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新 《传承》2010,(21):106-107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各种新矛盾层出不穷,群众上访更频繁,形式更"新颖"。面对群众上访的严峻形势,一些地方政府不能坦诚地去面对,在"息访"上采取了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致使在面对群众上访时,地方政府处于一种很被动的状态。因此,政府想要有效地消解群众上访,就必须在群众上访的原因上进行探究,从源头上反思自身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各种新矛盾层出不穷,群众上访更频繁,形式更"新颖".面对群众上访的严峻形势,一些地方政府不能坦诚地去面对,在"息访"上采取了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致使在面对群众上访时,地方政府处于一种很被动的状态.因此,政府想要有效地消解群众上访,就必须在群众上访的原因上进行探究,从源头上反思自身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一些地方越级上访的问题之所以呈愈演愈烈之势,根源在于一些相关政府部门没有做到依法行政,本该在基层解决的问题没有依法得到解决,久而久之导致矛盾不断累积发酵,进而形成"越级上访——地方政府接回——再越级上访"的棘手问题。  相似文献   

4.
群体上访政府机关事件已成为威胁政府机关安全的重要因素。群体上访政府机关事件呈现一些新动向,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群体上访政府机关事件的预警机制建设,即加强监测机制、预测预报机制、预控机制等建设。  相似文献   

5.
上访是宪法上规定的一项公民权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项权利却不时被地方政府予以限制。上访权作为一项国家不得限制或克减的公民权利,立法机关只能通过立法对公民上访权利具体化,给予公民这项权利一个制度上的保障,但不得对这项权利进行限制。  相似文献   

6.
侯猛 《人民论坛》2013,(22):28-29
保安公司与地方政府利益链一些地方政府以"维稳"的名义,千方百计试图阻止访民的上访。但是地方政府人力有限,怎么办?花钱雇人,以拦截上访为职业的"黑保安"就应运而生。这些"黑保安"专门为各省市接访人员提供分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在城乡建设的动迁工作中时常有人上访,甚至出现群访。动迁,似乎成了各地引起大量上访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但在上海,却有这样一个在动迁过程中出现零上访的地方,这就是南汇区的老港镇。要说这里零上访的出现,我们一定要和大家说说南汇区老港镇的人大和这里的人大代表们。  相似文献   

8.
一些群众在当地逐级反映问题,常因干部敷衍了事被置之不理。为讨个“说法”。不得不越级上访。而这样的越级上访常被基层干部视为“影响稳定”。于是,有的地方把“接访”变为“截访”,追堵越级上访的人。有的地方甚至用“越级上访就是违法”的标语来“震慑”上访者,使群众积怨越来越深。有的地方派出干部跟随越级上访者.一次耗时半个多月。为“稳住”上访户还花去不少钱。  相似文献   

9.
上访,是令很多地方政府头疼的问题。部分地方政府为防民之口,恶意阻塞上访通道,对群众的正常诉求予以压制,视上访户为"刁民"。然而在江西进贤县,你会看到这样的画面:以县委书记领头的县级、乡镇级领导班子在工作最繁忙的周一热情接待来访的群众,耐心地聆听他们表达困惑和诉求,或当面解  相似文献   

