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身心的和谐。儒家中和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其合理内核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提供了方法论借鉴、伦理智慧和可资利用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一  2500年前,孔子创立了仁的学说,经他的后继者们的不断阐扬、补充与发展,经历代志士仁人的力行实践,仁的学说成了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精神生活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仁的学说虽然是中国古代先民道德智慧的结晶,但由于它揭示了人类道德生活和人际交往的最基本的原则,因而它具有超越国界的普遍价值和超越时代的永恒意义。如果说,仁的学说在古代社会是中国人的道德指南,是团结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那么在当今社会,它提供的则是全人类赖以共同存在与发展的普遍伦理和全球价值。儒家仁的学说承认并倡导普遍的人…  相似文献   

18.
传统儒家慎独学说浅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慎独是传统儒家提倡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也可以指经道德修养后达到的一种道德境界。自儒家慎独之说形成以来,便为历代学者极力倡导,尤其为宋明理学家所看重,不少学者对其探赜索隐,阐幽发微,由慎独之说凸显心性之学的精微与圆熟。现代学者也对“慎独”予以关注。台湾学者韦政通先生说:“现代人恐惧独处,是一种很普遍的病,传统的慎独工夫,极有助于克治此病。慎独不只是一种修养工夫,也是自我培养智慧的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参见韦政通编著的《中国哲学辞典》慎独条,台湾水牛出版社1993年版)本文旨在对传统儒家慎独学说进…  相似文献   

19.
《周易》中提出了“位”的观念,“位”不仅仅在于其在卦爻中的抽象性,更重要的是它在整个儒家学说中的社会意义。“有位”使儒家的政道与治道具有了其正当性与合法性,“得位”在于对“时遇”的灵活把握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守位”是儒家以人道治国,推行仁政及维护社会秩序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史素昭 《求索》2014,(10):166-170
学术界往往从史学和文学的角度研究《史记》,但《史记》的服饰描写也极具特色。《史记》人物着装体现身份等级;《史记》服饰色彩彰显尊卑贵贱;《史记》服饰体现了"中和之美"。因此,《史记》的服饰描写深合儒家学说的核心"礼","以衣现礼"概括了《史记》服饰描写的文化蕴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