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省人民委员会批语:都昌县商业局大批组织货郎担下乡的经验很好。特介绍各地作为改进商业工作的参考。利用货郎担下乡推销的办法,各地都在开始推行,这不仅是服务生产和便利群众的有利措施,而且也是补充农村边远地区商业网不足的良好办法。同时对商业人员的劳动锻炼和思想改造方面也都有积极作用。但组织的方法,组织的形式和下乡后的一些具体问题尚待各地进一步研究总结,逐步摸出一些经验。一九五八年七月十日  相似文献   

2.
《春秋》2016,(4)
正名画大多是画家的心声表达。载入中国美术史的南宋著名画家李嵩的《货郎图》(绢本手卷淡设色25.5cm×70.5cm故宫博物院藏),表达了画家的什么心声呢?我们似乎可以循着这幅经典名画所呈现的两大创意表达,寻找答案。第一,《货郎图》中对货郎担的创意表达。《货郎图》这幅已经805岁(作于1211年,即嘉定辛未)高龄的著名风俗画,画的是晴朗温暖的某日,一位50岁左右的乡间货郎,挑着装满货物的货郎担,来  相似文献   

3.
姑娘摸石子     
有个债主逼迫某商人还债,商人还不起,债主便想娶他美丽的女儿抵债,并提出一个“建议”:可以用分别装有白石子和黑石子的两个一模一样的袋子,让姑娘碰运气。如果姑娘摸到的是黑石子就得嫁给他;相反则作罢,债务也可以免除。父女俩只好同意了。但姑娘却发现,债主往两个袋子里装的都是黑石子。面对这种情形该怎么办呢?按照常规的思维方式,只能有以下三种选择:一、拒绝摸袋子;二、揭穿债主的骗局,要求按原定条件进行;三、随便摸一个袋子。 然而,上述三种选择都不能使姑娘达到既不牺牲自己,又能免除债务的目的。后来,聪明的姑娘…  相似文献   

4.
从不足百元起家,到如今年产值一个亿:从当初挑着货郎担走南闯北的山村女孩,到如今走向国际市场一跃成为中国饰品行业的“大姐大”——  相似文献   

5.
跳三桩(苗族)苗族跳三桩是根据云南省玉溪地区苗族《花山节》民间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发掘整理而成,并以苗族芦笙为旋律,跳三桩为主体,与滚锅、站肩、滚刀尖、顶碗相配套,既具有民族特色和健身效果,又具有观赏性、趣味性、技巧性和难度性。弄笼(壮族)“弄笼”壮语意为耍簸箕、跳簸箕,簸箕是我国南方农村生产生活中常用的工具。在生产劳动中,壮家人用来晒各种农作物,家里姑娘要出嫁了,村里的姑娘小伴要来帮忙,围着大簸箕做“离娘粑”送给养育自己的母亲,家里来客人,则在大簸箕里铺上被子招待客人睡觉。逢年过节或农闲时节,姑娘…  相似文献   

6.
近年在国内外一些残疾人射击锦标赛中,秦岭深山有个残疾姑娘多次获奖,为陕西省和国家争得荣誉。谁能料到三年前,这位下肢瘫痪的姑娘,在父母背上整整成长了17个年头——  相似文献   

7.
双江布朗族的婚姻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境内东南部,澜沧江、小黑江一侧的河谷中,居住着12000多布朗族人民,约占全国布朗族人口的15%。虽然各地布朗族的婚俗有些差异,但一般都有串姑娘、说媒、过礼、吃定酒、迎亲、回门等仪式。串姑娘串姑娘就是男青年到女青年家去串玩,这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开始。每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小伙子们就在夜间三、五成群地相约来到姑娘家门前,弹起牛腿弦,唱起“开门调”:“姑娘,请开门,我们来找你串玩,你欢迎不欢迎?”姑娘听到歌声,立即前来开门,同时回唱:“你们来串玩,我欢迎!我们大伙一同说说笑笑。只是我们家里穷,没…  相似文献   

