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请尊重历史     
历史是人类智慧的一座积淀丰厚的富矿,供人们采掘;历史是人类智慧的一株深植厚培的大树,任人们采摘;作为一门显学,史学堪称治国之学,智慧之学。近代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毛泽东主席也教导人们,“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近年来,各类历史剧在银幕上、舞台上、荧屏上  相似文献   

2.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是中国史学走向科学化的标志。作为史料学派宣言的《旨趣》,主张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探求事实的真相以"求真"。史观学派致力探索历史规律或法则以"求用",对《旨趣》加以批评。近代以来的中国史学多注重"求真"和"求用",而忽视"求善"和"求美",历史研究的科学性得以强化,却致使人文性失却。因此,历史研究在注重科学性的基础上应加强人文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行政管理在民族国家中是普遍存在的。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华民族对它认识很早 ,并有自己的特殊表现形式 ,其中不乏具有现代行政管理学的科学成分。本文认为 ,中国行政管理思想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上的思想家、政治家有关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组织内部事务的观点及其理论体系、思想学说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对其演变规律问题。开展中国行政管理思想史的研究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行政管理学富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在被动适应世界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历史过程中,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时代需要促成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21世纪,在主动参与和引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需要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的播扬。"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提出,既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趋势、时代格局和未来走向的深刻把握,更有力回应了对于党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争论与非议,清晰指明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体建设的中华民族的建构方向,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质言之,作为中国共产党民族话语体系核心概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对中国深厚历史文化传统、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与中国共产党既有民族理论的历史继承与发展超越;作为具有强烈现实指向意义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有效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以及国内有关中华民族构建张力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作为伟大复兴社会实践主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仍然处在不断被建构的过程中,既需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需要正确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需要持续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需要更好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对此,我们要有清晰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央视《等着我》推出一系列与民族历史、国家命运相交织,有"大叙事"特征的寻人节目,重现革命战争历史,实证"国家记忆",彰显了中华儿女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不畏牺牲、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央视通过《等着我》的成功策划履行了国家媒体的社会职责和"保存国家记忆"的历史使命,发挥出"一种价值塑造和精神召唤的特殊功能",其对振奋民族精神、增进群体意识、彰显共同体价值、教育和鼓舞人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是中国道路基础上关于新全球化及全球治理的哲学贡献,已进入2018年修宪所建构的宪法新秩序。民族国家不是理想秩序的终点,西方历史上也曾经历过对"命运共同体"之哲学与制度的艰难探索,更有美国式全球化体系的实践高峰,但终因无法超越"二分法"困境及民族国家利益本位而转向颓势。中国作为融合东西方智慧的现代化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于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重使命与双轨目标,以治理现代化和一带一路作为实践抓手,有效激活及发展了中国古典的"天下主义"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国际主义",吸纳整合了全球善治的合理因素,成为世界历史之新一轮秩序的构建者。"人类命运共同体"因而具有发展马克思主义及推动全球治理的重大哲学与制度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1840年开始,近代史学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历史观、著述内容以至著述形式上,都明显地不同于传统史学,这是由于受到社会条件发生剧变的刺激和推动,同时也是学术文化内部新旧推移的结果。近代史学80年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到1860年前后,是民族危机刺激下救亡图强史学勃兴的时期;19世纪七八十年代到90年代末,是维新变法酝酿发动与近代历史变易观和进化论传播时期;20世纪最初的20年,是封建帝制崩溃前后"新史学"倡导和推动时期。  相似文献   

