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加从 《党建》2021,(6):49-51
司莫拉佤寨位于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是一个边疆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风吹",是佤寨几年前的真实写照.司莫拉的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而实际上它曾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2015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驻村扶贫干部走村入户,带领群众修路,实施扶贫安居工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如火如荼.2019年,全村建档立卡户全部脱贫,202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424元.昔日的贫困村如今变成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3A级景区.  相似文献   

2.
早就知道岑巩县有个周坪村,它是黔东南州的红旗支部、文明村寨,是岑巩县的改革先锋。 五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典型的西部贫困山村,穷得叮(口当)响。而到了2002年,周坪村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1296元,人均粮食产量也突破600公斤。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五年前还是舀水不上瓢的小山村一下子变成了全州有名的先进村呢?带  相似文献   

3.
金鸿 《支部生活》2009,(8):36-36
武定县高桥镇唐家村委会上狮子口村民小组,是一个大山深处只有50户人家227人的苗家小寨。近年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上狮子口村民小组大搞农业开发、创办综合服务型实体,并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村企结合、壮大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子。集体经济资产从1995年的1300元发展到2008年的1.5亿多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995年的不到200元增加到2008年的7000元。深山苗寨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相似文献   

4.
正黔西县贯彻新发展理念,多产业融合,推动绿色发展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把农业产业革命不断引向深入。清晨,阳光透过薄雾,洒向道路两旁的新农村小楼,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黔西县林泉镇海子村,美不胜收。海子村先后被评为全省"十佳美丽乡村""全国最适宜人居乡村""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017年被评为全省文明村和甲级乡村旅游村寨,2018年人均纯收入达11428元,已然成为黔西县乡村振兴的典  相似文献   

5.
正我从1989年起担任村支书至今已有25年。25年来,我带领群众度过贫困,越过温饱。如今,虽然我年逾70,但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干劲依然十足。我村共有6个自然寨,1 76户756入,人均耕地不到半亩。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村的粮食产量每亩不足500公斤,群众生活极为贫困。当时,我就想,阳溪村耕地少、林地多、平地少、坡地多,要发展经济,出路只有一条:  相似文献   

6.
《当代贵州》2014,(12):56-56
我从1989年起担任村支书至今已有25年。25年来,我带领群众度过贫困,越过温饱。如今,虽然我年逾70,但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干劲依然十足。我村共有6个自然寨,176户756人,人均耕地不到半亩。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村的粮食产量每亩不足500公斤,群众生活极为贫困。  相似文献   

7.
榕江县车江乡月寨村地处万亩车江大坝中段 ,居住相对集中 ,人均占有耕地处于中等水平。改革开放以前 ,月寨村同其它村一样 ,生活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七十年代末 ,月寨一年轻人出差买来一双水胶鞋 ,寨上很多小伙子“相郎”时都借穿那双水胶鞋。如今 ,月塞人吃、穿、住都有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就拿“行”来说 ,改革开放前大家步行下榕江 ,改革开放初普及自行车 ,一家有了3—4辆 ,现在取而代之的是多功能的三轮车 ,90 %以上人家都有 ,三轮车已成为侗家姑娘必备的嫁妆。到去年 ,月寨村实现人均纯收入1700元。“穿的上是涤下是涤 ,手戴一百…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岷县中寨乡党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快速、健康、协调的发展.去年,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1364.7元,比全县人均纯收入高8.5个百分点,91.6%的群众稳定解决了温饱,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全乡96%的农户看上了电视,30%的农户装上了电话.目前,该乡创建成文明村3个、"十星级文明户"1815户,先后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县级文明乡",被地委、行署命名为"科技工作先进乡"、"地级文明乡".  相似文献   

9.
赵小平 《共产党人》2010,(11):34-35
五月的火石寨,满目翠绿,丁香盛开。2010年5月20日,西吉县第二届丁香花旅游节暨科普基地授牌仪式在西吉火石寨国家地质(森林)公园举行。西吉火石寨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火石寨位于西吉县城以北15公里,属六盘山西部余脉。火石寨以丹  相似文献   

10.
马中骥 《党史纵览》2006,(11):19-20
白崖寨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北部趾凤乡境内,自元末建寨以来,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寨墙顺山脉绵延10余里,有"南国小长城"之称.1932年10月,红二十七军在这里成立,并取得了趾凤河战斗的胜利.  相似文献   

