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赵德祥、何烈菊夫妇是农四师供销合作社生活服务中心的一对退休老职工。几十年来,夫妇俩互敬互爱,家庭团结,邻里和睦,健康生活,受到了大家的  相似文献   

2.
夕阳西下,柴达木盆地的晚霞似火,映得德令哈市幸福路退休院红彤彤。  相似文献   

3.
“今天是个好日子……”随着动感欢快的音乐响起,一把把红扇徐徐打开。舞者身着鲜艳的翠绿衣衫,似朵朵荷花开放在绿水碧波里。举止轻盈似水,动作整齐娴熟。她们该是专业的演员吧!仔细端详。你才会发现原来她们都已是满头银发的老人。  相似文献   

4.
"李大叔,您老又在写毛笔字呀!"这是笔者来到二师二十七团社区服务中心第三居委会党员李德禄老人家,一进门看到的场景。今年74岁的李德禄老人是二十七团社区服务中心关工委及老年协会的一名成员,义务担任着社区的板报、橱窗图文编排写字等工作。看到我来了,老人高兴地说:"王干事,看看我写的大字。"老人写的"家和万事兴"五个大字呈现在我的面前。的确,老  相似文献   

5.
玉树藏族自治州老干部局重视、关心、支持老干部工作,把党的关怀寓于具体的工作之中,在老干部和各族群众中传为美谈。“服务好老干部。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成为他们工作的遵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秉承敬老传统,真情关爱老干部,把一片敬老深情倾洒在雪域高原。该局先后被评为“全州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全州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局党委机关支部还被评为全州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相似文献   

6.
在乐都县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活跃着一支由数百人组成的老年人文化、艺术和体育活动队伍,他们或奏乐、或健身、或唱歌、或跳舞、或挥毫,无不体现出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良好精神风貌,成为乐都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7.
"阿姨,您慢点。"一大早,首汽第四分公司"的哥"王新锋,准时出现在西城区六部口社区一居民楼下,搀扶66岁的空巢老人王英,乘坐自己的出租车去人民医院做化疗。而王英老人所做的,就是提前一天给王新锋打个电话。"现在打车难,而我只需给王师傅打个电话,他就准时来接我。"王英老人说,一年多来,王新锋没有收过她一分车钱。"那就是王英老人常提起的‘活雷锋’!"因为经常出入六部口社区,社区里的很多居民都已经认识王新锋了。今年37岁的王新锋已开了8年的出租车,免费接送的老人早已不计其数,他没有统计过自己到底帮助了多少人,只是床头的一个小本上,记录着每天需要做的事情和所有服务项目。"老人给我打的每个电话,我都记在小本上,确保每次服务都能准时。"王新锋感慨地说:"诚信最重要,一句话的承诺也必须做到有板有眼。"在王新锋的后备箱里有一个装满零钱的油桶,里面的钱都是乘车的老人们执意要给的。王新锋就把这些钱都攒了起来,在去年7·21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他把钱全都捐出去了。王新锋说:"这些钱是我替老人们捐的。"  相似文献   

8.
11月8日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日子。这天一大早,家住朝阳区劲松社区416楼三门、83岁的离休干部赵宗印和往常一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扫楼道、擦扶手,给楼道里的花浇水……忙活完楼道和楼门前的卫生,他又把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同志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广大基层党组织在满足群众吃穿住行、教育劳动保障医疗等方面做了哪些努力?近日,记者走访了一些街道社区的党支部,看看他们是如何办实事、解民忧的。  相似文献   

10.
近日读到两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北京市大兴区兴华园社区,一对七旬夫妇义务照看一位86岁的空巢老人,每天给老人送上一碗热乎乎的米粥,一送就是两年。在东城区南池子社区,年过七旬的老李为一名瘫痪老人义务理发,已经坚持了13年。  相似文献   

11.
3月28日,记者在青神县黑龙镇建川社区活动中心采访时看到:电视室里,一群老人正高兴地看着电视节目;棋牌室里,一群老人正尽兴地玩着麻将、扑克;阅览室里,有老人正认真地读书学习;健身房里,还有老人在锻炼身体……建川社区成立于2006年1月,由国家三线企业转变而成。现在,居住在  相似文献   