10.
老百姓遇到矛盾纠纷不愿打官司,直接去上访,甚至“告御状”。中国特色的上访问题,多年来始终牵扯着地方各级政府的神经。2010年4月,内蒙古自治区“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正式启动。两万多名干部抛却机关作风,变接待“上访”为放下架子“下访”,主动出现在了农村牧区、田间地头,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以全新的方式全力化解社会矛盾,密切干群关系的同时,探索出了一套干部下基层化解社会矛盾的长效机制。维稳长效机制的建立,使昔日热闹的信访接待大厅变得门可罗雀,更多的社会矛盾在进入信访通道之前得以化解。社会稳定已经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些年,许多地方都蕾经进行过通过信访制度本身的改革来解决“上访”问题的尝试,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在现实的语境下,内蒙古自治区通过“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在化解上访“矛盾”方面的探索,或许更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宪政视野中的信访治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3年,随着收容遣送制度的废止,中国迎来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拨乱反正”之后的第二次信访高潮,[2]与信访洪流同时出现的,是聚集在北京的信访群体的组织化和更为激烈的抗争,自焚、冲击政府机关以及集体游行使得上访群体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2004年8月,中央以及各地陆续建立了“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3]。联席会议制度运行半年以来,解决了相当一部分过去积累的问题,但从某些地区的调查来看,上访量并没有明显下降,联席会议制度也不能遏制新的上访出现。[4]一些专家学者针对信访问题提出了各种建议,[5]一些地方政府做了制度创新的探索,[6]中央政府也做过很多制度性改革,[7]但所有这些改革思路几乎都集中在如何对付已经出现的信访问题上,即问题集中在“这么多人上访该怎么办”。本文在分析已有制度探索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试图把问题集中在“为什么这么多人上访”这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上,提出的解决思路重点不在于如何处理已经出现的大量上访,而在于如何从根源上减少上访,即在宪政视野中看待上访现象,在宪政框架内寻求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陈发桂 《桂海论丛》2012,28(2):107-111
非正常上访与基层维稳的内在勾连关系表现为:非正常上访意味着基层维稳过程中民众与基层政府间无法进行有效的对话和沟通,以及基层维稳运行过程中民众对基层政治主体、治理规范和程序的不认同。当前非正常上访被广泛地视为一种严峻的社会危机而予以"问题化",并呈现出非正常上访的主体向体制内延伸及非正常上访的方式暴戾化的动向。要有效破解非正常上访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提高司法公信力,防止法律纠纷溢出司法渠道;二是完善信访问责制度,防止民众将非正常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博弈手段;三是完善人大代表的民意沟通功能,防止民众将所有的诉求向基层政府倾泻。  相似文献   

13.
秦风 《人民政坛》2011,(3):29-29
近年来,许多地方干群关系紧张,群众上访问题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这说明当前各种社会矛盾比较突出,老百姓上访增多的根源到底在哪?  相似文献   

14.
高波 《长江论坛》2014,(5):73-75
武汉市江岸区塔子湖街道新春村拆迁改造项目引发的"1210"恶性上访案件,折射出了当前城市拆迁过程中的突出矛盾,以及地方政府在处理信访、维持社会稳定方面存在的严重欠缺,对其进行解析与反思,可以得出诸多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金刚:最近我到残联部门办事,看到一个残疾人在上访。他的情绪很冲动,而且还缠闹了许多时间。我也是一个残疾人,最近因为一些事情将到残联上访。请你告诉我,残疾人如何到残联上访?大伟:上访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作为残疾人来说,到残联信访部门上访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理解问题,残联信访部门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机构,也不是政府权力机构,你得到的一般是政策解答、办事程序介绍和部门之间的协调帮助,而不可能是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的结果;其次是方法问题,到残联信访咨询之前,应当带齐自己的证件和与信访事项有关的材料,并且…  相似文献   

16.
近期,河南一些地方的“非正常上访训诫教育中心”、陕西固县的“法制培训班”等相继被曝光,引发社会哗然。这些场所虽然名目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特点是非法限制部分上访民众的人身自由,甚至对其进行野蛮凌辱,因而被舆论斥为“新型劳教所”或黑监狱。  相似文献   

17.
王瑞娟  丁彩霞 《前沿》2013,(3):127-130
当前无序上访问题大量涌现。以政治生活系统分析理论为基础理论分析信访系统运行机制,结合内蒙古无序上访问题探寻问题根源,提出“领导统一一各机构协调一社会参与”的无序上访问题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上访制度在了解民情、化解民怨、实现社会监督、维护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导致涉法上访激增的原因主要有历史原因、经济原因、文化原因、司法原因以及上访者自身的原因,应在厘清涉法上访激增成因的基础上采取妥善的措施解决涉法上访问题。  相似文献   

19.
张寒 《前进》2007,(3):46-48
信访与上访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意义不同,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但人们往往在很久以前才能看到信访,现在则大多数是上访了。对于上访问题,有日益严重的趋势,上访的实质在于一些单位和  相似文献   

20.
自2005年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开门接访以来,公安涉法上访案件的形势得到较大改观,但是从根本上有效解决和减少公安涉法上访问题仍然是摆在各级公安机关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从公安涉法上访结构、公安涉法上访的新特点、引发公安涉法上访的主要原因、公安信访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解决公安涉法上访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