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运动政治向法治政治的转变,是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来政治体制建设和改革的基本路径。深入理解运动政治、法治政治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源,准确把握由运动政治向法治政治转变的必然性,对于当前形成改革共识、把握正确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丹 《人民论坛》2011,(9):66-67
从"运动政治"向"法治政治"的转变,是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来政治体制建设和改革的基本路径。深入理解"运动政治""、法治政治"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源,准确把握由"运动政治"向"法治政治"转变的必然性,对于当前形成改革共识、把握正确方向、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内化与外化: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化与外化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个发展阶段,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依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范畴的理论界定,应将内化与外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系统。  相似文献   

4.
坚持政治体制改革的法治取向,将对我国政治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法治有助于政治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民主价值取向;法治为民主的正常运转确立人人平等的前提,为民主的实现提供规则、权力制约机制和责任机制,所以完善法治有助于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所需要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具体改革成果的巩固以及改革过程中新旧体制交替时的相对稳定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杨建甲 《云南人大》2008,(11):10-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在于“发展基层民主”。第一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新提法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列,纳入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范畴。并第一次提出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的新概念,这充分说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工程,只有把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搞好了,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成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改革向前推进的标志性地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所实现的政治发展提供了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和途径,中国改革开放所产生的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成果不是明确的属于政治体制改革范畴,就是与此有直接的关系。改革给中国政治体制带来了重大变化,改革前的那种个人的、非制度化的统治体系,被一个已经具有制度化水平的政治体制所取代,这个体制带给人们的实际收益,已是旧体制所不能比拟的。  相似文献   

7.
全面理解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治与法治的关系,是回答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问题,即是实行专制政治还是民主政治的治国方略问题。德治与法治的关系,是回答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两种手段和方法之间的关系问题。德治与法治的重点都是治权、治官。  相似文献   

8.
第三代领导人以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模式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路径 ,以尊重和保障人权 ,发展实际民主生活为着眼点 ,大力推进依法治国工程 ,对传统政治体制进行结构性改革 ,使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林燕 《新东方》2013,(1):5-8
党的十八报告在总结十七大以来政治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党的建设人民民主政治的总体目标,提出了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制度、形式以及法治三个方面的目标,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义政治发展的基本道路和坚持党在改革中的领导地位、党的基本治国方略和基本政治制度三大原则,进一步部署了七个方面具体内容和要求的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公安执法力求实现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是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分析公安执法实践中“三个效果”不一致的种种成因,要正确理解在执法中实现“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重要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践行“三个至上”的理念,加强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运用理性、文明的执法方式,提高正确处理法律和政策的关系的水平,不断提高公安民警的政治素养和执法水平,从而实现公安执法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公安研究》2011,(4):94-95
李龙、陈阳在《法学评论》2010年第6期撰文认为,法治与政治的关系是法学领域的经典论题。一方面,法治必然难以脱离政治而存在;另一方面,对于法律自治的追求又必然会排斥政治权力。应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服务大局谈起,  相似文献   

12.
<正>把重大改革纳入法治轨道,是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高执政党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需要。近年来,我国各项改革风起云涌,其中最具政治属性和宪法范畴的改革就是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和审计体制改革。那么,如何比较这两项改革以及如何从法治视野进一步推进这两项重大改革呢?本文就此作了一点粗浅的探讨。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一次依法治国的表率之举如何在国家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中,按法治的思路和方式把党的主张有机的转换成国家  相似文献   

13.
叶长茂 《前沿》2009,(5):7-9
渐进式政治发展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优选模式,已经在民主与法治的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执政党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掌握了驾驭复杂改革局势的政治艺术,有希望通过持续的政治改革逐步建立以法治为基础的完善的民主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4.
李敏 《传承》2012,(16):38-39
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形态都是由若干基本范畴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关系范畴又是基本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个人与社会、思想与行为、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内化与外化四个方面来阐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关系范畴。  相似文献   

15.
“政治”,这是政治学的最基本的范畴,也是最古老的范畴。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就有了政治,那就是残酷的阶级斗争。但是,随着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政治斗争的内容明显地在不断发生变化,人类社会的政治舞台日益扩大。当然,不同的阶级对政治都有自己的解释,因此,政治这个范畴的内涵也就显示出了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从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历史发展中,对政治的本质进行了科学地界定。  相似文献   

16.
彭先兵 《湖湘论坛》2013,(6):101-107
加强社会建设有利于实现法治。我国虽已基本做到“有法可依”,但出现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顽痰,其根治关键是进行法律机制建设,因为“徒法不足以自行”,真正使法律制度良性运转起来的是法律机制。法律机制的根本功能在于能有效地克服人治弊端和杜绝人治模式,但它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外部社会组织的作用。法律机制在一定意义是一种政治机会结构,借鉴政治机会结构理论,以“国家和社会”为联动轴,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开放的政体,大力发展社会组织,改变公民的原子化存在状态,是法治实现的必备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7.
<正>把法律从政治工具的魔咒中解脱出来,将政治纳入到法律框架之中,古代法治才走向现代法治。在这个时候,法律不再是政治的"工具",血腥的政治让位于和平的法律,"法律主治"才是现代法治的核心。法治,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现代制度总有历史的来源,要完整把握现代法治的意义,我们有必要追溯历史的演化。以现代法治模型为参照,法治的古典起源有三:一是古希腊的法治理念;二是古罗马的法治实践;三是基督教的法治意蕴。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代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8.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建设属于法治建设范畴、而诚实信用原则是法律中的最基本原则。它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法治原则。  相似文献   

19.
戴扬 《理论月刊》2002,(10):16-18
本文试图将国家的反腐败斗争纳入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整体构架中来加以思考,期望能为解决腐败问题提供一些可行的思路。本文着重分析了将反腐败纳入到政治体制改革整体构架中的原因;探讨了政治体制改革整体构架中具体的综合性反腐措施。  相似文献   

20.
坚持科学立法 弘扬法治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驾团卫 《人民政坛》2007,(11):14-15
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作为一项国家的基本政治活动,是我们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立法机关所立法律的数量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