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8 毫秒
1.
涂慧玲 《中国司法》2011,(11):49-50
劳教(戒毒)所制度建设是为了调节场所内部关系,把业务工作和日常管理中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和概括,通过建立规章、规定、办法等形式确立标准,依据标准规范场所管理行为,提高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水平的活动。其建设水平和创新水平直接决定着劳教(戒毒)所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劳教(戒毒)职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场所文化建设将是新时期劳教(戒毒)工作的重要内容,任重而道远。 厦门劳教所文化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省局在此召开了现场会。但面对全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总趋势,面对上级新的标准和要求,与江苏等省市先进劳教(戒毒)场所文化建设相比,差距甚远。场所面积狭小、地形高低不平、劳教(戒毒)人员下降带来文化“人才”不足是场所文化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思想认识不到位、民警队伍自身素质不高和机制不完善更是制约场所文化建设的瓶颈。就厦门劳教所而言,在场所文化建设问题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3.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全国“两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司法厅(局)长会议精神,总结全国监狱劳教(戒毒)场所规范化管理年活动,通报表扬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对全国监狱劳教(戒毒)场所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进行动员,推动监狱劳教(戒毒)工作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司法》2013,(6):42-42
2012年,我国监狱劳教(戒毒)场所安全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国监狱首次实现安全生产零死亡,劳教(戒毒)场所连续4年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99.1%的监狱、99.7%的劳教(戒毒)场所实现了"四无"目标。(一)4200次专项检查促落实。2012年2月27日,司法部印发《关于在全国监狱劳教(戒毒)场所开展基层基础建设年活动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茹克雅 《法治纵横》2011,(14):69-69
经过一年的实践,新疆劳教(戒毒)管理局探索出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新的戒毒模式——新疆“三五一”戒毒模式,被证明有效实现了场所戒毒和社区戒毒(康复)的无缝对接,健全了对吸毒人员的戒治、巩固、跟踪帮教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谢伦 《中国司法》2011,(8):55-58
劳教(戒毒)场所规范化管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劳教(戒毒)场所开展"规范化管理年"活动,既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重大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又是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造新方法、提供新经验,从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现新突破、取得新实效。  相似文献   

7.
文化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是一个国家、民族、单位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场所文化是推动劳教(戒毒)事业科学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劳教(戒毒)事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其硬件条件,更取决于其文化背景的支撑。近年来,厦门劳教(戒毒)所坚持以文塑魂、崇文兴所、尚文育人,推动了场所的持续发展,确保场所连续12年实现安全稳定,先后获得了部级现代化文明劳教所、部级优秀劳动教养学校等诸多殊荣。一、科学把握场所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特征(一)场所文化的基本内涵我们认为场所文化是在长期劳教(戒毒)工作实践中逐步形成而存在的,体现着劳教(戒毒)  相似文献   

8.
郑芬  陈涛 《中国司法》2012,(5):85-89
2006年以来,根据中央关于"要依托强制隔离戒毒所、劳教戒毒场所,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建成一批综合性的戒毒康复场所"的要求,司法部开始了依托劳教场所建立戒毒康复中心的试点工作,劳教系统积极利用劳教所现有的戒毒资源和教育矫治条件,接收劳教戒毒期满后自愿留在戒毒康复中心接受戒毒康复的人员以及社会上的自愿戒毒人员,着力建设具备戒毒康复、心理矫治、职业培训与就业指导等功能,能为有就业能力的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提供过渡性安置的戒毒康复中心。  相似文献   

9.
文书军 《中国司法》2008,(11):54-55
本世纪初,国家禁毒委员会提出:“要依托强制戒毒场所、劳教戒毒场所,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建成一批综合性的戒毒康复场所”。据此,司法部于2006年开始了在部分省市,依托劳教场所,建立戒毒康复中心的试点工作,并明确要求戒毒康复中心应对戒毒康复人员开展戒毒、治疗、培训、心理疏导、过渡性安置和就业指导,为戒毒康复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禁毒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劳教戒毒完成了其特殊使命而悄然退出历史舞台。凭借着近二十年的探索和实践积累起来的民警队伍、戒毒模式、管理教育、场所设施等底蕴与优势,司法行政机关积极主动承担起强制隔离戒毒这一新的使命与责任。然而,由劳教戒毒到强制隔离戒毒(仅指司法行政系统)的体制转型,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人员过渡、名称更换而已,个中蕴含的立法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于晓伟 《中国司法》2007,(7):107-108
近年来,辽宁省戒毒劳教所在专业戒毒矫治过程中研究发现,以往戒毒劳教人员经过强制戒毒,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实现毒瘾的戒断,但“心瘾”却很难根除。离开戒毒场所后义会出现复吸现象。  相似文献   