11.
正太原解放纪念馆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东山牛驼寨,其前身为牛驼寨烈士陵园。牛驼寨地势陡峭,自古以来就是兵家攻守太原的军事要塞,有"太原门户"之称。1948年10月17日,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夜袭牛驼寨,占领了除4号碉堡以外的全部阵地。由于阎锡山军队连续反扑,21日弃守。25日,牛驼寨、小窑头、淖马、山头四大要塞争夺战同时发起。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和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经过近一个月的浴血奋战,于11月13日攻克牛驼寨。  相似文献   

12.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54美元。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发展速度测算,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过去2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倍。预计今后20年,我国经济将继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能够保持过去20年的增长势头,到2020年达到18840元,可以稍微超过小康指标。  相似文献   

13.
正猫耳塘村位于黎平县高屯街道办事处驻地东11公里,海拔550米,地处湖南与贵州两省交界处,辖8个自然寨9个村民小组。该村8组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生存环境恶劣,2016年实行整组易地搬迁,2017年12户30人均已入住黎平县西门桥兰溪谷。为让群众搬得走、稳得住,高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和猫耳塘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积极开展工作,帮助群众断穷根、拆旧房、向城镇转移发展。2018年整组搬迁12户,应拆旧房9栋,5月中旬已拆除旧房8栋11户,拆房率达92%,超前完成街道下达任务  相似文献   

14.
顶着旱夏 6月的烈日,我们来到洛川县永乡乡的东汉寨行政村,在走农户、看果园、访学校的过程中,村民们以感激的心情给我们讲述了延安市工商局下派挂职扶贫干部高翔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建设新村的事迹。   东汉寨旧村曾在洛塬的一个沟畔上,村舍破败零乱,交通不便,发展受着制约。 1987年按照县、乡"旧村还田,新村另建"的规划,村址随迁到 210国道沿线距乡政府仅 2.5公里的宽阔塬面上。然而,迁村一举,并未使东汉寨人随之富起来。由于盖新房中多数人家欠了债,集体又无积蓄,主导产业苹果起步晚,入不抵出,东汉寨人一直徘徊在贫困线上…  相似文献   

15.
李月 《党史纵览》2018,(8):11-12
正诸王村是皖北利辛县的一个普通农业村,坐落于阜蒙河北岸。20世纪70年代,诸王最边缘的寨东自然村是个三年两涝的老灾窝。因整体环境较差,经济基础薄弱,被戏称为"西湖村"和"光棍庄"。因全村尽是瘠薄的黄土地,最好年景粮食亩产也只有五六十斤,寨东村民生活贫困不堪。穷则生变,队长李朝法带领大家走上黄牛养殖之路。从两家养一头牛,到一家一头牛,慢慢发展到一家养几头牛,寨东人逐渐尝到养牛的甜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寨东村的黄牛养殖业逐  相似文献   

16.
正今年63岁的周庆亮,是枣庄市峄城区经管局的一名退休干部,也是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寨山核桃产业园的创始人。自2007年退休创业以来,历经10多个春秋,和村民们共同克服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重重困难,历经了开山修路、打坝造田、引水上山、选培果木、试点种植、园区示范、集约发展、分片管理等阶段,共同见证了寨山核桃种植产业园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帮助乡亲们实现了"核桃致富梦"。  相似文献   

17.
<正>水头寨坚持走生态和发展双赢之路,逐步搭建起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民族特色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成为贵州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鲜活样本。贵阳市开阳县禾丰乡水头寨,这个只有50余户人家的布依族村落,却是众多考察团的"必修"行程,不少环保组织将其视为一个研究范例。"这就是生态文明!"6月27日下午,瑞士驻华大使戴尚贤一行在水头寨参观时说,生态文明就是要产业与生态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水头寨坚持走生态和发展双赢之路,逐步搭建起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民族特色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了从贫困村到富裕村的华丽转身,成为贵州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鲜活样本。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贵州的发展必不可少,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施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过程中,民族村寨如何构建治理“共同体”,提高社会治理成效,提高民族村寨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建设,对推进民族村寨治理...  相似文献   

19.
滇东北山区居住着10多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村寨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与外界的联系较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村寨发生了许多的变化,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研究并解决的问题,需要采取系统而强有力的措施加快其发展。  相似文献   

20.
找准路子 发展自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云南民族学院组织经管系学生对自己的家乡作村寨经济调查。几年下来发现一个现象,即不少回民村寨经济发展迅速,并在众多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位置。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得早,带动了全村或全乡经济的发展。例证一:玉溪市红塔区北城镇大营办事处,是一个以回民为主体的村寨群,有12个自然村。1997年,办事处所属个体私营企业纯收入达1159万元,占全办事处年收入的68%,人均年收入达4461元。如今,全办事处有个体私营企业1706户,从业人员达3500多人。大营办事处离市区只有11公里,公路畅通。小五金加工是当地一项传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