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夏第一都——偃师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县,地处伊、洛二水之间,东西长约2.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距今3800~3500年.在这里发现了二里头文化大型宫殿建筑基址、手工业作坊址、一般居住址和墓葬等,并出土了大批成组的青铜礼器和玉器,证明是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遗址中心区位于东南部,地势略高,分布着宫城、铸铜作坊和大型墓葬等重要遗存,西部地势略低,为普通居住活动区.  相似文献   

2.
张以杰 《当代贵州》2013,(16):53-53
贵州西北部的赫章县,无论从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还是近年来的地下考古发现,都可以感受到其厚重深远的历史文化。2000年,赫章可乐夜郎考古获重大发现。此次发掘,考古人员在3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墓葬80多座,共出土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类文物2400多件,占全省同类文物的三分之二以上。在出土的文物中,能进入国家珍贵文物档次的约有四分之一。其中,以铜釜套头、铜洗或铜釜套脚的奇特"套头葬",为夜郎民族  相似文献   

3.
周勇 《红岩春秋》2014,(3):F0003-F0003
正永安镇遗址位于长江左岸与梅溪河右岸交汇处的台地上,即重庆市奉节县老县城。东距瞿塘峡口约5公里,与白帝城遗址相距约4公里。该遗址于1992年三峡库区文物调查时发现并确认。2000年以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吉林大学、湖北宜昌博物馆、奉节白帝城文管所等单位先后6次对该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战国至唐代墓葬120余座,同时还揭示出大量宋、元、明、清的街道和房屋遗迹。永安镇遗址战国时期墓葬总体呈现出巴、楚、越、秦多元结构的文化面貌,其中出土兵器以巴文化因素为主要特色,祭祀礼器又以楚文化因素为重,同时,  相似文献   

4.
正土地岩墓群位于重庆市忠县新生镇邓家村东面临江的崖面上,该墓群于1973年由忠县文物保护管理所调查发现。199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对其进行了调查与试掘,并将其确定为三峡水利工程淹没区地下文物B类遗址。土地岩墓群历经两次发掘,发掘区域分为3个部分,共发掘面积5000平方米,清理墓葬42座。大部分墓葬有器物出土,共出土随葬品459件。从器物质地上划分,有瓷  相似文献   

5.
正云阳县杨沙村墓群位于重庆市云阳县双江镇杨沙村,地处长江左岸的坡地上,分布面积约8万平方米。2001年至2002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峡考古队和云阳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对该墓群进行了2次勘探和发掘,共发现并清理汉代至六朝时期墓葬55座,出土陶、瓷、石、骨、铜、铁、银等各类文物共700余件。杨沙村墓群的发现可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1993年,在长江三峡水库文物复查工作中,发现有铁镜、铜俑以及  相似文献   

6.
甘肃,历史文化悠久,古迹名胜甚多,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横贯全境,绵延1600多公里。甘肃从东部到河西走廊,分布有大小石窟100余处,素有“石窟艺术之乡”的美誉,全国四大石窟,甘肃独占其二,即被誉为“世界艺术宝窟”的敦煌莫高窟和“东方雕塑艺术馆”的天水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古名成纪,以造文字、创历法而列为三皇之首的人文始祖伏羲就诞生在这里。坐落于平凉径川的回山王母宫,修建于2000多年前。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有8000年前的彩陶器皿,堪称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最古老的文化。秦、汉、明代的长城烽燧都在甘肃境内,长…  相似文献   

7.
正奉节县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宝塔坪遗址位于奉节老县城东1公里的长江北岸。2000年至2005年期间,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与奉节县白帝城文物管理所先后对这一地带进行了5次大规模发掘,发掘面积13008平方米,清理遗迹近300处。其中唐宋墓葬近200座,数量之多,在整个三峡地区也属罕见。宝塔坪遗址发现的唐宋墓葬主要有土坑竖穴墓、土洞墓、砖(石)室墓、石板墓和石圹瓮棺墓等几种形制,其中以土坑竖穴墓和土洞墓为主。遗址发现的墓葬数量虽多,但  相似文献   

8.
巫山县土城坡墓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巫峡镇高塘村麦沱山。1997年至2001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巫山县文物管理所对该墓群进行了4次勘探和发掘,发现并清理两汉至北宋墓葬95座,出土陶、瓷、铜、铁、琉璃等各类随葬器物共1800余件。墓群分为东、西、南3区,面积约10万平方米,分布密集,且有一定规律,是该地区较大规模墓群。墓葬形制结构多样,有竖穴土坑、竖穴或洞穴无券砖室或石室、竖穴或洞穴有  相似文献   

9.
正瓦岗槽墓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旧城北部,南临长江,东眺大宁河。1998年至2001年,南京博物院和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墓地先后进行了3次考古发掘,清理墓葬91座,出土随葬器物700余件。瓦岗槽墓地是三峡库区较为重要的一处墓葬点,年代涵盖了战国、两汉、宋明时期。其中以战国至两汉时期墓葬数量最多,墓葬形制多  相似文献   

