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在生态哲学与生态伦理学的启发下,行政学理论的"生态学"转向是必然的,它会触发一个新的交叉学科的诞生,即生态行政学.当下,中国政府生态管理职能的提出,一方面是以西方生态文化及其绿色政府运动为其背景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与自然的恶化把政府组织推向了前台.因此,我国学术界提出的"生态型政府",恰恰能成为一种新的解释当前政府行为合理性的理论,而"生态行政学"也可能会成为一种新的行政学的研究力量.  相似文献   

2.
行政收费是行政机关在依法行使职权或事业单位在依法提供公共服务中,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取一定费用的行政决定。国家在收税之外可以向行政相对人收费,是因为有"弥补财政收入不足"理论、"准公共产品由政府提供"理论、"负外部效应矫正"理论、"行政特别支出补偿"理论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理论等多种理论所支持。行政收费可分为工本费、使用费、受益费、特许费和特别收费费,不同种类的行政收费对行政相对人财产权的影响也有差异,法律、法规和规章可根据这种差异分别设定行政收费。收支分离、目录管理和许可管理是行政收费合法保障的三个具体制度。  相似文献   

3.
新行政法与依宪行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行政法"作为一种初步系统化的行政法学术意识,主要基于对传统行政法模式的反思而产生。这一学术进路主要采取的是一种制度功能主义的论证,缺乏规范层面的解释与架构。"新行政法"的规范性诉求,在宪法学看来就是"依宪行政",即建构一种基于宪政民主的行政程序法体系,重塑宪法性的"政府—公民"关系框架。"依宪行政"是"新行政法"规范建构的合理方向,其容纳了传统的行政法治理论和新兴的行政民主理论,有利于在一种更加宽厚的宪法框架内拓展行政法治模式,探索宪法实施的行政法路径。  相似文献   

4.
栾珊  高军 《行政与法》2010,(1):21-23
传统的管制型政府行为模式是由处于优势地位的行政机关设计行政相对人的行为,损害了行政相对人的利益,助长了官僚主义作风。与之相反,非强制性行政行为是按照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善了行政管理机关与行政相对人的对立关系,体现了政府执政观念向公民权利本位和政府责任本位的回归。吉林省桦甸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运用非强制行政管理手段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做法为政府行为模式的创新与重构提供了可操作的范式。  相似文献   

5.
论行政相对人行为及其效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行政相对人行为及其效力是行政法学尚无研究的一个问题。文章从法属性、行政法的部门法属性、行为主体以及与行政行为的关联属性等几个本质层次进行分析 ,将行政相对人行为与公民一方的其他行为区分开来 ,对行政相对人行为作出了界定并概述了实体行为和程序行为各自的内容 ;在此基础上 ,文章进而分析总结了行政相对人行为对产生、变更和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特有效力 ,对行政行为的主导性以及对行政主体的法律约束力等效力内容。  相似文献   

6.
授益行政行为与负担行政行为是行政法学中关于行政行为的一个重要分类,尤其是授益行政行为,它的撤销不仅意味着公民的某项权益被剥夺,而且关系到公民对政府的信赖利益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当今社会形势下,国家行政向公共行政转变,政府职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过渡,行政相对人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其权益保护也更加受到重视。因此,撤销授益行政行为要更加慎重,应对其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7.
彭世帆 《法制与社会》2010,(29):272-272
行政相对人在政行主体对其请求作出拒绝答复时,一般都会认为这是行政主体的不作为。但拒绝的性质是不作为吗?行政不作为又该如何解释呢?本文从行政行为的实体内容和程序形式为出发点,分析了行政不作为,并在此基础上对拒绝是否是不作为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8.
防卫性诉讼论略--对被拆迁人救济无力而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 《法学论坛》2005,20(3):121-127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拆迁矛盾日益凸显,而矛盾的焦点所在即是拆迁行政争议.面对部分行政执法人员的非法拆迁行为,"受伤"的总是处于弱势的行政相对人.基于此,笔者试图探讨如何更好地对拆迁相对人进行救济.为此,笔者援引"行政防卫权"理论和"无效行政行为"理论作为理论支持,提出扩充我国行政诉讼的类型,增加防卫性诉讼的建议.以此来保护因立即执行的行政行为造成相对人无法挽回的损失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9.
有什么样的民众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法治化的行政相对人更有利于催生出法治化的行政主体。故行政法治之构建,需要行政相对人担负起主体角色,履行主体责任。在"5.12地震"中,普通民众秉持法治精神与政府善意合作,实现了行政相对人主体性的个案回归。主体性回归以及由此形成的交往理性提供了一个异于传统方式的行政法治化进路,并标志着"和谐行政法"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信赖保护原则在本质上与行政指导具有内在亲和性,对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构建诚信政府,促进行政指导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在行政指导中,基于行政相对人的合法预期,要贯彻信赖保护原则。将行政指导信赖保护纳入行政和司法救济范围,符合服务行政理念的要求和公民权益保护的需要,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行政协议有着不同于具体行政行为的特殊性,行政协议第三人原告资格问题无法因为"具体行政行为"概念的隐匿而消解。现有原告资格认定标准多基于具体行政行为背景展开,亦未考虑到我国行政协议诉讼制度供给不足的现实。基于合同相对性并依据《合同法》之规定,行政协议第三人诉请合同履行权益时原告资格需回归行政相对人标准,诉请固有权益时则依然遵循利害关系标准。利害关系标准下,行政协议前置或之中的单方行政行为以及与协议相对人的基础纠纷构成第三人与行政协议之间利害关系的截断。理论上,第三人与行政协议整体有直接利害关系之时方具备起诉行政协议的原告资格,但实践中,法官对此应有释明的义务。  相似文献   