8.
在江苏海门市三星镇农村,婚嫁观念正悄悄地发生变化。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这个镇出嫁的姑娘有不少带有保险卡、科技书和绣花机。据该镇民政办负责婚姻登记和养老保险的同志介绍,去年以来,这个镇带有这三样东西出嫁的姑娘已有300多名。三星是著名的绣品之乡,境内建有全国最大的叠石桥绣品市场,三星不少村民依托市场搞绣品加工走上了富裕之路。富裕后的三星人精心安排铁的投向,连姑娘出嫁购置嫁妆也不例外。办养老保险是该镇出嫁姑娘的首选嫁妆,姑娘喜欢,父母也乐意办。据统计,今年该镇参加婚姻登记的167名女青年中,90%以上的人办…  相似文献   

9.
黎家阿珍     
这是海南中部的一个美丽、幽静的小山村,四面青山环抱,山间流水淙淙。这又是一个封闭、贫穷的黎村,全村50多户人家,全为黎族,人均年收入尚不足500元。不久前,笔者为体验生活住进这个山村,接触了一些纯朴率真的黎族同胞,其中包括三个都叫“阿珍“的姑娘。开小店的阿珍离我们住处不远,有一间用竹子夹成的小屋,小屋开有一门、一窗,窗户特别宽大,屋内立有货架,一望便知是个小卖店。开小店的是位年轻的姑娘。每天清晨,我经过小店去坡下洗漱,总看见小店的门窗已打开,姑娘已坐在窗前守候;每天黄昏,我经过小店,依然会看到这位守着小店的姑娘。然而  相似文献   

10.
(一) “树长高了要掉叶子。”对于女儿的死,段老三如是说。 段老三是会 尼山寨的村长,刚满40岁。从山中砍地回来,他一边洗着脚一边跟我们交谈,黝黑的脸上看不出哀怜和难过。“这是第三个了!”他低声地说,要是前几个不死的话,我有四个姑娘、四个儿子,现在只活着一个姑娘、四个儿子。 讲起姑娘死前的情景,有如大树掉片叶子那样自然。寨子里的人回忆说,村长姑娘今年十三岁,去的头一天,太阳湿乎乎的,毛毛雨中,一股瘴气从外游了进来,最后窜入村长家的木屋,吸饱桶里的水后,颜色顿时变得亮红亮绿,随即又飘进大山里。第二天…  相似文献   

11.
<正>到过新疆的人都知道,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子多又长,两只眼睛真漂亮。维吾尔族姑娘的美,和她们的辫子有着密切的关系。辫子是她们的发式,独特而又优美的发式为维吾尔族姑娘们增添许多姿色。维吾尔族姑娘自幼喜欢留长辫子,通常从3岁开始留发。上世纪50年代之前,未成年的维吾尔族姑娘,都梳有许多条小辫子,发辫一般为单数,因为单数被认为是吉祥的数字,最少要梳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一个自称是"上尉军官"的人,在洛阳市涧西区人民法院接受审判。他凭借自己井不高明的骗术,先后骗取了三位姑娘的金线和爱情。其中隐情,不能不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3.
每年农历三月三,是中国黎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准确地说,是黎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欢会的盛大日子。是日清晨,太阳刚刚从山背后升起,黎族青年男女身穿本民族鲜艳服装,男青年手执黑伞,姑娘们手提一节装满了五香饭的竹筒,高高兴兴走出各自的村寨,结伴进山。在一处地势较为平坦的山坳里,羞羞答答的姑娘们把竹筒往树枝上一挂,便统统跑进树林子里躲起来。往树林里探头探脑的男青年由一名领头的吹起一声响亮的口哨,一时间口哨声此起彼落,寂静的山谷顿时热闹起来。姑娘们为了逗弄对方,听到口哨声后故意呼叫着涌出林子,但旋即又隐了回去。小伙子窥视了方向后,先由一人出来唱歌发问。过了一会儿,姑娘们答歌后一个个从林子里走了出来。这时候,小伙子们便纷纷打着黑伞  相似文献   

