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同志《对〈生活方式〉一文的质疑与补充》后,觉得文中的某些观点值得植。文章认为,在现代条件下光讲“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与“无产阶级生活方式”这两个概念是不够的,应当提出“现代化生活方式”这个新概念未加以补充。我认为这个新概念对于我们区分什么是无产阶级生活方式,什么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并没有  相似文献   

2.
探索现代化道路,“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具有本国特色”,在此基础上选择好实现方式,从而实现现代化实现方式的“现代化”。西方传统的现代化显现着财富与进步,也充斥着窘困、矛盾等“现代性危机”。因此,需要重新反思实现现代化的“资本主义”方式。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历程几经波折,当今又面临着诸多难题。“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一系列科学的目标设计、价值考量,蕴含着领导方式和推进方式的现代化、社会系统管理和整合方式的现代化、发展和创新模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新型实现方式,超越了以往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伴随新一轮信息技术与产业革命的急遽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的深度推进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快建设,数智化成为乡村生产生活的必然发展趋势。农民生活方式在智能化、信息化潮流下改变了狭隘性、封闭性、保守性与僵化性等特征,整体上渐次向现代文明跃升。其中,农民活动图式朝向“智慧”转变、农民生活节律趋向“自由”转变、农民生活秩序通向“德性”转变。然而,由于数字技术具有两面性,农民生活方式“智”变中存在部分农民生活样态变形、生活节律混乱、生活秩序失范等降“智”风险。为此,要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生活理念、数字接入等方面入手,为农民生活方式“智”变增添动力、提供遵循、指引方向和铺路架桥。  相似文献   

4.
论早期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的“现代化”高潮的不断到来,一个曾经是古老而现实的问题——早期教育,又重新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知识爆炸”,就必然提出人们应该怎样迅速地掌握这些科学知识的问题。社会现代化的到来,人们的时空观念、社会结构、科技教育、遗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指向更高层次的抽象化方面发展)都起着巨大变化,这就必然提出人们应该如何适应社会现代化的种种急剧变化的问题。这种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5.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里,目标的核心是“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强调的是现代化的建设内容的全面性,而全面把握现代化的建设内容,实质上是一个如何把握现代化客体的问题。而“社会主义”强调的是现代化方式。本文试图对现代化、现代化客体、现代化方式三者进行一些粗浅探索,以进一步加深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调查的各少数民族之间在生活方式上具有较强的同质性 :1、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依然较低 ,并且缺乏尽快提高的现实条件 ;2、生活风格方面仍然具有明显的传统性特点 ,但外部世界的影响已从方方面面体现出来。其生活方式现状之如此 ,其实是“贫困文化”的问题 ,其形成根源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外发的 ,具有强制性特点。内源发展的思路 ,对于消除贫困文化的影响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我国贫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事业 ,只有使教育成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实践 ,成为他们所思、所想和所行的要求 ,它才能成为启发人们的动机 ,变革生活方式和引导社会发展的力量 ,才能最终促使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走向他们自己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以色列“基布兹”作为“共产主义绿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在以色列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强度的精神动力、高效率的现代化生产、高素质的基布兹成员、高度统一的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高度统一的坚定原则和灵活策略是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分析借鉴。  相似文献   

8.
对安徽省太湖县T村的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消费生活方式现代化。研究同时表明,消费生活方式的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是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随着可选择性的增多,不理性和不科学消费滋长并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为此,应立足实践,多方举措,合理引导农民消费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生活方式是个历史范畴,它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马克思说:“机械发明”引起“生产方式上的改变”,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归根到底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01页)。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古代不可能出现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现代也不可能有古代人的生活方式。近年来,不论国内和国外,出现了一种返朴归真的思潮,想过古代人的生活。其实,虽然形式上过古代人的生活,就其内容而言,已不是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因为生产方式变了,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现代…  相似文献   

