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东民政》2010,(10):59-59
9月15日,广州寿星大厦100多名当月生日的老人欢聚一堂,集体开起生日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黄珠琼阿婆,10多天前她已是110岁的老人了。笔者从网上查取资料和从老龄委、民政系统等渠道获悉,  相似文献   

2.
笔者近日在养老机构广州寿星大厦获悉,寿星大厦现有健在百岁以上的老人13位,且全部为女性。根据健在的一百多名九十岁以上的老人现在的身体情况推测,预计以后平均每年至少将新增百岁寿星5名以上。  相似文献   

3.
《小康》2015,(23)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治理与大数据的重要性日益显现,这两者的结合能否发挥"1+12"的重要作用?2013年以来,深圳市坪山新区始终在探索家住六联社区的91岁老人李连娣平时一个人在家,往年过冬的时候,政府会给她这样的老人送米面油等过冬慰问品,虽然她很开心,但心中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去年深秋的一天,李连娣像往常一样在家休息,突然听到一声呼喊:"李连娣在吗?有快递!"她起身去开门,门开了,她又听到一声:"您是李连娣老人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寻乌县富寨村,人称“长寿村”。853人中70岁以上老人86个,其中无子无女12人,孤寡老人10人,每当人们由衷叹说“这里老人真有福”时,老人们都会说:“多亏我有一个孝顺‘女儿’李月娥呀。”富寨村没有养老院,乡政府、村委也没有指定李月娥照料老人;可是她却在37年中,精心照料过57位无子女或生活困难的老人。两年前,87岁的张兰把老人的丈夫去世了,她唯一的儿子也早在20年前为生产队筑河堤时淹死了。老人周子非常难过,李月娥便主动帮她拉柴洗衣,聊天拉家常,还两次把自己的‘党员困难户补助’送给老人治病。去年,春雨季节,…  相似文献   

5.
杨松 《人大论坛》2012,(9):34-34
作为义务图书管理员,作为金牌志愿调解员,作为学习班免费教员,她创办了社区图书馆,义务为大伙服务9年她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她办起了老年人学习班,化解一次次纠纷矛盾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家住贵阳市南明区团坡桥小区的李彦华老人今年81岁,从贵钢集团退休后,李彦华已经在团坡桥社区居委会义务服务了9年,人们都亲切地称她“李奶奶”...  相似文献   

6.
北京天坛有一“飞毽老人”老人,她叫刘新銮,今年65岁,是一位普通的退休女工。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毽子,竟使她的生活丰富多彩,在退休后成了受人关注的“名人”。刘新銮50多岁退休后,因多年工作和养育子女的辛劳,身体多病。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决定以踢毽健身。于是她拜“北京毽王”张德光先生为师,执着刻苦地学习和锻炼。一段时间后,她不仅练就了一身技艺,而且身体越来越健康,十几年没进过医院。现在她每天8点至11点在北京著名的游览区天坛公园里踢毽,许多导游带团前来参观,她的表演被称为“天坛一景”,外宾称这是又一…  相似文献   

7.
周孝辉,一个平凡的人,工作却有些特殊,在光荣院侍候老人,然而,就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以不平凡的业绩多次被选为湖西省政协委员,并被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评为全国拥军优属模范,荣获全国妇联“容声杯”荣誉奖。省“民政公仆”和省“劳动模范”的称号1981年,周孝辉刚从学校出来,就被长寿镇政府推荐到了长寿光荣院任服务员。那年她刚刚16岁一光荣院有31位老人,其中有5位病瘫,有2位双目失明。当时院内有4名工作人员,但真正的服务员只有孝辉一人,为住院老人缝缝补补。浆浆洗洗,全由她一个承担。那时院里条件也差,既无自…  相似文献   

8.
陈正 《今日浙江》2001,(8):44-45
一位75岁的老人决定每月资助一位贫困生200元钱,直到她独立生活为止。但老人与学子有个“协定”:在她有偿还能力时,得资助一位同她一样需要帮助的孩子……  相似文献   

9.
据《中国老年报》载:广州市最大的一家养老院——广州寿星大厦推出了一项新的服务项目——为老人开设“时间银行”。所谓“时间银行”,就是通过有组织的助老服务活动,把老年人的闲暇时间利用起来,为其他老人提供常规服务,如:看护、代购物品、谈心、心理辅导、娱乐、住院陪人及护理等,所服务的时间由“银行”累计存人每位储户的存  相似文献   

10.
王晓蓓 《黄埔》2007,(2):60-61
2006年岁末,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日聚会在成都市三圣乡一处“农家乐”里举行。前来贺寿的亲朋好友在黄埔高教班六期学生、102岁的寿星蒋平叔老人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学起了老人自创的达摩养生功。但见蒋老满面红光、身板硬朗,那精神劲儿,就是在素以高寿著称的黄埔同学圈子里也比较鲜见。蒋老的保健之道妙在何处?笔者到蒋老家中探访,思路清晰的百岁老人,侃侃而谈,给笔者上了一堂生动的养生保健课。  相似文献   

11.
百家日记本     
河南省西华县李大庄乡赵湾村第二村民小组无儿无女的孙爱兰老大娘,今年已经83年岁了。1986年春天,她因病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村民小组研究商定:轮流照顾老人的食宿。这个小组110多户人家为防止户多、人乱,对老人照顾不周,组长李志安决定采用日记本记录的办法,轮到谁家,谁家就把老人的身体状况、生活情况记在日记上,一户一户地往下传。于是,这载满村民们深情厚章的日记本就在村民小组传递起来,如今已经传了l)年。诚实善良的村民们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只要日记本传递到谁家,谁家就给老人“开小灶”,做老人最喜欢的饭菜吃。孙大…  相似文献   

