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与东亚共同体建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探讨东亚地区主义时通常所运用的三种思维范式———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思维范式。按照这样的一些思维范式分析,90年代后期的区内外因素促成了东盟+3会议的召开和真正意义上的东亚地区主义的发生及东亚同盟体的建构所面临的挑战。中国和平崛起对于参与和推进东亚共同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对美国在该地区的霸权构成挑战。关于如何看待和应对 这种挑战,美国国内存在不同观点。冷战后美国对东亚地区主义的态度在经历了较为强硬的抵制 和“仁慈的忽视”两个阶段后,大致正在逐渐从“逆我者亡”的武断做法向“参与塑造,为我所用”策 略转变。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和奥巴马上台后,由于世界和地区环境的变化以及美国政策发 生的某些积极转变,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3.
真正意义上的东亚地区主义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东亚国家间不断增长的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来自地区外的多重压力、地区内认同力量不断增强以及东亚各国对权力平衡的追逐等共同推动了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但由于东亚地区的现实环境与客观条件,东亚地区主义只能选择通过采取务实合作,实现和维护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冷战结束以来,东亚地区秩序一直处于转型之中。从域内大国权力分配格局、不同层次制度安排形式及地区认同意识等构成地区秩序的三个要素来考察,美国在东亚地区仍处于政治安全领域的主导地位,但在经济和地区认同方面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美国在东亚地区的权力状况呈现出一种"不完全霸权"的态势。未来新型的东亚地区秩序将在美国的"不完全霸权"、中国的崛起及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等因素相互博弈的进程中以和平方式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5.
随着东亚地区经济在全球的比重不断上升,亚洲时代正在来临。但是亚洲时代的来临,并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东亚地区架构的建设。东亚地区机制的发展将对整个国际秩序产生深远影响。十几年来东亚地区主义的发展,如今正遭遇历史性力量格局变化所带来的挑战。首先,美国难以接受东亚国家形成自己的地区组织而使美国置身事外。其次,美国更难以接受这样一个组织被中国所主导,而中国的经济规模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会超过美国,意味着美国将失去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6.
多边主义与东亚地区卫生安全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来,传染性疾病问题对全球社会的挑战日益凸显,东亚地区也不例外。问题的严峻以及全球性卫生安全机制应对能力的不足,在该地区催生了以国家为主体的区域性卫生安全机制。实践证明,多边主义在东亚地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过,为了实现更为有效的多边卫生安全合作,东亚各国仍然有必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并更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7.
地区认同与东亚地区主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将地区认同分为三种:归属性地区认同、回应性地区认同和功能性地区认同,它们分别影响着地区主义的内聚性、对外性和实用性。东亚地区的历史和现实表明这一地区的归属性地区认同较弱且散乱,回应性地区认同尚处于萌芽状态,而功能性地区认同则日益增强。相应地,东亚地区主义的内聚性和对外性较弱,而实用性很强,这是东亚地区主义活跃却松散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8.
东亚地区主义的兴起给中国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机遇,有助于消解部分国家对中国发展的误解。与此同时,东亚地区主义“一个声音说话”的运作模式和某些政策,也对中国维护自身安全和权益构成牵制。中国既尊重东亚各国的战略利益,同时也要努力促使东亚国家重视中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9.
建构主义是二战后国际政治学界继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之后出现的第三个重要理论丰碑。在 建构主义的发展过程中, 温特对加强国际关系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起到了显著作用。传统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包 括:整体主义的方法论、理念主义的本体论、科学实在论的认识论。传统建构主义不仅是一种体系理论, 也是一种 身份政治理论、学习进化理论。传统建构主义对国际政治学产生的实际效果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传统建构主义在 本体论、认识论以及方法论等方面的缺失, 大大限制了它对传统国际政治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东盟在亚太地区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国际影响力日渐增强,学术界对东盟以及东盟对外关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作为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两大主要流派——现实主义与建构主义,围绕地区一体化以及国际关系中的一系列核心命题展开了激烈的论争。现实主义被划归为物质主义和个体主义范畴,而建构主义则被划分到整体主义和理念主义范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