12.
提起陈俊燕,在朝阳区麦子店街道霞光里社区可是一位知名人士。这不仅因为她是一名尽心尽职、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优秀社区干部,还因为她尽力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多年坚持利用业余时间为社区群众尤其是行动不便的病残老人义务理发,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身边的雷锋""知心党员",被北京市评为"孝星模范"。陈俊燕青年时就学得一门美容美发的好手艺。2006年,她放弃了从事多年的理发行业,报名参加了朝阳区社区干部的公开招考。通过严格考  相似文献   

13.
在北京市西城区二龙路社区,有位退休多年的耄耋老人。退休22年来,他为大家义务修理电器,寒来暑往从未间断。他就是81岁的义工马广明老人。在二龙路社区的一条胡同里,居委会为马广明和他的服务队辟出了一个10平方米的工作室。一进去,只见屋内墙壁上挂着各色电线,墙角堆放着洗衣机、电视机、录音机等各种家用电器,看起来颇似"杂货铺"。马大爷戴着老花镜坐在工作台前正捣鼓一个电热壶,"早晨七点我就从洋桥家里赶到这儿啦。"马大爷虽已经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按说这个年纪的老人大多喜欢遛个弯儿、下棋养花之类,但马大爷说自己"就爱钻研电器"。退休前马广明就是北京量具刃具厂  相似文献   

14.
史晶  武铭 《先锋队》2011,(7):59
在阳泉城区观象台社区,有一位20多年坚持义务普法的老人。自1990年退休后,张端礼就在社区办起了普法宣传栏,居民家里或邻里之间发生纠纷,大家就找他评理。  相似文献   

15.
在东城区和平里地区,提起修脚师孟建设,真是家喻户晓。十多年来,他带领修脚中心的志愿者服务队,始终坚持为60岁以上老人义务咨询和修脚,不收他们一分钱。要问孟建设为什么能把社区所有的老人当成亲人?这他还得从刚来北京时说起。1978年孟建设从河北来到北京,专干修脚的活。初来乍到,很多澡堂子不让他进,他就在外面拉帘子,摆上了地摊。虽然修脚的  相似文献   

16.
正孩子满是喜欢的一声"张老师",居民充满敬意的一声"张姐",同事深深信任的一声"张书记"——张进的社区工作在不经意间绽放出了最美的花朵。正值盛夏三伏天,骄阳似火,威远县严陵镇建业路社区辖下的三河十三社小区里,几棵大榕树伸展着绿色枝丫,投下阴凉,十几个老人在树荫下摇着蒲扇下棋聊天,一旁是嬉笑打闹的孩子……走进小区的社区党支部书记张进,看着眼前和乐融融的景象,欣慰地笑了。几年前,她从未曾想过能有此情此  相似文献   

17.
<正>“走,阿不力孜,去找找咱的儿子小赵去,修马桶他最在行。”一师十一团新村小区居民努尔买买·托乎提说着就往外走。这位老人口中所说的儿子“小赵”,就是该团社区无论谁提起来都竖起大拇指的赵盛利。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个有责任心的好干部,好党员。为老人排忧解难,他总有动不完的脑子;为老人搞好服务,他总有使不完的力气。他是维吾尔族人口中的“好巴郎”,更是汉族人眼里的“好儿子”。赵盛利是十一团花桥社区人口管理站的站长,  相似文献   

18.
杜浩 《党的建设》2015,(4):23-24
春日午时,阳光明媚. 白银市平川区兴平路街道兴平社区的一栋普通居民楼内,社区居委会主任李彩林叩响了一户房门,开门的是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头发白了大半.抬眼看见门外的李彩林,老人脸上堆起了笑容…… 老人名叫秦芳玲,一次意外受伤让年逾古稀的她愈发行动不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社区干部便把照顾老人生活的重担挑在了肩上.“洗衣服、做饭、买药……社区的娃娃们啥都帮我干,满意得很.”老人由衷地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