10.
正走马岭墓地位于重庆市云阳县高阳镇明冲村四组澎溪河右岸的坡地上。2003年至2004年,四川大学考古系对其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秦至东汉早期墓葬33座,其中竖穴岩坑墓23座、砖(石)室墓10座,共出土近900件随葬器物。走马岭墓地是三峡地区众多汉代墓地中的一处典型墓地,从总体上看,岩坑墓在西汉之前已流行,砖(石)室墓出现在两汉之际,流行于东汉及以后。墓葬分布规律明显,时代越早的墓葬所处的位置越高,随着时代的推移,晚期墓葬开始葬于山坡和山下。通过对周边汉代遺址的分析,走马岭墓地与附近的李家坝遗址  相似文献   

11.
近年出土的汉代墓葬画像大多为民间叙事画像.考察可知,其叙事模式大概可划分为单一场景叙事、复合场景叙事,以及利用图像符号的象征性叙事等三大类别.这些叙事模式的运用,使得汉墓画像民间叙事的时间流程更为清晰,内容更为丰富,表现力也更强,显著提升了图像叙事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正大湾墓群位于重庆市丰都县高家镇大湾村,地处长江南岸一级台地上,面积约37500平方米。2001至2005年,为配合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先后两次对大湾墓群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了东汉至南朝时期墓葬87座,出土随葬器物840余件。大湾墓群是较为典型的东汉至南朝时期的砖室墓群,砖室墓以中小型墓为主,均为单室墓。墓葬结构相对较简单,平面形状包含刀形、长方形、凸字形和曲尺形  相似文献   

13.
两汉时期的雁北地区是北方匈奴、鲜卑等民族和中原汉族人民的聚居地,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使该地区的文化呈现多民族共存的特征。该地区的文化融合现象和特征虽然文献记载较少,但目前发现和发掘的考古遗存却较好地保存了这一民族文化融合现象。主要表现为汉族墓葬中发现匈奴、鲜卑等民族的文化因素以及在鲜卑墓葬中发现汉族文化因素的文化融合现象。  相似文献   

14.
1974年春天,在青海省东部乐都县高庙镇柳湾村北发现了一处古代文化遗址,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柳湾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地.墓地处于黄河支流湟水北岸、现代村庄北侧一处东西走向的旱台上.据当地人说,这里曾经是生长着茂密柳树的河湾,柳湾村因此而得名.柳湾墓地清理出不同时期墓葬1700余座,出土遗物3.5万余件,其中各种形制的彩陶器皿达1.5万件之多,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彩陶王国.  相似文献   

15.
鸟形尊 《红岩春秋》2013,(6):F0003-F0003
小田溪墓群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镇乌江西岸的小山坡上。该墓群发现于1972年,出土了战国晚期秦灭巴蜀前后的大量珍贵文物。墓葬规模较大。随葬品等级较高,是一处规模巨大、规划有序的大型墓地,被认为是战国晚期巴国的王陵区。  相似文献   

16.
正翠屏山崖墓群位于重庆市忠县县城对面的长江南岸,墓葬分布于翠屏山北侧临河及西侧面江的断崖上。2007至2008年,为配合三峡水库的二期蓄水工程,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先后两次对翠屏山崖墓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东汉至南朝时期崖墓41座,共出土随葬器物465件(组)。翠屏山崖墓群是三峡库区发现的较为典型的汉至六朝时期崖墓群。崖墓以中小型墓为主,形制绝大部分为单室墓,仅见一座双室墓。墓葬结构相对较简单,平面形状为凸  相似文献   

17.
1987年5月,濮阳市在濮阳西水坡发现了一处面积约5万平方米的仰韶文化遗址,清理出大批房基、窖址、墓葬、窖穴、灰坑以及陶、石、骨、蚌质地制作的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在编号为M45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具头南足北的男性老人的遗骨,并在东侧清理出由蚌壳堆砌而成的龙形图案.西侧清理出由蚌壳堆砌而成的虎形的图案。之后,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同位素研究中心对M45号墓的遗存进行T14测定。其年代被确认为是距令6460±135年、6465±45年。  相似文献   

18.
北海公园里的九龙壁,是清代琉璃结构建筑中的杰作,工精艺深,名闻遐迩。谁曾想到,北京的工艺美术师在八十年代仿照这一古典建筑的造型,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雕漆九龙壁。它作工细膩,形象逼真;朱红色装饰,古朴凝重,堪称雕漆创新的代表作。类似“九龙壁”这样的“雕漆新花”,北京近几年来开发了约有四大类一百多个规格品种,出口日本、美国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雕漆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技艺,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史书记载:“宋人雕红漆器,多以金银内胎……刀法之工,雕镂之巧,俨若图画,夺目可观,  相似文献   

19.
天水铁塔厂党总支在党建工作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重视发挥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使该厂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先后被天水市委、市政府授予"双文明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20.
连环画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以一幅幅连续的图画来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是各种年龄和文化层次都可以接受的一种通俗读物。北方人称之为小人书,南方人的叫法更奇葩些:公仔书、菩萨书、伢伢书。连环画的历史悠久。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就发现漆棺上有许多“故事”,如“土伯吃蛇”“羊骑飞鹤”等,这些故事都是用一幅幅连续的画幅来描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