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982年6月的“南宁会议”(“第一届全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学术研讨会”)被学界公认为近代中国犯罪学研究的起点,会上宣布经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的“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学会”正式成立,170余名代表、200余篇论文参会,盛况空前。中国犯罪学研究脱胎于青少年犯罪学研究,2012年走完了30年的历程,因隶属关系的变化,没有20岁生日那样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隆重的表彰和庆祝大会,而是以“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论坛”为主题,在会议背板的左下角标明“30年”的字样,在首都大酒店低调庆祝。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的剩余精力与违法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在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时发现,有些青少年由于其剩余精力没有得到有益的开发和利用,而消耗在无益的闲荡之中,进而促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国外有些犯罪学家甚至把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称之为“剩余精力游戏”。这种提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缺乏具体分析,也带有一定的片面性。青少年的确存在“剩余精力”的问题,这是人的某一生理发展阶段的必然表现,而“剩余精力”的发展又具有两重性,它既可能对社会产生一种破坏力量,也可能促使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从而汇集成一股巨大的建设性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剩余精力是青少年实现全面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完全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但因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剩余精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致使不少青少年把剩余精力投放到招摇过市、聚众赌博、无事生非、乱搞两性关系,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3.
在对天津市某区的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农村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日益严重。由于城市流动人口不断增加,城市教育管理制度对外地务工人员子女的歧视性限制,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缺乏适:应能力等原因,致使大量留守青少年出现。他们所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主要体现出共同犯罪、偶发性犯罪、边缘化犯罪和财产性犯罪的特点。现有的城市教育体制存在障碍和家庭中父母的角色不健全等因素是造成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日益严重的原因。我们应该从消除城市学校的歧视教育体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与基层自治建设,加强对有违法犯罪倾向的留守青少年的管理和教育等方面加强对留守青少年违法犯罪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4.
从武汉市调查看中国青少年犯罪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至今世界各国并无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灵丹妙药,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对于世界各国具有重要的普遍意义。1995年10月,世界著名犯罪学家马汶·沃尔夫冈教授在北京接受《中国日报》记者采访时曾经说:“中国拥有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并正在进行令人瞩目的社会变革,因而没有地方比在中国进行青少年犯罪研究更为重要(注1)。”本文视角是透过天津市同龄群青少年违法犯罪纵向跟踪调查,分析中国的青少年犯罪问题。 1990年5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同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  相似文献   

5.
客观、全面、准确地研判青少年犯罪形势,是创新青少年社会管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特别是未成年人犯罪占整个刑事犯罪的比重基本上保持着下降的态势,青少年犯罪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新形势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面临着新问题。在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应注重早期教育,对未成年犯罪中占相当比例的轻微触法少年,尽可能采取非犯罪、非刑罚的处理措施,减少过度司法干预。在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工作中,应树立“以人为本”,“和谐为上”的理念,注意保护相关人群的隐私及注意一些相关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青少年学生失足犯罪也是一样,也有一个发生的“信号”。所谓犯罪“信号”,是指他们在实施违法犯罪之前在行为、心理和思想等方面表现出的异常反应。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展青少年学生失足犯罪前异常行为表现的研究,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制订帮教措施,加强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对此,笔者在研究的同时,与众多教师进行了探讨,归纳起来,青少年失足犯罪的“信号”至少有如下表现:一、纪律散漫,学习成绩下降。除个别因激情而导致偶发性违法犯罪外,不少青少年学生在实施违法行…  相似文献   

