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后 ,恐怖主义象一股狂潮 ,对国际秩序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本文从 90年代恐怖主义出现的新特征、新类型入手 ,概括出其新特点 ,并对冷战后恐怖主义盛行的国际背景和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摧化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东亚地区也不例外,但本地区由于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原因,早在冷战结束之前就已呈现出多元结构,不像欧洲那样在两极格局下,两种社会制度、两个军事集团、两种经济体制如此泾渭分明,壁垒森严。冷战结束前,东亚地区存在着苏中朝和美日韩两极格局,但只是从社会制度上分野,或作为苏美全球争霸的一种形式。其实,苏中朝和美日韩各极内部联系并不紧密,甚至还有摩擦。可以说,各国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组组双边关系。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对东亚地区的影响虽不如  相似文献   

3.
国际体系是国际行为体之间依据某些原则所形成的排列组合和内在联系;从层次分析出发,可将国际体系分为三个层面,全球层面、区域层面和国家层面(某些分裂国家),韩国民主化就是在朝鲜半岛南北分裂的情况下进行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冷战体系宣告终结,国际体系从冷战时期的两极体系逐渐转变为以美国为主的一超多强体系;在国际体系变迁的过程中,韩国的政治发展随之展开。鉴于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地位,无论是冷战时期还是后冷战时期,韩国一直处于大国角逐的前沿阵地,政治发展过程带有明显的国际影响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新书架     
<正>冷战与中国外交决策牛军著九州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本书是作者1990年代中期以来发表的20篇与冷战有关的论文的结集。全书将这些论文分为"冷战与中国外交""中苏关系""抗美援朝决策""地区问题""中美关系"五个专题,从而将各篇论文所做的案例研究有机地组合起来,试图为解释冷战与中国外交决策的关系建立起一个合理的研究架构和分析模式。作者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60年之经线》一文作为代结语,勾勒了60年来中国外交的基本线索和架构,有助于读者更深刻地认识中国外交与冷战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试论冷战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安全环境的变化,美国开始酝酿其国家安全战略的大调整。20世纪90年代是调整的第一个阶段,在此阶段完成了对冷战后美国安全环境的评估,确定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调整的方向。进入21世纪,随着美国国内以及国际政治的变化,美国新国家安全战略逐渐形成。在以“先发制人”战略为核心的美国新国家安全战略中,打击“恐怖分子和无赖国家”和防止崛起大国挑战美国霸权两个目标被巧妙地统一在一起,“先发制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相似文献   

6.
王申蛟 《美国研究》2023,(2):143-160+8
美国著名冷战史学家约翰·加迪斯自20世纪70年代中叶开始涉足“大战略”研究,并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遏制战略包含“对称”与“非对称”两种模式以及“冷战是长和平”等富有挑战性的命题。冷战结束后,他在有关“大战略”理论的研究中强调优秀的大战略家与历史学家间(应该)共享一系列相通的思维与工作原则,而这些原则又内化于他对冷战时代美国国际政治理论的学术反思之中。加迪斯依据自己的研究对不同时期的美国政府提出了诸多战略建议,他的“大战略”思想生动展现了当代一部分美国知识精英在美国霸权护持问题上的焦灼心态,但这种学术实践也为打破传统的学科间壁垒找到了一个切实可操作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李小军 《东南亚研究》2007,(4):41-45,81
二战后,泰国对华政策经历了冷战时期和冷战后两个阶段.冷战期间,在泰美关系演变和泰国自身安全利益需要的双重因素影响下,泰国对华政策经历了从敌视到合作、从合作到结盟两个阶段.冷战后,在国际政治格局大调整和大变动的背景下,中国在东南亚的战略地位较冷战时期虽有所下降,但泰国在一定程度上仍支持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发挥作用,对华奉行谨慎和务实的"调适性"政策,中泰从战略伙伴发展为经济伙伴.  相似文献   

8.
1964年 1月 2 7日 ,中法两国同时发表联合公报 ,正式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中法两国建交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被西方舆论称为“一次外交核爆炸” ,华盛顿痛苦地感到“戴高乐在美国背后捅了一刀”。那么 ,是什么原因促使中法两国建交呢 ?一、国际因素2 0世纪 50年代末 60年代初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苏联为首的华约两大军事集团依然存在 ,它们既相互争夺又相互勾结 ,形成了两极对峙的“冷战”局面 ,使整个国际社会呈现出一种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的趋势。一方面 ,美苏双方在一些重大国际领域里明争暗斗 ,竭力扩大各自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90年代的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日本为实现“政治大国”战略目标,依据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不断调整其外交政策。本文拟就日本外交调整的背景、内容、着眼点及中日关系作粗浅分析。 一、日本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 冷战体制下,日本的外交政策是以“日美关系”为基轴,向美国“一边倒”。这种外交政策一直持续到80年代末期。1989年以后,美苏关系从紧张的军事对峙走向和解,中苏实现关系正常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东西德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以美苏两极冷战体制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的崩溃。世界进入了旧秩序崩溃,新旧国际秩序交替的过渡期。由于冷战体制的崩溃,世界的主流由军事竞争转向经济竞争。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在全球蔓延,形成了几个有重大影响的区域经济集团。如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昨天与今天的主要区别是,从美国一九七九年的行动看来是经过慎重斟酌的,而非随便敷衍了事。这表明,美国的对外政策,包括经济援助和军事政策,是真正成熟了。 今天,美国对东南亚国家的双边和赠予援助,从冷战顶峰年代或从越南长期战争年代的标准来衡量,是不多的。近几年得到美国对东南亚所有援助的三个国家(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泰国)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制度。人权在这三个国家单确实都受到侵犯,当前统治菲律  相似文献   