14.
农村穷小伙,领回媳妇招来警察 话说1995年12月的一天清早,在大别山深处的一个小村落里,一阵警笛声打破了小村的安宁。警车停在了一户姓蔡的人家门口,随即下来几位警察还有几位普通百姓打扮的人,操着一口山东话喊着一个人的名字。一时间村里街坊四邻全都聚到了蔡家门口,大家纷纷议论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有人说了,前几日蔡家的三儿子退伍领回了一个漂亮的山东姑娘,莫非与这姑娘有关?别说还真猜对了。那几位从警车上下来普通百姓打扮的人正是姑娘的叔叔和姑父。用警察的话来说他们是来解救被拐卖少女的。啥拐卖少女?这从何说起呢?难道这蔡家三小子真是拐卖少女的罪犯?  相似文献   

15.
情书     
从前,有一个小伙子非常爱一个姑娘,但是姑娘的父亲却不喜欢他,也不想让他们的爱情发展下去。小伙子很想给姑娘写一封情书,然而他知道姑娘的  相似文献   

16.
三年前,我曾经帮过一个法国人,她装扮成维吾尔族姑娘,冒险到我们中原内地的一个艾滋病村里去“看看”。自她看过  相似文献   

17.
一位漂亮贤慧的姑娘,天生左脚比别人多一趾。到了青春年华季节,好多小伙子先是被其容貌吸引,继而被她的脚趾吓跑。她脚上的秘密也随着几次失恋失了密,成了同事们的谈资。姑娘为了寻求幸福,挽回自己的秘密,想方设法调到了另一个新单位。某日新旧两单位的两位干部在会上相识,交谈时谈到了她以及她的多余的脚趾。很快,六个脚趾的秘密成了纸中火,燃遍了新单位。男女老幼,不管认识与否,都想方设法找借口接近她。那一双双惊奇的目光,恨不得剥下姑娘脚上的鞋和袜子。姑娘无奈也无助了,绝望地吞下了一瓶安眠药。   一位女士三年前离…  相似文献   

18.
2000年至2002年,笔者作为国家民委组织的“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调研”项目负责人之一,在云南省德昂族社区进行了为期近三个月的田野调查,其中关于德昂族婚恋习俗的变迁,比较富有情趣,有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深思。德昂族的传统婚恋习俗,说起来极富浪漫色彩。德昂族未婚青年恋爱自由,过去,小姑娘和小伙子在15、16岁以后就可以加入青年组织,集体或单独地进行“串姑娘”活动。“串姑娘”就是小伙子到姑娘家去串门,在谈话或对歌过程中建立恋爱关系。集体串姑娘是男女青年的集体交友活动,通常在节日或婚礼时举行,一般是在青年头头的带领下…  相似文献   

19.
声音     
漫画:盲姑娘吴晶赴美求学江苏省泰兴市有位21岁的盲姑娘吴晶.她不仅成绩优异.还曾获2003年第六届全国残运会两金一铜.2004年亚洲青少年残运会三枚金牌.第28届雅典残奥会的100米第6名。今年2月在美国访问期间,吴晶走访了8所全美著名高校,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都表示愿意接受她  相似文献   

20.
会场一角赛歌坛上铜鼓声声节日盛装吹笙舞蹈牯牛相斗苗族姑娘杨光泉摄会场一角赛歌坛上铜鼓声声节日盛装吹笙舞蹈牯牛相斗苗族姑娘杨光泉摄会场一角赛歌坛上铜鼓声声节日盛装吹笙舞蹈牯牛相斗苗族姑娘杨光泉摄会场一角赛歌坛上铜鼓声声节日盛装吹笙舞蹈牯牛相斗苗族姑娘杨光泉摄会场一角赛歌坛上铜鼓声声节日盛装吹笙舞蹈牯牛相斗苗族姑娘杨光泉摄会场一角赛歌坛上铜鼓声声节日盛装吹笙舞蹈牯牛相斗苗族姑娘杨光泉摄会场一角赛歌坛上铜鼓声声节日盛装吹笙舞蹈牯牛相斗苗族姑娘杨光泉摄会场一角赛歌坛上铜鼓声声节日盛装吹笙舞蹈牯牛相斗苗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