12.
“喜香港回归,盼中国统一”、“百年梦圆”,这是110岁老人陈椿先生于1997年7月1日零点香港回归时挥笔写就的两幅书法作品。作品气势磅礴、力透纸背,表达了陈老对香港顺利回归的喜悦心情及对祖国早日实现统一的殷殷期盼。作为福建省年龄最大的寿星,陈老壮心不已,1997年11月22日至24日,他在福州画院展厅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此消息一经新闻媒体披露,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据了解,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110岁老人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福州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守箴为展览题写了“前无古人,后难来者”;福…  相似文献   

13.
见到戴恩秀老人的时候,很难相信她已经92岁高龄。眼前的她,面容清爽,精神矍铄,举手投足间透出从容娴雅的气度。作为复四居民区“夕阳红”邻里点的发起人、党小组成员,她近来有些忙碌。刚刚给邻里点的老朋友们组织了一次“预防消化系统疾病”的保健小讲座,接下来又要策划下一周《魂断蓝桥》影片放映。随着“夕阳红”规模的扩大,固定在每周三上午举行的活动成了10多位老人不见不散的约定。  相似文献   

14.
2006年8月15日,77岁的谢风仙老人被小女儿从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送进了江苏海门市正余镇的一家养老院。老人育有2男4女,但却无家可归。她去年5月份摔断大腿住院进行手术,事后竟然没有一个子女接她回家,被“弃”在医院长达两个多月。  相似文献   

15.
情满人间     
今年82岁高龄的五保户、孤寡老人潘秀英,如今不再孤独了。四年来,她的身边多了一群“孩子”。虽然潘秀英老人与他们非亲非故,但是,这些身着蓝色保安制服的小伙子们待她比亲人还要亲。34岁那年,潘秀英老人经人介绍来到北京,给原水电部一位工程师当上了保姆。岁月如梭,转眼40余载,当年风华正茂的翩翩少妇,如今已变成了银发丛生的耄耋老人,更令人遗憾的是,老人早年丧夫,且膝下无儿无女。1996年,老人从工程师家搬到北京西城区六铺炕一区的原水电部家属楼居住,也就是从那时起,老人过起了以邻为伴的生活,只有逢年过节,…  相似文献   

16.
在济南市槐荫区开展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年”活动走访中,76岁的朱兰英老人激动地说:“她就像亲闺女一样帮着俺。”盲人韩义珍感激地说:“她像大姐似地帮着我。”她,就是济南市槐荫区西市场街道办事处纬十路社区居委会主任、区人大代表吴连荣。在近十年的居委会工作中,吴主任扎根社区,心系居民,履职尽责,有关她的一桩桩、一件件事在社区居民中传诵着。  相似文献   

17.
义务砍柴女     
前段时间,笔者到江西省金溪县石门乡采访.在距乡敬老院约两华里远的公路旁,见着一位青年妇女肩挑一担沉甸甸的余柴,正从那山旮旯里的一条羊肠小道了山.退直往敬老院的方向而去、旁人介绍说:她就是义务砍柴女——一王秋红,现年34岁,两年如一日地为敬老院老人们砍柴。王秋红的丈夫郑直良,是乡敬老院院长。秋红从丈夫的谈吐中了解到.敬老院每年烧柴开支超千元.直接影响了老人们的生活。于是她向大夫表示:“你热心为孤寡老人服务,我该助把力一义务为孤寡老人砍柴,改善他们的生活。”三秋红家四亩责任田的农活,除了裁禾和收割外.…  相似文献   

18.
在这个寒冷的冬季,一位被网友称为“气球奶奶”的83岁老人,在中原省会郑州引发了一场滚热的爱心潮。这位老人拒绝乞讨,更不要他人的施舍。她不但用自己的双手养着患病的儿子,还收养了一个残疾孩子长达12年。三年来,无论冬夏寒暑,“气球奶奶”都会风雨无阻地出现在郑州的一家繁华商场门前。 “气球奶奶”的感人故事随着网络传遍了大江南北。老人自强自立的精神感动了无数网友,有的网友甚至专程从外地赶到郑州,就为了亲手买一只老人的气球——  相似文献   

19.
茆琛  颜彦 《半月谈》2003,(1):44-46
院里的“母亲水窖”建好一年了,甘肃省天水市白家窑村76岁的农民郭满盈还不敢相信能在自家院里打水的幸福生活。这位祖祖辈辈生活在甘肃旱山区的老人自懂事起就学会去沟底排队挑水。“半夜起来去翻山,翻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的日子一过就是70年。郭满盈由年少走向衰老,山沟里的苦泉眼也日渐枯竭。  相似文献   

20.
“明星”韩品嵋和她的同行们韩品嵋是南京市民办福利机构的“主任”们公认的“头儿”。她原是南京紫金山钟表厂劳动服务公司的工会主席。90年代初因单位效益不好下岗。她在单位时是个人缘很好但默默无闻的“小干部”,下岗后却成了南京市的“再就业明星”。她创办的南京市同源康养院采用了“家庭式管理模式”,努力营造尊敬老人、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康养院在做好日常服务工作的同时,还对每个老人进行个性化的服务,如给爱养花的老人房里放一束花,在喜静的老人房中不放电视机等。这种个性化的服务受到了住院老人、老人家属的欢迎和社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