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一平 《法制与社会》2014,(12):135+139
本文通过研究西方市民社会法治意义,目的是学习西方法治的精华思想,探究该理论的合理内核和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
西方法治精神和中国法治之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法治精神是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核心层的精神。西方社会的发展与法治精神休戚相关。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是人治精神一贯到底。中国古代法家的“以法治国”’、“垂法而治”不是体现民主精神的法治观念,而是专制制度下把法律作为统治工具,仅仅区别于儒家学说的一种思想体系。社会主义的中国发生极端专制的“文革”决非偶然,这种“文革”,西方不可能发生。在中国这样一个历来缺乏法治精神传统的国度里寻找法治之路,需要我们的理论家拿出无畏的批判精神,需要我们的政治实践家的远见卓识。没有怀疑和批判,便不会有争鸣;没有观念的革命,便没有法治意识、法治环境。中国的法治不是一般意义的工程。它的目标既是制度的,也是意识的。这个工程要达到规模效应,首要的是精神的革命。  相似文献   

3.
胡明 《政法论坛》2023,(1):3-13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展示了科学方法,描绘了宏伟蓝图,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脱胎于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现代化道路,坚持人民至上的法治理念,努力推动人类法治文明进步。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统一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握宏观战略,要明确其战略定位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基本特征是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主要目标是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推进中国式法治现代化建设,就要多维度拓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道路,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不断深化新时代法治领域各项改革。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的法治建设,往往只注重法律法规的制定,而忽视法律精神的培育。法律精神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升华,无论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亦或是“法治就是公共秩序的存在”,人们应该更多地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理解法律。中国要真正走上法治之路,培育出本民族的法律精神,首先就是要培养具有相当底蕴的法律文化。我们要建设现代化的法治文明,不仅要发扬传统文化,也要吸收和移植西方的法律文化。中国已经基本完成了社会转型,为现代法治奠定了最深厚的基础。我们应该注意研究社会中促成人们合作、遵守规则的条件,因为那才是一个社会的秩序的真正基础  相似文献   

5.
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后,以及司法改革的全面推行,“依法治国”这一主题再次提升到一个全民高度关注的高度,公民法治观念作为法制社会的重要标尺也同样应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指出,我国公民的法治观念虽然呈现逐渐增强的态势,但是在现今要全面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大背景下,我国公民的法治观念依旧处于法治观念整体不强,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我国公民法治观念的提高仍需要理论和实践上的不断探索.  相似文献   

6.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与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重要途径就是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相似文献   

7.
法治中国的建设正处在不断拓展之中,在法治拓展的过程中,社会生活诸领域已经初步实现了法治化,但法治中国仍在路上.在法治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与法治自身不相适应的观念、习惯和做法,仍需不断拓展法治的深度与广度.立足于中国法治实践的成就,从中国法治的现实呼唤法治拓展、从"党领导法治"拓展到"党实践法治"、从"实质法治"拓展到通过"形式法治"实现"实质法治"、从法治的工具价值拓展到法治的目的价值、从"法治模仿"拓展到"法治自信"等视角.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国际法治以及一国治国理政的根本方式,也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法治中国”理念的提出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法治中国的建设既要遵循国际法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不能脱离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国际法治的发展,要求法治中国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胸怀,参与国际经济、法治新秩序的建设,并不断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法治社会建设思想,须置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中,把握其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部署中的地位。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催生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进程中发展完善。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刘武俊  Liao  Zhenyun 《中国法律》2006,(2):25-27,85-90
近年来,‘创新’已经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主旋律和中国法治进程的主题词,这突出表现在立法创新和司法创新之上。其中,就立法创新而言,‘物权法’的起草和公开征求意见、《治安管理处罚法》变处罚法为控权法、法规备案审查程序对遏制立法违法现象具有积极意义等,都为2005年的立法景观增色不少;就司法创新而言,以最高法院统一收回死刑复核权为主旨的死刑复核制度颇令人关注,影响性诉讼评选活动有望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品牌。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中国是我国继法治国家后提出的崭新概念,是党和政府在新时期对我国法治建设的新思考和新要求。法治中国和法治国家两者之间虽只有一字之差,却是含义迥然,其区别主要体现在属性背景、特色、维度、法治程度等四个方面。认清和辨明二者的关系和区别,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理解,充分把握法治建设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2.
社会治理与法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严存生 《法学论坛》2004,19(6):22-30
法治是社会治理的一种,社会治理是人在认识自然的规律和人的本性的基础上调整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并建立和维持秩序的过程。从民主的观点来看,社会治理的最高治权应当归于人民全体。执政者所掌握的只是使用权,因此他们对社会的治理不是一种统治,而是一种管理。好的社会治理称之为善治,而法治就是一种理想的善治。  相似文献   

13.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治国理政须臾离不开法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奋斗目标,强调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相似文献   

14.
我们今天所说的法治,若追根溯源,无疑来自西方的传统。但是,当西方的法治随着殖民的炮火而风靡世界,当西方人用武力将法治推向世界各地时,人们发现,法治在不同地区的作用并不相同,模式也并不唯一。位处中国发展前冲的直辖市,在中国式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追溯"市民社会"理念的演变过程,探求市民社会的含义及特点,在对中国市民社会存在与否进行辨析并分析市民社会与法治现代化的关联之后,认为中国虽然没有市民社会的历史,但目前已经具备培育和发展市民社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个概念在同一时空使用时,法治国家指整个国家公权力的法治化;法治政府主要指国家行政权行使的法治化;法治社会则主要指政党和其他社会共同体行使社会公权力的法治化。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相互关系是: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前提,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建设法治国家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国家的条件;建设法治政府是建设法治社会的保障,建设法治社会是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梁木生 《法人》2004,(9):114-116
为了加快和推进我国的法治进程,应首先和主要克服主导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最重要的经济制约关系——所有者之间经济制约关系的扭曲和不健康现在,在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和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历史结合中,市场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我国既定的明确的合法的经济发展模式。基于这一充分的理性的根据,可以肯定我国不但必将走向法治,而且会加快法治的进程。正因如此,我们就应该确立这样一种坚定而强烈的信念:在市场经济已经在我国确立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社会结构中所存在的一些因素,如历史悠久的伦理文化,基础深厚的人治传统,根深蒂固的政治本位,力量强大的固有体制,都无法阻碍法治在我国的最终形成和确立——但这些因素会使我国的法治之路打上强烈的民族烙印。  相似文献   

18.
法治社会,是令我们为之向往的法律至上的社会。本文通过分析在现行社会中,刑事辩护律师在执业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尴尬,表达律师对于法治社会的迫切呼唤。法治社会才真正是律师发挥用武之地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市民社会的概念出发,介绍市民社会这一马克思主义法律现得以确立的重要基础的历史演变,探讨了市民社会对于法治的意义以及市民社会促进法治形成的基础作用和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法治国有多种类型:从专制的法制国到自由法治国、国家主义法治国、社会法治国.它们同社会的关系虽各有特色,但基本上是以国家为本位,以控制社会为目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是自由社会法治国,它是以社会为本位,不只是要建设民主化、法治化的国家,更要形成法治社会;国家既服务于社会,又保障社会的自主、自治、自由.而法治社会则应当是自由的社会、公民社会.这种自由社会的终极目标也就是马克思所追求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权力的多元化社会化和法的社会化多元化将消减国家法对社会的绝对统治,转为国家法与社会自治规范的共治,最终使法与权力逐渐复归于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