7.
2013年是我国著名青少年犯罪学家、华东政法大学功勋教授徐建先生的八十大寿。徐建先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大陆青少年犯罪学、未成年人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研究的开拓者、引领者和奠基人之一。三十多年来,徐建教授开创了我国青少年犯罪学、未成年人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等多项研究的先河,使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学、未成年人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研究得以全面展开且不断深入;是他促使了我国青少年犯罪学学术研究组织——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2011年更名为“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成立,使我国拥有了专门研究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的全国性学术组织和研究队伍;是他推动了我国第一部保护青少年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的诞生,使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和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步入了法治轨道;是他与实务部门合作创导了我国第一个少年法庭——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少年法庭的建立,使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从无到有并渐趋成熟;是他创设了我国第一个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专门机构——华东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研究所,使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学、未成年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研究走向了世界;是他首撰了我国第一部专门研究青少年犯罪学的理论专著——《青少年犯罪学》,为我国青少年犯罪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是他首创了我国第一本国内外公开出版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刊物——《青少年犯罪问题》,对本刊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鉴于徐建先生在我国青少年犯罪学、未成年人保护和少年司法制度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重要地位和杰出贡献,我们在徐建先生八十大寿之际,特辟专辑,特邀数位较为了解徐建先生的专家、学者共同撰文贺寿。由于版面有限,我们在众多贺文中特选了三篇以特辑形式刊发。特辑贺寿,不仅是为了让广大读者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徐建先生,更重要是为了以此向我们的导师、我们的前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让我们一起衷心祝愿徐建先生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早期预防,是指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在达到违法犯罪危险年龄”的早期,在违法犯罪思想和行为形成之前,或违法犯罪的意念、苗头暴露之时,抓好教育、制止、预防和挽救工作.联合国预防和控制犯罪委员会也认为:趁青少年未来行为模式正在形成的早年,进行早期预防,对受到危害的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进行早期挽救,是控制和预防犯罪的重要领域.因此,对青少年犯罪实施情境预防更是直接和首要的.“情境”常被解释为“情景、境地”或“情形、景象”,指的都是个体环境,它包含着具体环境中的人文状况和自然环境,而情境预防中的“情境”指的是各种可能影响,诱导潜在犯罪人产生动机,决定及实施犯罪行为的直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青少年利用网络实施或者参与实施盗窃、诈骗等侵害财产权益的犯罪越来越多,在一些网络涉黄淫秽案件中,广大青少年成为主要的受害者,但也有一些青少年称为了违法犯罪参与者。以前的这些网络犯罪或者可以称为网上犯罪,它们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网络或者网络技术为实施犯罪的重要工具。而如今的“尊龙名社”案反映出的问题却又不同。  相似文献   

10.
根据江西省政法委关于开展“促进和谐平安建设,服务江西崛起新跨越”大调研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省犯罪学会与团省委、省公安厅、省检察院、省法院、省司法厅、省犯罪学研究所等部门共同负责“如何提升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效能、有效遏制犯罪低龄化趋势”课题的调研工作。课题组在上述部门中抽调了12个工作人员,分为4个工作小组,于今年4月下旬和5月中下旬分别奔赴全省各地市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1.
对于犯罪规律的研究是犯罪学的重要课题,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具有相应的规律性。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因果律中存在着原因、条件与影响因素等不同的要素;青少年犯罪现象的演进过程表现为互变律;某些类型的青少年犯罪与治理的关系表现为博弈律。明晰青少年犯罪规律,可以为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与治理提供理论支撑,是防治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2.
标签理论的犯罪观对我国青少年犯罪防治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签理论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社会反应犯罪学的支柱理论之一。它的研究视线突破了传统的以作案人为中心的定式格局,着重调查被呼之以“犯罪的人”是如何被认定的,关注社会反应对犯罪人二次不轨行为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标签理论的犯罪观入手,探求其理论的合理性所在,并以此为根据,揭示其对我国青少年犯罪防治的有益启示,以期对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犯罪学界,对犯罪概念大致有两种不同看法。第一种是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等同于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即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的违反刑事法律的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第二种看法是,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不应等同于刑法学中的犯罪概念,它是以刑法作为依据,但是不局限于刑法的规定,它还包括其他法律所规定的违法行为,以及有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的不良行为。①目前后一种观点已基本成为我国犯罪学界的一种共识,或者说比较接近的共同认识。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们认为,“将犯罪学与刑法学的犯罪概念合一,简单明了,多数情形下也无不可…  相似文献   