12.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下简称《禁毒法》)的规定,全国许多劳教场所已陆续增挂了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牌子,部分省、自治区、市劳教局也增挂了戒毒管理局的牌子。这就意味着劳教机关已增加并履行新的职能。从2008年开始,各地积极收治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大力推进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形成了良好开局,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3.
李娥 《中国司法》2012,(11):23-26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一个行业、单位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出了具体部署,为劳教、戒毒场所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良好机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创新形式、丰富载体,充分发挥劳教、戒毒场所文化的引领和激励作用,提升劳教、戒毒工作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一、山东省劳教、戒毒场所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近年来,山东省劳教、戒毒系统紧紧围绕"首要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司法》2010,(11):109-110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首要标准”,帮助劳教、戒毒人员掌握一技之能,使他们期满后顺利回归社会,最大限度减少重新违法犯罪,海南省第一劳教(强制隔离戒毒)所积极探索职业技能教育新路,与该省农业学校达成联合办学协议。成立了“海南省第一劳教(戒毒)所与海南省农业学校联合办学基地”。  相似文献   

15.
董燕  杨杰 《中国司法》2006,(5):47-49
有效降低戒毒人员复吸率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面对居高不下的复吸率,近年来上海劳教场所在北京大学医学部韩济生院士和戒毒专家的指导下,引入“绿色戒毒”防复吸理念和科学有效的医疗手段,将科学戒治方法和劳教教育矫治工作有效结合,对戒毒劳教人员进行自主治疗和矫治,进行“绿色戒毒”的实践活动。通过科学、认真的实践和规范运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走出一条劳教场所“绿色戒毒”的新路。一、“绿色戒毒”在上海劳教场所的兴起目前,一些国家对海洛因成瘾者多采用“美沙酮”维持疗法。在我国,“美沙酮”维持疗法虽然已在部分省市试行,但因费…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司法》2013,(5):95-96
内蒙古自治区监狱劳教戒毒场所基层基础建设扎实推进,成果突出,教育改造质量实现了稳步提升,监所保持了安全稳定的良好局面。(一)强化干警队伍建设,基层干警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一是积极推进警力下沉工作。全区监狱劳教戒毒场所通过整合警力资源和机关科室设置,落实机关科室人员充实基层一线政策,一线警力不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司法》2013,(6):57-57
在司法部决定全国监狱劳教(戒毒)系统开展为期一年的教育质量年活动后,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劳动教养管理局(戒毒管理局)于近日分别转发全国监狱系统、全国劳教场所、全国戒毒场所教育质量年活动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8.
邓立 《中国司法》2000,(5):26-27
于北碚城区、嘉陵江畔的重庆市劳教戒毒所是重庆市唯一的一所专门收容男性劳教吸毒人员的戒毒场所。目前,该所已发展成为一座花园式的劳教场所。戒毒所在对劳教戒毒人员重点加强思想改造和戒毒的同时,针对他们文化素质低、无一技之长的特点,着眼于劳教人员解教以后的就业问题,相继开设了实用性较强的电脑培训班、食用菌培训班、汽车维修班等。在劳教人员王某的眼里.是西山坪劳教戒毒所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王某曾在外面戒过几次毒,但都没有成功,家里没有办法,通过法律程序,将他送到西山坪劳教戒毒。初进劳教所时,他骨瘦如柴、面如死…  相似文献   

19.
随着劳教戒毒场所工作职能由单一的对劳教人员进行管理教育向强制隔离戒毒和劳教管理教育双重职能的转变,随着收容收治对象在人员数量和构成比例上发生的新变化和“多进宫”及感染HIV人数明显增加等新情况,随着管理教育方法手段由单纯的管理、教育矫治向管理、教育矫治和治疗康复的转变,随着劳教制度改革的深化,随着社会民众、新闻媒体对劳教戒毒场所执法工作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新时期新形势对劳教工作和戒毒工作及戒毒康复工作都提出了新的更高标准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记者从多地公安司法部门了解到,全国多地已经停止劳教审批,不再新增劳教人员,现有劳教场所也在逐步实现职能转型,逐渐以强制戒毒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