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慧樵太平凡了。桂慧樵仅有的桂冠是“好人“。“好人“容易让人想起吴天祥。于是人们称他为吴天祥式的记者。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功利、浮躁、利己、独善其身,我们呼唤热情、助人、善良、正义。作为社会良心的记者又怎么样呢?看看人家老桂吧。并以此文献给2000年11月10日新中国第一个记者节。  相似文献   

2.
新闻传媒报道了吴天祥的事迹后。社会舆论反映强烈,广大群众对他作了高度评价。这种赞扬既是群众对吴天祥个人价值的社会肯定,也是对干部勤政、廉政的价值期待。在吴天祥这个具有很强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感染力的典型人物身上。可学的和该学的东西很多。一是学习吴天祥作为信访干部,对党的信访工作意义的深刻认识和基于  相似文献   

3.
做好基层人员管理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如“管住人”与“育好人”的关系。“管住人”即利用行政手段;组织方法,控制人员的作为;“育好人”即采取教育启发、;l导培养人员的自觉意识。在对基层人员的管理中。“育好人”是本质和关键,“管住人”是前提和表现。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都知道,武汉的吴天祥是信访工作战线上涌现出来的国家公务员全国标兵。那么,重庆有没有“吴天祥”呢?有!她就是今年初被重庆市人事局表彰的十名“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之一、九龙坡区信访办主任邓小如。吴天祥正是邓小如心目中和行动上的标兵。邓小如学习标兵,如今把自己也学成了标兵。  相似文献   

5.
文玉 《中国减灾》2005,(11):17-17
<一个好人>是成龙的一部电影,而做一个好人也成为成龙的做人信条,无论是热心公益事业和维护健康形象,成龙都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任的人.  相似文献   

6.
<正>就国家而言,太平、安康、稳定、持久是理想的发展目标。就个人而言,岁月静好、心亦安然,似乎才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更高境界。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中国人太浮躁了"。在当下中国,"浮躁"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绪和心理状态,更是一种社会状态、公众情绪、普遍性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甚至是人们用以阐释社会运行逻辑的流行概念。人们对浮躁和摆脱浮躁有共识,却难逃"浮躁—焦虑"恶性循环。从个人的急躁、惶恐,到社会整体对立竿见影的过度追求、对速成快富的推崇,再到制度层面对经济效率的倾向性引导及社会整体安全感的缺乏,浮躁突破了阶层、行业的藩篱,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社会良性运行。"个体的浮躁不可怕,可怕的是整个社会的浮  相似文献   

7.
陈世刚(黄陂县土庙镇镇长):吴天祥在平凡的工作中,以自己崇高的人格,公仆的情怀,奉献的精神,模范的行动,塑造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我们每一个在不同岗位上工作的人都可以从吴天祥身上汲取精神动力。作为一个在基层政府工作,每天都要同广大农民打交道的年轻干部,我从吴天祥的事迹中得到两点启示:第一,我们在农村工作的同志,要有为党和政府分忧的主人翁思想,从大局出发,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时时处处  相似文献   

8.
<正>如今好人难当,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事人把好人当坏人,使得好人的生存环境出现了危机。一般来讲,做好事的谓之好人。好人做好事被对方认定为肇事者,被第三者特别是法官推定为坏人,是其危机根源之所在,导致的最坏结果便是谁都不敢做好人!  相似文献   

9.
公仆的楷模     
人们赞扬吴天祥,学习吴天祥,赞什么、学什么呢?集中起来五个字:真正的公仆。吴天祥是一个干部,一个党员干部、党政机关干部。这是个公仆的岗位。他在这个岗位上尽职尽责,极富有示范意义。在党政干部中,做公仆已成共识,有的当座右铭,有的作口头禅,信誓旦旦者不少。然而,象吴天祥那样身体力行、无怨无悔的却不太多。吴天祥的事迹激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正说明社会需要公仆,人民喜爱公仆,时代呼唤着公仆。吴天祥的人生追求就是做真正的公仆。他说:“如果我有什么奢求的话,就是见马克思后,人们在我的墓碑上写上‘一个真正的公仆’,我就心满意足  相似文献   