14.
一般意义上的休闲是指人们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学习任务和尽了生活义务之后,自由进行的一种修养活动。一些青少年之所以产生违法犯罪心理或行为,与青少年休闲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倾向有很大关系。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便是进行错误的有害的休闲活动。社会各界要以科学的休闲辅导,努力使青少年明确休闲及其辅导的本质内涵;帮助青少年学会分析休闲辅导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学校休闲辅导的主渠道作用并重视家庭和社区等校外休闲辅导潜能的发挥。从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设计《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剖析及防治对策跟踪表》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在我国也不例外,综合治理青少年犯罪是我国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国策。但如何认识青少年犯罪问题,如何促进社会各方面对失足少年切实有效地实施帮教,如果缺乏可以操作的制度,全社会的帮教协调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提出并设计实施“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剖析及防治对策跟踪表”即“一卡制”,就是想通过这张表卡使教育、挽救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工作成为看得见,抓得住的系统工作,成为司法一条龙,社会帮教一条龙,统一、结合、协调的规范操作的标准和纽带。在“跟踪表”中,我们将未成年…  相似文献   

16.
罗新安先生在《缺钙:青少年犯罪的一个生理因素》(《青少年犯罪问题》,2002年第5期)一文中,通过抑制反射和本能反射的生理原理,以及神经信号传递特征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观点:缺钙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作者以“树大自然直”的古训来说明:有过犯罪倾向或犯罪记录的青年人的“复归”是由于体内钙含量恢复到正常水平所致。这一理论在探索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中着实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但仔细推敲,却是经不起琢磨的。笔者认为,仅仅依据对人体生理机能的简单分析,就把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归结为缺钙是不妥当的。现对罗新安先生一文的质疑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亟为关注的问题,而对聋哑青少年的违法犯罪,仍没有引起整个社会的足够重视,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构成聋哑青少年失足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与健全青少年犯罪的共同方面,又有聋哑人的特殊因素。从共性来看,他们也和健全失足青少年一样,道德品质差,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劳而获、损人利已等不良思想日积月累,这是构成他们违法犯罪的内在原因,而社会大气候的影响,则是构成聋哑青少年犯罪的外部诱发因素。从特殊性来看,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聋哑青少年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平衡,是…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犯罪研究》2009,(2):F0003-F0003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全面总结广东省在青少年犯罪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和规律,有效提升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水平,2008年12月28日,由广东团省委、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综治委预防办主办,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佛山中院承办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和谐社会构建”主题论坛在佛山市隆重举行。省政协副主席陈蔚文,省高院常务副院长、省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会长陈华杰,团省委书记、省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谭君铁,  相似文献   

19.
犯罪根源是犯罪原因论中最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是整个犯罪原因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而且对犯罪本质的认识和犯罪治理采取的样本途径也有决定性影响。《论人类社会产生犯罪的根源》(载《犯罪与对策》1993年第1期)的作者认为,本体意义上的犯罪在私有制建立以前即原始社会就存在,所以犯罪的根源并不是私有制,而是“一定社会历史生产力发展阶段的‘物质生产方式’”。对此观点,很有再探讨的必要。 该文开始就提出要建立本体意义上的犯罪学,并以这个“新概念”为基础展开论述。遗憾的是该文竟没有明确解释“本体意义上的犯罪”这一全文赖以生存的基本概念。不过,细读之下,笔者觉得该文作者是想提出一个涵盖一切的在任何社会任何制度下都能成立的犯罪概念。那么现实中是否存在这样一个犯罪概念?该文作者希望突破以往犯罪学研究中的犯罪概念,建立以“社会危害性”为唯一标准的犯罪概念究竟能否成功? 犯罪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犯罪的专门学科,总要有自己确定的犯罪概念。该文为了强调所谓本体意义上的犯罪,特别选择了“罪”与“法”的衍生关系为切入点进行探讨,那么我们也由此入手,作一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论青少年犯罪之社区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是新中国犯罪学研究的起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十分严重,犯罪率急遽上升,危害十分严重。我国在此时开始了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从而推动了犯罪学的研究。就整体而言,我国在犯罪现象分类研究中对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相对于其他犯罪类别是比较全面和深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