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对李白现存诗文大部分进行编年,以梳理李白一生经历命运、思想脉络及诗歌创作特点为主旨,并围绕此主旨从校勘、注释、编年等各个方面将这一主旨贯通起来。校勘方面采取按断校,避免了不必要的异文之争;注释方面力求简洁,并注意把词语还原到诗歌语境中去理解其准确意思,注中有评,通过评的方式点明诗歌写作主旨及技巧;编年方面注意结合李白其他诗文和同期交游诗人的诗文,善于利用诗歌中的情绪导向并结合诗人经历,联系当时历史事件与社会环境寻找编年的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今日浙江》2012,(6):64-65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汀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是元代诗人戴表元对湖州的美好赞誉,也是今日湖州的真实写照。湖州是竹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生态环境优美,林业资源丰富,森林文化浓郁,创建森林城市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3.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文学家,江西临川(今抚州市)人。戏曲、诗文、小说均有成就,尤以戏曲著称。与王骥德、李渔并称中国古典戏曲理论鼎立而峙的三座高峰,又有"东方莎士比亚"的美誉。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对汤显祖的研究逐渐深入,并形成了专门的研究学科——汤学。本文试从国内学术期刊论文的角度对汤显祖研究的现状作一番扫描与小结,以期借此推动汤显祖研究继续朝着更深更广的方向拓展。  相似文献   

4.
元代诗人戴表元曾经这样称赞湖州的人居环境:“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然而,曾几何时,“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时大行其道,导致这片宝地矿坑遍布、河湖受污。湖州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紧紧抓住生态市建设这一事关长远发展的大事,开展执法监督,推进现代化生态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5.
<国学丛谭>是著名教授张文勋先生关于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系列论文新作.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是有关儒道佛的思想文化的研究,下编是我国古代诗文论的研究.一些文章曾在相关博物上发表过,结集出版时又经作者进行了部分修订.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人画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中最基础的形态所反映的种种特征,正由于此,艺术诗文才得以介入,在主体自觉、主体升华方面与绘画相得益彰。绘画艺术诗文包括古代咏画、题画及写赠画家的诗文;这些诗文或用叙述扩展来补充画面的不足,或用主观的感情和议论丰富绘画的内涵,巧妙而独具特色地与绘画联姻。  相似文献   

7.
马以 《政策瞭望》2014,(12):16-17
湖州地处太湖南岸,是环太湖地区唯一因湖得名的城市。境内生态环境良好,自然禀赋优势明显,是太湖流域乃至长三角区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元代诗人戴表元曾以"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来赞誉湖州。2006年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来湖调研时特别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湖州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好生态这一最大优势"。  相似文献   

8.
昆明植物园     
《创造》2002,(7)
昆明植物园是植物学研究的基地、旅游休闲的好去处、探索植物世界奥秘的理想场所。郭沫若先生曾为本园写诗文:“奇花异卉,有  相似文献   

9.
<戴震全集>扉页中所收的几幅戴震手书诗文楹联,多非戴氏所作.本文对此加以分析与考证,传信存疑,以求为研究者提供些许资料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魏源是清代著名的全国主义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可是在他逝世以后,对他进行研究的并不多。1950年,齐思和先生发表了《魏源与晚清学风》,以后又有冯友兰、吴泽先生等的文章发表。论著方面直到1967年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王家俭先生始有《魏源年谱》出版。1979年以后,有关魏源的著作逐渐增多,湖南省魏源诗文注释组《魏源诗文选庄》、  相似文献   

11.
《天问》题名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光熹 《思想战线》2004,30(1):49-54
《天问》是"天"来"问"人,而不是屈原"问天"。这个"天"并非神秘的天(上帝),而是屈原艺术构思中特指的"天民"。屈原采用借天设问手法,问各家对各种问题的解释、论述以及各种文字记载、口头传闻,是否准确无误、是否真实可信、有何依据、能否验证、如何求证?这样解读,《天问》题名与作品内容就一气贯通了。  相似文献   

12.
西施是中国古代著名美女,亦是经常出现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文学形象。唐代,我国诗歌创作达到颠峰,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就有很多是吟咏西施的。本文以唐代西施题材的诗歌为关照对象,发掘此类诗歌在整个唐代的演变特点,并且以小见大,进而审视唐代诗人在思想、艺术等方面的时代特色和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13.
陶广学 《青年论坛》2011,(2):124-127
作为"永嘉四灵"代表的赵师秀,诗歌创作形成较为鲜明的特色。其诗取材狭窄,虽不乏关切时局之作,但占绝对多数则是记录贫病、羁旅与抒写生死离别之作。而诗中高频出现的"病"、"寒"、"空"、"闲"、"清"、"独"等词,尤其能体现其诗的"清苦之风"。  相似文献   

14.
美国当代生态批评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晓明 《思想战线》2005,31(4):90-96
美国当代生态批评首次在文学研究领域内引入生态视角,将生态思考融入文学研究的理论探索与批评实践,在跨学科的生态与文学视野中重新思考人类的自然观,积极构建蕴含生态智慧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推动关注生态和谐的新人文主义思想,以提升人类的生态责任意识为己任,形成了以生态整体观为核心的思想内涵。同时,美国生态批评作为新兴的文学批评流派,其理论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有些理论尝试还有待于改进,需要在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形成符合时代精神与生态文明前景的生态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汉宣帝时,路舒温在《尚德缓刑书》中向皇帝揭示法制现状和分析其成因,建议一改秦朝“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的弊端,应该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充分表明了其儒家思想的主张。路舒温归属于贤良文人派,他们的言论表明了汉武帝之后儒法之争的继续,说明儒家思想在汉朝政治上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缓慢“霸王道杂之”的合流势态。  相似文献   

16.
李军锋 《青年论坛》2010,(5):128-130
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上,"尚奇"是一种悠久的传统,并形成尚奇观理论。这种观念不仅体现在清代李渔小说集《连城璧》《十二楼》的人物形象和题材内容之中,同时在小说的艺术手法中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展现。这也是李渔超出以往任何时代小说家的显著地方,也是他突出的艺术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重写台湾文学史/诗史的文化诉求中,作为新世代著名诗人和理论家的林耀德和杨宗翰,不仅以其创新的诗歌文本标举了新世代精神,而且以其深刻的理论阐述挑战了既成的文学史/涛史秩序和建构,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性追求。林耀德和杨宗翰关于台湾现(当)代“涛史”的论述在体例、分期、史观上存在某些差异性:在林耀德那里,“世代交替”和新世代论述是他重写文学史/涛史的两个支点;而在杨宗翰那里,世代更替已经不再是个问题,因此他更侧重于文学史/诗史的深度思考和实际操作层面。然而,在现代性精神指向上他们却具有惊人的一致性,那就是颠覆,然后重构。  相似文献   

18.
简政珍是台湾中生代重要诗人与诗论家。侧重探讨他意象理论的节点——"沉默空隙"说的意义;借此打造的经验/超验、感悟/哲思的意象图式,尤其是隐喻/转喻的活络运用,在智性照耀下,所形成的鲜明的"思"之意象艺术。  相似文献   

19.
吕碧城是清末民初一位值得关注的女词人,其词作甚丰,思想丰富。吕碧城受到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这使其词作折射出明显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20.
刘铭 《青年论坛》2010,(3):133-135
《歧路灯》的作者李绿园受到儒家“诗教”理论的深刻濡染,在创作中特别突出了文学的教化作用。一方面,作者对封建政治进行了美化;另一方面,又大量暴露了它的罪恶。此外,作者在创作中还很好地贯彻了儒家“诗教”的‘‘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