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孔子讲中庸的政治目的就是保持合乎周礼宗法等级制的社会政治秩序。对中庸之道深入进行一番批判性的研究,并结合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应当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孔子所言"中庸",是一种实用理论,更是一种实用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之"道",即"常道"。它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理论体系,包括为政、治学、交友、处事等中庸之道。其"中庸"思想传递给我们历久弥新的真理指南,尤其是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孔子的"中庸之道",仍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杂谈 中庸     
杂谈 中庸启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可谓名头高大,影响深远。这当然因为孔老夫子的推崇。他说道:"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按说中庸不过是一种对待人与事的方法,却被称为"德",而且是"至德",真可谓推崇之至矣!然而近代以来,中庸却是流年不利。在"打...  相似文献   

4.
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从人性角度出发,主张构建美好和谐的社会。其政治学说的核心理念在于努力追求"中庸之道",政治学说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治理问题。孔子主张"人治",亚里士多德坚持"法治"。孔子的"中庸之道"是政治哲学的道德化,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则是道德哲学的政治化。孔子的"中庸"观的"三个合一"包括"天人合一"、"人我合一"、"欲理合一",都具有现代价值。亚里士多德的政治思想,对于我们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 中庸之道是孔子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和原则。中庸,从思维方法论的角度说,即是在诸种矛盾中,研究什么是事物所处的最好状态,以及如何达到这种最好状态的方法。中庸的最基本核心,就是主张"执两用中",反对"过"与"不及"。"过犹不及",过和不及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极端,过是超过了正确,不及是达不到正确。中庸对两者都加以排斥,主张不偏不倚,既无过又无不及,执两用中。《论语》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避免陷入思想认识的困境与误区中。孔子提出执两用中的中庸思维方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  相似文献   

6.
何良安 《湖湘论坛》2008,21(3):110-112
作为中西传统伦理的共同信条,中庸被古代贤哲置于伦理德性核心的地位,因为,人类社会的和谐有序以及个体心身的和谐本身就是一种中庸的状态。就其本真含义而言,孔子中庸之道的内含和实质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德性有诸多共同之处,都含有适中、恰到好处、凡事不过头之意。其深刻的辩证性作为人类共同思想智慧的理论价值,对当代人德性修养与和谐社会构建无疑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庸作为儒家的一种重要核心思想,是道德的最高层次,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庸的本来意义就是道德实践的最高指导原则或最高尚的道德品格。这从两个层面揭示了中庸的思想义涵: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道德人格;一是方法论意义上的处世原则,使得二者成为中庸论域下重要的逻辑起点。中庸作为一种思想理念或哲学范畴,长期以来因缺乏对其进行整体性的话语逻辑阐释、缺乏文化认同基础上的对其普世价值的挖掘,造成不公正的误读甚至诋毁。本文立足于中庸的话语逻辑视角,从中庸的高度之维、难度之维、向度之维三方面论证中庸在这一特定话语逻辑系统中的思想义涵,进而揭示出中庸在思维方式与文化认同方面的价值诉求及其现实转化。  相似文献   

8.
2007年夏天,我和几个同事去了一趟山东曲阜,谒拜孔子。接待者知道我们来自北京,选派了一位优秀讲解员陪我们参观。这位女讲解员的确很棒,对孔府、孔庙、孔林了如指掌,精彩的讲解令人佩服。但当她给我们介绍孔子思想时,却让我大吃一惊。她说:"孔子有个很重要的思想,叫‘中庸之道’。中庸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中庸之道,“五四”以来可谓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尽管以鲁迅为代表的一大批激进的知识分子对之一直持强烈的批判态度,然而和学者的批判相比,传统却是强大的。作为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庸哲学至今积淀于中国人的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中,并以其负面影响着改革开放中人的思维范型及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0.
史德新 《求索》2010,(5):112-114
老子的守中思想和儒家的中庸之道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历史精神和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于中庸之道,学界过去多认为是儒家的思想理论,但也有人认为中庸之道脱胎于老子的守中思想。老子的守中思想及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中庸之道都是在前代思想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完成的哲学成果。它们在哲学基础和方法论、本质内涵、标准和主张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相似性,在此意义上,中庸之道并非像普遍认为的那样,为儒家所独创。但从本质上说,守中思想和中庸之道是中和观念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不同发展阶段,它们拥有很大共性的同时也具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1.
孔子"和谐社会"的图景是"大同",前提条件是仁爱,关键是中庸,治理之道是"圣王之治". 扬弃孔子的"和谐社会"观有利于为构建我国当今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对中庸之道深入进行一番批判性的研究 ,并结合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稳定、改革、发展问题进行一些批判性的思考 ,想来应当是不无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牛卫东 《求索》2013,(11):114-116
儒家思想具有定国安邦、稳定社会的作用,尤其是儒家管理哲学,儒家管理哲学是儒家文化的主体内容,它构筑了儒家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作用。儒家管理哲学以"和与争"、"群与分"、"义与利"、"正人"与"正己"、"无为"与"有为"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为主要内容。同时,儒家管理哲学建立在人性可塑论上,儒家管理哲学是以修己安人为其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仁、礼、中庸,构筑了儒家管理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管理哲学是以中庸之道的原则、变易思想的理论、礼法并用的策略所构成的经权方法为其显著特点。儒家管理哲学所蕴涵的丰富精华,经过损益更新,依然具有着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崔永东 《传承》2011,(5):83-83
司法平衡问题是中西古代思想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他们在此方面多有论述。司法平衡的理念在中西司法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司法平衡的理念又与中西哲学传统中的"中庸之道"有密切关系。中国古代的儒家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都讲"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种寻求平衡的方法,它可以适用于各领域。在司法层面上,它既是一种平衡不同利益的方法,也是一种平衡不同审判依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荀子"隆礼重法"的中道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中庸作为方法论及道德论的角度对荀子“隆礼重法”的法律思想作了阐释,并结合荀子对中庸的追求简评了中道对现代法治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崔永东 《传承》2011,(13):83
司法平衡问题是中西古代思想家共同关注的问题,他们在此方面多有论述。司法平衡的理念在中西司法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司法平衡的理念又与中西哲学传统中的"中庸之道"有密切关系。中国古代的儒家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都讲"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一种寻求平衡的方法,它可以适用于各领域。在司法层面上,它既是一种平衡不同利益的方法,也是一种平衡不同审判依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何棣华 《前沿》2008,(8):183-186
“中庸之道”是儒家伦理思想的精髓,要准确把握“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已非易事,而身体力行之则更难。正是因为它难于被准确把握和实行,导致部分人们对它的误解和误用。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对于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伦理精神,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行为水平,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启营 《前沿》2007,25(4):204-206
作为一种认识论,儒家的中庸之道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在于“持中”,不走极端。其实质内核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平衡、稳定、和谐的状态。中庸之道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在调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理解和把握中庸思想的丰富内涵和功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庸之道是一条雍容和谐的大道,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之处。  相似文献   

20.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中庸》和《大学》一样,都称不上书,只能算一篇文章。《中庸》出自小戴《礼记》的第31篇。全文共3545个字,是"四书"中第二本篇幅最短的经典。《中庸》的内容深刻,对于儒家核心思想的阐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中庸》从汉代起就有单行本刊行。至南宋,理学家朱熹集前人研究之大成,写成《中庸章句》,纳入"四书",成为儒学法定经典。足见《中庸》这部著作在儒学中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