10.
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信访局召开的全国信访系统学习吴天祥座谈会于4月在武汉举行。这次会议,是在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政府作出开展向吴天祥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一周年和中组部、中宣部等十部委在北京隆重举行吴天祥事迹报告会一周年之际召开的。会议交流了近一年来全国信访战线开展向吴天祥同志学习活动的做法和经验,着重探讨了吴天祥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时代意义,认真研究了深入开展学习吴天祥活动,加强信访部门思想作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论吴天祥精神的人民性”是这次会议重点交流的论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群众》2015,(9)
<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东海县始终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群众土壤,使水晶之都焕发出蓬勃向上、向善崇德的正能量,向全社会交出了一份满意的好人成绩单,先后有230多人当选县级以上道德楷模荣誉称号,7人入选"中国好人"、3人  相似文献   

12.
习惯与青年成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社会来讲,习惯是文化的积淀;从个人来讲,习惯是个人对环境文化的创造性内化的一种形式。我们通常理解习惯是后一种,即个人角度的习惯;往往忽视前一种,即社会角度的习惯。其实习惯得以形成和延续,更多地是后者。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研究,是以弄清人的问题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人或个人的本质为前提和出发点的。他把个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这一背景下来考察,把个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定同个人的应有发展、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个人的和谐发展联系在一起。其思想实质在于:使人在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价值和主体地位,以达到自我实现;达到自主活动和保证自己的生存;求得个人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使人类社会朝着有利于个人和个人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选好人、用好人是我党一贯作风,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这一优良作风才使我们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有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党风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发生在领导干部身上,而这些问题的发生往往是和选人用人不当联系在一起的,也可以说,选人用人不当是一个根本原因。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问题上,特别是用人上不正之风相当严重,有的以人划线、以地划线、凭个人好恶选人用人;有的不经过集体讨论决定,而是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  相似文献   

15.
得与德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为什么有的人死了还活着呢?因为他有德但可能无得;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呢?因 为他无德但可能有得。  得,即索取,个人向社会取得的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德,即奉献,个人对 社会做出的贡献。人不能不“得”,也不能无“德”,“德”是首位和基础,“得”是条件 和保证。  贡献和索取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个人为社会做出贡献,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 。所以,贡献应该居于首位,人不能无“德”。  人要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个人从社…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个有极好道德传统的文明古国,可现在却陷入了一个道德误区———简单地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非好即坏,少有人倡导做好一个普通人的道德原则。当然,一个社会必须不可缺少伟人、不可缺少英雄、不可缺少有远大理想的人、也不可缺少行为高尚的人、更不可缺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人。但也应该承认,社会上也同时存在许多普通人,他们不想当伟人英雄也不想为他人付出太多,可他们不坏,他们只想平平常常地生活,社会应该承认他们这种活法,并引导他们遵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道德准则。我们的许多学校和单位从来没有认真地把尊老爱幼、诚实勤奋、讲…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须奠基在三个基础之上,即物质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和谐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利益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在于解决好人的利益问题;而政治现代化、民主化,形成一个多元化的、更为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使社会各种群体的利益和谐共存、协调实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关键;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人的和谐最重要的则是一种内在的自我心灵的和谐,也就是深层次的社会精神文化和社会心态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武昌是打响推翻封建王朝统治第一枪的首义之区,也是一个有着悠久革命传统的地方。毛泽东曾在此指导农民运动,播撒武装斗争的火种;邓小平曾在此发表南巡讲话,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江泽民曾在此辛勤工作,留下令人难忘的记忆。1996年,基层干部的好榜样吴天祥从这里走向全国,武昌区又为我们党培育了一个“一心为民”的焦裕禄式的典型。5年来,以学习和发扬吴天祥精神为宗旨的“吴天祥小组”在武昌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其影响超越武汉三镇,波及荆楚城乡,声名远播全国各地。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吴天祥小组正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巩固了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毫无疑问,武昌区吴天祥小组的事迹和经验,对我们更好地学习、理解、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一定会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事实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两份户口.一份证明身份;一份记载个人历史.那第二份"户口",即每一个中国人的档案.它从我们的中学时代即开始由别人为我们"建立"了.以后将伴随我们的一生.两份户口都与中国人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二十余年前,又简直可以说驾驭着我们的一生.  相似文献   

20.
大师的底气     
<正>民国建立后,辜鸿铭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身着一袭枣红色的旧马褂、破长衫,瓜皮小帽后面留着一条久不梳理的辫子。他竭力为纳妾和缠足进行头头是道的辩解,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他狂放古怪,极尽尖刻甚至詈骂的嘴巴,把中国骂了个遍,骂得中国简直没有好人。用他的话说,当时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蔡元培先生,另一个就是他自己。他首先开骂的是袁世凯,骂他本是一穷措无赖也,"人谓袁世凯为豪杰,吾以是知袁世凯为贱种也。"不仅如此,辜氏还骂过李鸿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