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气象”是一个兼具文学、美学与文化品格的范畴。与文学家主要把“气象”运用于文学创作、主要指诗歌的整体艺术风貌不同,理学家则多指作品中所透露出的作者的人格精神,提倡孔颜式的脱略世故、超然于富贵功名之外的精神风貌。因此,重视“气象”,充分体现“圣人气象”的“寻孔颜乐处”成为了宋明理学的核心问题,而熟观圣人之气象是实现“学至圣人”修养目标最重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圣人是与道合一的人,微妙玄通。他们有着返璞的生活态度和无为治世的理念,他们超越本身无意名利,强调“自然”、“无为”。其中圣人之治和“绝圣”的思想独到精妙,作为圣人文化的瑰宝需要深入挖掘,以避免错解和歪曲进而把握《老子》圣人观的独特之处,领悟其高深意境。  相似文献   

3.
在儒家学派形成之前,“圣”或“圣人”具有“聪”或“聪明”的意思,自其形成之后,“圣”或“圣人”被神秘化、崇高化了,“圣人”成了“大智慧”、“大聪明”的人,并因其有“大智慧”而成为一切文明和制度的创造发明者,因而也就成为“道德”和“人伦”的化身。基于“圣人”的上述诸特征,当然他也能成为政治上的“王者”。由于“圣人”来自现实,所以“圣人可学而致”,这无疑给人们成圣以极大希望  相似文献   

4.
生活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将士的精神与儒家的圣人理念相结合,提出了自己的理想人格观。他从性善论的立场出发,指出“圣人与我同类”,作为其理想人格观的人性论基础。通过化约道与势的紧张,孟子的理想人格观最终落实为内圣与外王合一、士的精神与儒家圣人理念合一的“圣之时者”。  相似文献   

5.
雷健坤 《理论前沿》2002,(20):20-21
魏晋时期是人的自我意识充分觉醒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人学与传统人学相比,实现了三方面的转变,即:由“德行人”向“智慧人”的转变;由“名教中人”向“性情中人”的转变;由“道德圣人”向“逍遥圣人”的转变。这三方面的转变突出了人性中的才智、情感要素,强调了个体人格的独立和自由,因此,在整个中国人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张载用“感”字之意义主要表现为对以下三种关系的言说,即“感”之于物、“感”之于圣人、“感”之于形上本体,而通过这些言说同时也展现出了张载复兴儒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程颢、程颐作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是洛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内涵丰富。二程的“孔颜乐处”观包含有以下和谐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个人身心的和谐,该内涵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庄骚传统,孔颜乐处”这一生动形象的审美形态入手,以建立在一定的审美意识基础之上的和谐美学理想为主要线索,从文学艺术作品的实际出发,辅之以对中国古典美学独特范畴的辨析,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特殊形态,以及这种形态的文化内涵,予以探析。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与“依法治国”有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基于“以人为本”确定依法治国的目的性价值及“以人为本”思想有助于真正推动法治的实现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所谓利他精神,就是想问题、办事情总是为了他人,不为自己:或者多为他人,少为自己。利他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精神。初唐诗人陈子昂云:“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圣人不利己而忧虑救济百姓是我国古代利他精神的典型。王维在《赠房卢氏馆》中差不多表述了同样的思想:“达人无  相似文献   

11.
颜延之的《陶征士诔》是对陶渊明一生的总结和评价。虽然,颜延之对陶渊明的认识,特别是对他的创作是有所保留的;但陶渊明那种自然而然的状态,以及“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潇洒,则让他感慨万端,不能忘怀。不仅如此,通过《陶征士诛》的写作,还可以进一步了解颜延之的情感经历、仕宦生涯与同时代的文风、追求,并由此洞见其精神与创作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文学情结"背离了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初衷,违背了应用文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应用文有自己的审美特征,应用文写作教学的重点和教学内容的基础在于写作技术的训练.同时,应用文写作教学"去文学化",还须理清"文学情结"与"文学化"、"文学专业思维定势"与"文学化"、"写作技术的训练"与人文素质的培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吉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摹仿说”,认为艺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摹仿,文艺是摹仿的产物,摹仿是艺术的特征。我国古代哲学经典《易传》提出“观物取象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对现实生活的“观物取象”,两者在关于艺术起源、艺术构造和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4.
"大话"文化是"电子场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在行为方式上的主动变革,从而形成的一种"中区倾向"的行为模式,"大话"文化只能以青年文化的面目出现.对于"大话"文化现象,不能轻易地以价值判断对其进行盖棺定论,它实际上是人们在"电子场景"下行为模式转变的一个信号而已.  相似文献   

15.
晚年周作人与香港文学之间所发生的关系,可以说明在近20年来关于香港文学、南来作家研究以及几种不同取向的香港文学史书写中,几种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香港文学史的书写背后所共享的是同样“外来”的新文学观念,而在不同的地域文学书写及其对某种身份认同的建构过程中,那些“当然”的问题预设、知识阈限和思想方法上二元对立的“中心”与“去中心”观念,合谋了我们今天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从利于开展侦查活动的角度出发,把时间划分为作案时间与"非作案时间".随着侦查与反侦查较量的激烈,侦查一方正在或已经面临"场内信息反映已日渐减少"这一现实挑战,即使是流窜犯罪,其现场信息导向价值也呈弱化走势.侦查主体应当改变"重场内轻场外"的现象,针对"非作案时间"环节具有的相对性、限定性、真实性特点,围绕"吃、住、行、销、乐"诸方面,从流出环节查"行踪",从流入环节查"住宿",从交流环节查"通话",切实突显"非作案时间"环节的价值,确保侦查活动的积极主动.  相似文献   

17.
田鸣 《外交评论》2002,(2):76-80
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 ,会发现其故事情节的展开 ,往往与现实生活中某地真实的自然风貌或风土人情交织在一起。因此有些日本学者将此称之为“纪行性”表现手法。本文通过对《伊豆舞女》等几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纪行性”因素的考察 ,尝试探讨该创作手法为作品带来的艺术效果和作家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8.
文体是作品在主题提炼、材料使用、谋篇布局、语言运用、表达方式等表现上的某种特点或某些特点综合起来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独特个性的格调风貌。文体不同,其表现风格往往有很大的差异。正确区分文体差异,对制作公安文书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诗歌与情感的关系问题,是中国诗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西晋诗人陆机在他的《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的著名观点,既反映了时代的风尚,也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开启了一片新的天地。从诗歌美学的角度对此予以阐释,可以发现,陆机的这一观点,揭示了诗歌在创作背景层面、物我关系层面、语言层面等均与诗人的内在感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就为文学表情论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