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56年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即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党的指导思想基本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因而,尽管挫折严重,却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包括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回顾总结这一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和历史经验,对于今天聚精会神地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谐、平衡地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以来,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20年后的今天,回顾和总结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贯彻十五大精神,全面落实十五大提出的跨世纪任务,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20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不断深入,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并取得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3.
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方位□董学清杨凤山李锦历尽沧桑,历史的步履即将跨入21世纪。在世纪之交,中国人民选择了用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市场经济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冲击是前所未有的。由冲击所引发的震荡、崩坍和扬弃、重组,也是全方位的。当前体制转轨的中国,两...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这一论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素质离不开历史进程,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念、历史态度指导精神文明建设。认真理解这一精神,对于正确有效地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最近,省委、省政府在衡阳市召开了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会上有8个先进单位作了典型发言,介绍了他们“两个文明一起抓”’的经验。现择要介绍如下:衡阳市:虚功实做,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落到实处衡阳市委、市政府主要是从以下4个方面使精神文明建设由虚变实的。1)选好主题,找准突破口,使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由虚变实。一是从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中选主题、找突破口;二是从实际工作的突出问题中选主题、找突破口;三是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情中选主题、找突破口,从而真正把两个文明建设落到实处。2)整体部署,阶段推进,在精神…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各地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当地的实际,探索出了许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经验。被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作为全国重大典型推出的文登市,其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我们看到...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是个岛国,1965年前是英国的殖民地。独立后,以李光耀为首的人民行动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把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美丽、发达、整洁、文明的国家,为世人交Q称赞。邓小平同志曾说:“新加坡的社会秩序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是加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关于这一点,六中全会《决议》有过明白的阐述。六中全会的《决议)}指出,我们进行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而又充分体…  相似文献   

8.
科学地总结兵团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正确地认识和把握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有益于在更高的层面上推进兵团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这一理论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尤其是在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 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地位的论述。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早在1979年他就说过:“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善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  相似文献   

10.
正改革开放以来,三明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蓬勃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为全省全国各地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借鉴。1984年6月,全国"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工作会议在三明召开,会议充分肯定了三明的做法和经验,发出了"全国学三明,三明学全国"的号召。三明因此成了全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发祥地,被誉为"文明摇篮"。人们一提到三明,便会将之与"精神文明"相联系,或者一讲到"精神文明",便会想起三明。三明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唯一保持文明城市称号至今的城市,也是自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由于新疆在地理环境、民族构成、人文历史等方面有其特殊性,使得新疆在解放后的半个世纪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既有许多与全国相同、相似的地方,走着共同的道路,又有不少特殊的情况,产生出不少特殊而又具体的历史经验。认真总结研究半个世纪新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各项工作,推动新疆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化建设事业的快速…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精神文明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既艰巨又伟大的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历史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世纪之交,我们对历史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应该有更加清醒、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历史的经验教训与现实的精神文明建设曾红灵建国之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这近三十年的时间,虽然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这方面的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也确实不少。用历史的辩证的科学观点认真地总结这段时期的...  相似文献   

14.
深圳在改革开放的20年间,从一个仅有3万人口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性现代化文明大都市,经济以年均31.25%的高速增长,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亚洲之最。深圳人装点出的花园般的城市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展示出特区精神文明超凡的魅力。纵观深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他们的主要做法有: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初期三明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生了引起全国广泛学习“三明经验”的热潮。三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已有30多年持续至今,具有典型意义,值得探讨研究。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三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的基本经验,概括为10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三明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产生了引起全国广泛学习的“三明经验”。本文分两个部分对“三明经验”进行探讨和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是回顾了历史上对三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经验的三次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概括;第二部分主要是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观点来重新审视和解读三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从中获得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之间关系的若干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成果和经验 肯定地讲,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效果,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尽管当今在道德状况、社会风气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消极现象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方向是正确的,主流是好的。现实已向世人展示:1、今天我们所选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当年我们党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的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邓小平1979年3月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了保持崇高的革命理想、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转变社会风气和端正党风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些根本问题。同年9月,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讲话》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里首次使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学习党的历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龚固忠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把中共党史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明确了学习党的历史,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  相似文献   

20.
传统观点认为,政党只是整合社会利益、连接国家和社会的中介。社会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社会建设?超越“国家—社会”二分法,构建一核多元框架,分析党领导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从而准确、科学、主动地制定战略。其次,党始终保持理论自觉,把市场竞争逻辑和社会公平逻辑结合起来,防范福利国家、发展型国家的弊端。最后,党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以应对社会建设资源、知识、信息高度分散的挑战,提升治理效能。党领导社会建设的历史经验,彰显出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构。一个兼顾公平和效率、秩序和活力的和谐社会,必将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