10.
“照辩证法办事”,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灵魂”和精髓,也是他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主题与特色。邓小平同志“尊重生活和历史的辩证法”,把唯物辩证法作为科学的方法论,以此来认识和改造当代现实社会,从而成功地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邓小平对唯物辩证法的新贡献是多方面的,这里仅讨论其中的三个要点。一、恢复和确立唯物辩证法的权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特征。因为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唯物辩证法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生活方式的定义有四种意见: 一种意见,只从人们的消费方式和业余生活方式的角度给生活方式下定义,或说“所谓生活方式,它的实质无非是指消费者如何享用消费资料的方式”,或说“生活方式,指的是人们享用物质的、劳务的消费品和使用由他个人支配的闲暇时间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杜平系 《党政论坛》2008,(18):50-50
长达五个世纪以来,西方社会一直主导着人类社会的演变进程。当今世界的面貌基本上就是西方国家塑造而成的,而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也是以西方的“启蒙价值观”为基础;我们所说的“国际社会”,实际上就是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同家所谓的“国际秩序”,就是美欧侣导和制定的围际机制;所谓“现代化”,说到底就是西方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3.
自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毛泽东便基于国情开始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在探索过程中提出借助外援推进中国工业化的方式,明确“四个现代化”概念及其内容,设计出中国现代化的“两步走”战略和“百年”战略,明确中国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提出正确处理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等关系。这些重要的原创性理论成果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毛泽东是在处理革命与现代化关系中、在对参照式现代化道路进行反思中、在思维认知的反复交织中、试图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探索中国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叶以来,在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涌起一股令人耳目一新的潮流,这就是“都市现代化”运动。在这一运动中,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聚集,文明由城市向农村扩散,产业结构发生转变,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特别是城市公用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促使现代都市的面貌逐渐  相似文献   

15.
改革,一場推进现代化的改革,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波瀾壮阔地展开。旧体制瓦解了,新体制还沒有完善;旧的生活方式过时了,新的生活方式还沒有形成。处于这样一个社会“阵痛”的时期,人们既欣喜,又惶惑;既充滿着希望,又有不可言状的失望;既有得到实惠的欢乐,又有失去什么的痛苦。这种普遍存在的不安情绪,是新文明诞生的先兆:一种新的社会覌、伦理覌、价值覌,就要从舟腹脫胎而出了。思想敏锐的青年人,以各种方式表达了新文明的要求。走在改革的前列,做覌念现代化的先驱,这是历史賦予当代青年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6.
郑伟 《理论导刊》2024,(3):48-55
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如何走向现代化问题的探索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世纪40至60年代,马克思基于对西方现代化生成逻辑和历史进程的客观分析,探讨了西方殖民侵略对东方落后国家的“双重使命”,认为东方社会必然以资本主义方式走向现代化;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马克思则着重分析了东方社会经历特殊途径实现跨越式发展,以非资本主义方式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便是对马克思晚年关于东方社会“非资本主义现代化”理论设想的有效证成,它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本质。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建构了“非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方案,为超越西方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建设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从收入分配而言,两头尖、中间鼓的“枣核型”是当今现代化的标准形态。目前,我国的分配形态基本上还是“金字塔型”,但已经呈现向现代“枣核型”过渡的明显态势,其突出的标志是中等收入群体兴起和壮大。随着中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8.
张玉杰 《理论视野》2023,(11):53-58
美好生活是新时代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阐释人民理想生活图景的核心概念,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丰富的理论内涵与明确的实践要求。美好生活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生活目标,是人民共享、共创、共评的生活方式,是全面性与创造性的生活样式,实现了由“自发”到“自觉”的理论跃升。美好生活的理论自觉,以引领人民增强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自觉为落脚点。美好生活由理论自觉转化为实践自觉,一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政治保证;二是要坚持以团结奋斗凝聚实现美好生活的合力;三是要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二十大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大会的理论成果十分丰富,深入学习领会好、全面贯彻落实好大会精神是今后一个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政治任务。用协调发展思维完整准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为党的中心任务。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坚持“两个结合”而创造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其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20.
绿色发展是针对传统发展取向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瓶颈与环境容量而提出的新理念,旨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绿色发展理念内含着四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或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创建绿色经济社会发展制度;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厘清绿色发展理念的四重维度,有助于我们明晰“绿色化”的实践理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