11.
迈向太平洋新纪元中韩关系的全面发展谷源洋中国的发展为周边国家提供更多的机遇冷战体制的崩溃是本世纪40年代以来最为引人瞩目的国际事件,其意义重大而深远。从此,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方向演化,这一变化有助于世界各国争取实现和平与发展两大目标。但是,多极...  相似文献   

12.
姚昱 《东南亚研究》2013,(4):50-55,67
20世纪50年代是美国开始构建其对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的起始阶段。这一政策缘起于美国政府自身所具有的强烈冷战意识,其区域经济合作构想的几度勃兴都与东南亚冷战局势的变化有关。由于受制于自身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而采取的财政保守主义政策,美国政府不愿因为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问题而扩大自身的财政开支,这令美国推动的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效果不彰。这一矛盾不仅决定了当时美国对东南亚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的起伏,而且对今天美国的相关实践也依然产生着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世纪之交中法关系演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冷战结束前后,世界格局和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调整,中国与法国相互关系也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法关系出现了人们所不愿看到的一些曲折之后,两国关系恢复正常,1997年双方决定建立全面伙伴关系,这被称为双方关系史上新的里程碑。在面向ZI世纪时,世界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各国竞相为之争做贡献的今天,弄清旧冷战结束后中法关系的演进与前景,意义重大而深远。一、旧冷战结束前后,中法关系的曲折与恢复正常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交打开了通向建立超越对抗、发展合作…  相似文献   

14.
论印越战略伙伴关系及对我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90年代以来 ,印度和越南不断加强两国间的合作 ,双边关系逐步向纵深发展。两国虽未正式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或签订相关协定 ,但战略伙伴关系的实质在印越间已经形成。一、印越战略关系的主要内容一是政治上联系加强 ,外交上相互支持早在 5 0年代 ,印度和越南在尼赫鲁和胡志明时代就建立了较为稳固的友好关系。冷战时期 ,同作为前苏联的盟友 ,印越两国是“亲密的朋友” ,80年代 ,印度在柬埔寨问题上偏袒越南 ,越南则在中印边界争端上支持印度。冷战结束后 ,两国相继调整外交政策 ,高层互访频繁 ,在稳固传统友好关系的基础上 ,逐步建…  相似文献   

15.
冷战虽然结束,但大国竞争(或冲突)的现实却依旧。在1994年12月于布达佩斯举行的欧安组织首脑会议上,鲍里斯·叶利钦总统曾发出警告:如果西方企图通过不断地威胁重新发动冷战的方式来打压俄罗斯,不让其追求自身"正常"的大国利益,那么这将有直接导致"冷和平"出现的危险。他的警告表现出惊人的先见之明。冷战不对称地结束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赢家和输家必然的逻辑,而非共同的努力),但冷战冲突的模式却以新的形式继续着。无论是上世纪90年代叶利钦总统统治时期还是21世纪普京总统治下,均未出现一个稳定、包容的冷战后国际体系。叶利钦和普京都试图将俄罗斯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以及扩大的安全体系中,但冷战被超越的方式却为未来的冲突种下了祸根。时至今日,这种冲突仍在挑战着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夫的领导。  相似文献   

16.
欧盟东扩的文化基础及其战略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 90年代欧盟各成员国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欧洲认同讨论 ,并通过确定欧洲文化认同和欧洲 (文化 )界定 ,促进欧洲一体化 ,实现后冷战时期欧洲的稳定和安全。在这一背景下 ,欧盟在 90年代开始推出东扩计划 ,并把它同欧元与共同外交和防务一起看作是后冷战时期欧盟实现欧洲安全和稳定的三项主要行动。综观近年欧盟东扩计划实施进程 ,人们不难看到 ,除政治、经济和安全因素外 ,欧盟东扩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本文从欧洲文化认同和欧盟东扩两个方面 ,阐述欧盟东扩的文化基础和其战略意义 ,以此探索欧盟东扩的文化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刘方敏  张民军 《美国研究》2002,16(1):109-116
国际学术界对冷战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高度政治"(high politics)问题如政治对抗、军事对峙、意识形态对立等,而对冷战史中关于东西方经济遏制等"低度政治"(1ow politics)问题反响不畅.对后者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依靠政府解密档案进行,并且至今对冷战史上最重要的经济遏制组织--巴统的研究尚不充分,即便是90年代初问世的两部巴统史专著①,也未完整地阐述巴统历史的全貌.我国学界对冷战中东西方经济关系的研究更是和者寥寥.崔丕教授以十年之功投身于巴统史的研究,其专著《美国的冷战战略与巴黎统筹委员会、中国委员会(1949-1994)》②(以下简称《巴统史》)一书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学术界在巴统史研究中的上述缺憾.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结束,两极对抗局势的消亡,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冷战后的新形势下,东欧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出的一点是它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归欧洲”的外交政策取向,迅速地实现了对外关系方向的地理位移,即从过去面向东方转向西方。本文试图对东欧国家的这一外交政策取向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新千年的第一个世纪,世界的秩序会将会怎样形成?东北亚的新秩序又会如何变化?面对21世纪的东北亚,如今已经跨过了现代并向后现代时代迈进,完成了从冷战体制向后冷战体制的转换。众所周知,东北亚不同于西欧各国的情况,建立现代的国际秩序之时机尚未成熟,目前,正处于从近代向后近代、从冷战体制向后冷战体制转换的过渡期。在这一转换期内,朝鲜半岛仍然维持着冷战秩序下的分裂体制。  相似文献   

20.
1946年,邱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东西方冷战的帷幕,此后直至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这场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方告结束,它标志着二战后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为界的两极格局的告终,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事实上,东西方关系的解冻,早在60~70年代就已初露端倪,这时的苏联正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的苏联对外战略进行一些评述,以说明“冷战”结束并非突如其来,它有一个逐步进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