12.
韩思阳 《法学杂志》2018,(5):95-103
行政相对人举证责任的内涵混乱不清,必须有所辨析。我国的制度实践与学说理论都表明,在行政调查领域应坚持"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具体到行政相对人的举证责任,应采用"行政行为三分法"进行区别处理。未来的行政程序法典可以仅对行政相对人的举证责任作一般性规定,剩下的由单行法或特别法来完成。第三人的举证责任问题与此类似。在清楚界定行政相对人、第三人的举证责任后,行政机关的举证责任也就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13.
关保英 《法学》2018,(12):40-51
行政法治的改革和完善最终要归结到行政行为作出机制上。我国的行政行为大多数情况下都由行政主体单方面进行,行政相对人仅仅与行为结果发生联系,与行为过程关联不紧密,没有较多的机会介入到行政行为的过程之中。行政相对人介入行政行为就是要使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行为的启动、行政行为的过程和行政行为的论证等。行政相对人介入行政行为与传统行政行为的社会参与在内容、方式、结果等环节上均存在较大区别。在行政法治实践中,行政相对人介入行政行为的路径可以有多种形式,如通过阐明理由、行使举证权、声明异议和行使拒绝权介入等。行政相对人介入行政行为制度的确立需要相关的保障机制,行政相对人权利必须体系化。需建立行政行为的论证制度、行政行为的双向举证制度和行政行为决定的协商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万一兵 《法制与社会》2011,(16):167-168
行政收费是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特定组织依据职权向特定的行政相对人提供一定的公益性服务或授予国家资源和资源的使用权,为补偿其特别的行政支出,而向与特别支出存在特定关系的受益方(行政相对人)收取相应对价的一种具体行政行为。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民在行政法上主体性地位很低,无论立法层面,还是执法层面,而这些又源于理论上对公民行政法主体性地位的关怀不足。所谓主体性是个人(主体)谋求自由、独立的自我意识,即获得法律、社会认可并受到尊重的权利能力资格。人的主体性使行政共同体有了元要素的基本构成,使行政共同体有了建构的可能性。公民行政法非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公民行政法"相对人"的称谓;实践上公民与行政主体地位不平等性;公务员不是行政主体。公民行政法主体性地位的完善包括两方面:一是与行政机关成为一体即作为行政共同体中的一员;二是与行政机关成为一体即公务员成为行政主体。  相似文献   

16.
行政治理视野下的行政协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过于注重行政治理的威权性,而忽视了公民的主体性,因此难以适应现代行政治理之发展诉求。而行政协商是一种注重行政治理过程中公民与行政主体间的交往对话,凸显行政过程的公民参与性,以及行政治理活动之主体间良性互动的行政方式。它的兴起反映了人们对我国传统单方性、命令性和封闭性的行政治理模式之弊病的反思,回应并诠释了合作行政、柔和行政与开放行政等现代行政治理模式的发展诉求。当前,超越行政协商所面临的制度与现实困境,并不断促进其融入我国行政治理实践,不仅有利于推动我国行政治理模式之现代转向,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行政法治、行政善治之发展。  相似文献   

17.
行政第三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行政法学界用行政相对人概念涵盖行政第三人而导致了对行政第三人的法律保护的缺失和有效性,基于此认识我国应重新加强对行政第三人概念,行政第三人种类及其法律地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谭剑 《行政与法》2003,(5):17-19
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是现代行政的要求。充分、可靠的信息是行政相对人参与权实现的前提。由于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信息不对称,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不够,使行政相对人不得不耗费成本去获取和加工信息,信息成本也就成为参与权实现的成本。本文对行政参与的信息成本的构成以及它对相对人参与权实现的影响作了分析,并指出,政府信息公开化将有利于降低信息成本,激发相对人参与的热情,提高相对人行政参与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各位公务员手中的职权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运用得当与否产生的效果就会有天壤之别。一方面它的运用可以提高行政效率,加强行政管理,给行政相对人带来福利;另一方面它的滥用又会极大地损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利益,滋生行政腐败,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做为普通公民,和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的行政行为大多由地方政府做出,地方政府也是行政管理网中基础的构成,解决地方政府的职权滥用举足轻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防止滥用职权就要从根本入手,抓住行政权力滥用的原因。本文将结合我国现状,从地方政府公务员滥用职权的成因来对滥用职权行为进行深入的探析。  相似文献   

20.
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合作是一种趋势和发展方向,本文对行政相对人参与行政合作等实践问题进行了思考,从行政相对人的角度设计行政合作的模式并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行政合作的建议性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