8.
夏雪莲 《学理论》2014,(23):1-3
《共产党宣言》作为武装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头脑的精神支柱,被斯大林高度赞扬为"马克思主义的歌中之歌",始终燃烧着不灭的生命之火,直至今日,其伟大的历史价值还广为流传。《共产党宣言》的时代价值:坚持的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去思考民族问题;处理民族问题必备的品质:与时俱进与理论创新。局限性:对资产阶级国家进行了批判,但忽略了某些国家里还有其他族群的存在;不是完整的理论框架,还只是科学理论的萌芽和雏形;"两个必然"的理由已不适用于当代。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实现了四重超越:一是在世界历史主体资格问题上,以"现实的人"超越了黑格尔"绝对精神",奠定了世界历史的唯物主义基座;二是在参与世界历史的国家资格问题上,以落后国家和民族的"跨越"发展超越了黑格尔的落后民族不在场的缺陷,指出了落后国家世界历史化的特殊路径;三是在世界历史发展道路问题上,以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则超越了黑格尔抽象的、唯一的西方化道路,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真相;四是在世界历史演进格局问题上,以"并行"图示彻底放逐了黑格尔的"欧洲中心论",成就了特色化和真正多样性发展的理论雏形.经过这四大超越,马克思奉献给人类的不仅是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而且交给了东方社会以特色化方式走向共产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为东方社会搭建了通往共产主义的理论桥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编纂学是正在建设的一门学科。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关键所在是不能将之视为单纯的技术问题,而亟须加强对其哲理层面的思考,深入发掘史学名著的成就,认真总结中国历史编纂学的优良传统和人文精神。当前尤应深入探索以下四项有效的研究途径:第一,贯彻发展观点,将创始时期的特征与以后的纵向发展联系起来考察;第二,确立整体观念,深入总结史学名著所蕴涵的深邃哲理与高度审美价值;第三,贯彻“历史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克服偏颇之见;第四,运用比较研究方法,阐释传统史学精华在历史变局面前所具有的应变力。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在历史编纂上突出地体现了勇于革新创造和自觉继承中国史学优良传统二者的紧密结合,这正是20世纪初期处于民族危机关头和中西文化交流迅速发展时代的鲜明特色。他在历史编纂中的主要成就表现为:在当代史撰述上将纪事本末体创造性地改造发展,撰成《戊戌政变记》这部影响深远之作;在撰著《中国通史》的实践中,将探索"新综合体"这一宏大工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为当时正在进行的《清史》编纂所设计的方案,既继承了易代修史的传统,又符合近代史著再现历史演进趋势、显示因果关系、总结兴亡教训的时代要求。梁氏在历史编纂学领域所取得的卓越建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思想营养。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三个事关",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引领国家、稳定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强大作用,道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忻州随手拍作为我市理  相似文献   

13.
民族国家是欧洲中世纪晚期出现并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普遍形成的一种国家范式。民族国家强调民族与国家的互构,追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语言"。民族国家唯美的政治理想常常遭遇"历史是否合法""现实是否可能""理论是否普世"的多重叩问。民族国家理论是植根于西方本土的知识产出。它难以阐释中华现代国家的精魂气象,也不适宜作为古今中国国家范式的一体化表述。中国国家范式的精准表述必须立足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未曾断续",全景式反思"中华文明""国家形式"之间的内在关联。事实上,正是"中华文明""国家形式"的互构,才造就了历史悠久巍巍屹立的中华文明国家。文明国家而不是民族国家才是对古今中国国家范式的深刻揭示。现代中国正是在"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理念的浸润之下,才能以远超民族国家的精神气度,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倡议和天下想象。  相似文献   

14.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也是统一战线中的一个问题,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社会主义前途的重大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完成党的总任务,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切实增强民族团结,认真做好对少数民族的统一战线工作.一、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一生为学注重内外本朱之辩,既主张"学贵得之心",要在内心有所实得证悟,同时又坚持"学无内外",将反观内省与知识致用密切结合.这一思想观点在古今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希罗多德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创立历史叙述体,是西方史学的奠基人。他书中所体现出来的进步的政治观和平等的民族观等史学思想对西方史学产生重大影响,对于我们现今学习历史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民族国家是一种国家形态,本质上是一套保障民族认同国家的制度安排。因此,获得并保持一定的国家认同,是民族国家存在的基础,构建国家认同也成为民族国家国家建设的根本任务。随着民族国家"多族化"现象的出现和发展,认同构建就成为民族国家必须优先解决的根本问题。在实践中,民族国家的认同构建有两种模式比较突出和典型,并具有普遍性和巨大的影响:一是"民族模式",一是"族群模式"。前者为苏联、中国采用,后者为欧美国家普遍采用。不过,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看,不同的国家认同构建模式不过是解决"族"与"国"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的具体方式。从总体趋势和国际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内国民享有的共同文化、共同价值观越是广泛和深厚,越是容易建立起较为稳固的国家认同;反之,一个国家内国民分化或形成了各种刚性的社群组织,国家的认同就难免被这些刚性化的社群的认同所分割,从而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是在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历史进程,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向性必须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生产关系的联系中去加以理解和把握.经济全球化绝不是"资本主义化",更不是"西方化"、"美国化",它的历史趋向并没有超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早已阐明了的世界历史发展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语重心长地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这段话不仅阐明了青年一代对国家、民族的重要性,而且深刻揭示了当代青年人的发展机遇和历史使命。1.新时代昭示了当代青年将有更加多样的  相似文献   

20.
清遗民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遗民,因其身历"千年未有之变局",独特的历史境遇赋予了他们特殊的遗民性格。从清遗民的遗民立场、文化取向以及民族观念三个方面展开清遗民独特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