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时代青年网络道德失范这一社会焦点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青年不断提升网络道德主体意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还要依靠持续的网络技术创新和网络空间法律监管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2.
网络背景下的青年道德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改变着人们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观念 ,新旧道德规范并存、交替、更迭 ,造成了规范内容的冲突和衔接的脱节 ,并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 ,加强青年网络道德教育 ,促成青年道德社会化 ,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时代,部分青年道德失范:漠视道德现象,道德情感趋于麻木;亲友关系疏离,与道德环境脱节;沉浸舆论"狂欢",炮制和传播消极信息;思想功利,理想信念弱化。对此,要从舆论引导、资源挖掘、网络监管、文化治理入手,加强对青年的道德培育。  相似文献   

4.
网络环境下的道德绑架往往也是一种道德失范的表现。面对网络道德绑架中的道德失范问题,必须提高参与者自身的道德评判认知能力,区分好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关系,在形成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学会宽容,懂得理性交往,同时,还必须强化法律意识,德法并重,依法治网,最终形成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5.
网络主体间的平等是一种虚拟的平等,网络主体间实质存在着网际不对称关系。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与网际不对称关系有着内在联系。网际不对称关系弱化了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约束,降低了网络道德失范的实施成本,从而对品性不良青少年选择网络道德失范形成激励。不同的网际不对称关系诱发不同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必须从“内教”和“外控”两方面着手,才能遏制和减少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优化网络运行秩序。  相似文献   

6.
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兴发 《前沿》2004,(5):169-171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日趋严重 ,主要表现为网络道德观念混乱、网络道德规范乏力和网络不道德行为泛滥。治理网络道德失范需要从观念、规范和行为这三个层面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网络主体间的平等是一种虚拟的平等,网络主体间实质存在着网际不对称关系。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与网际不对称关系有着内在联系。网际不对称关系弱化了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约束,降低了网络道德失范的实施成本,从而对品性不良青少年选择网络道德失范形成激励。不同的网际不对称关系诱发不同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必须从“内教”和“外控”两方面着手,才能遏制和减少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优化网络运行秩序。  相似文献   

8.
加强网民道德引导是建立良善网络秩序的重要条件,要全面审视网民道德失范的表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采取网络道德文化建设、激励网民道德自律及完善法治保障等方式,对网民道德能力发展予以正确引导,从而进一步净化网络社会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9.
网络道德失范有深层次的经济原因。由于网络道德主体付出的代价小于其获得的收益,必然增加网络道德失范的概率: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明显,是导致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造成人们对网络道德资源过度消费、滥用和不珍惜,使网络道德资源缺失;从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的关系看,网络道德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市场调节,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干预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李建红 《前沿》2004,(8):130-131
高校网络教育中存在着重网络技能轻网络道德的现象 ,由此也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严重。规范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要“两手抓” ,既重视网络技能也要重视网络道德。可以通过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进网络、进校园的方法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困境主要表现为网络道德认知迷失、网络道德情感困惑、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等。造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要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应从学生、学校、社会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网络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信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进步的同时,也制造了不少“麻烦”,甚至是网络道德的失范。面对网络道德的挑战,如何调整教学策略,化被动为主动,以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是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孙彤  谭宇 《前沿》2012,(4):59-60
网络主体面临道德情感冷漠、道德观念紊乱、道德行为失范等诸多问题。健康有序的网络社会需要加强网络主体的个人品德建设。一方面,网络主体需要对自身品德修养进行建设,提高道德自律能力;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外部约束对网络主体的品德提升进行规约和引导。  相似文献   

14.
青年网络意见人士是互联网时代的意见发言人,但近年来,某些青年网络意见人士行为上的失范却让人们感到不满和失望。治理青年网络意见人士行为失范的关键,是要做到有法可依、于理正当,并且发动社会大众对此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探讨了当代青年的道德困惑和道德失范现象及原因,提出培育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人格,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精神,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是使青年走出道德冲突与困惑的关键所在,并对如何培育青年的道德人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网络道德失范是青少年道德意识和道德心理畸形发展的具体反映,这种行为从某种角度折射出了青少年内心的诸多问题,极具危害性。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的"他律道德"是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根本原因。面对新的挑战,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寻求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资本与娱乐的结合催生了泛娱乐主义。泛娱乐主义导致娱乐离实现人的本质的存在意义愈加遥远,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价值功利化、价值碎片化、真实幻象化。在泛娱乐主义的影响下,青年价值观亦显现出碎片化、肤浅化甚至有些低俗化,出现娱乐狂欢中的精神缺失、深陷娱乐下的道德失范、盲目尊崇中的自我迷失等消极现象。引导当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从强化娱乐市场尤其是网络娱乐空间的监督与管理、培养青年的娱乐鉴赏品位、涵养娱乐本身的人文精神素养三个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提高娱乐行为边界自控制能力、青年娱乐主体性自生成能力以及全社会理性认知娱乐价值自辨析能力。  相似文献   

18.
网络道德对于增强主体网络行为规范意识,形成和谐、良善的网络秩序等都有积极意义。网络道德失范表现为网络失信、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冷漠、网络恶俗等,是网民在现实社会当中所具有的认识问题、情感问题、信念问题在网络领域的表现,是国家、社会、主体等多方面的不足和失序造成的。通过提升大众网络素养、加强网络公德建设、注重网络法治、纠偏网络"泛娱乐化"、抓好网络舆情管理、培育网络公共文化等路径,积极推进网络道德失范治理。  相似文献   

19.
通过问卷法和访谈法,开展对高校青年女大学生道德状况的跟踪调查,分析女大学生的思想倾向和发展趋势。针对女大学生出现的道德失范现象,提出要加强价值观、女性意识、心理和恋爱观等方面的道德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20.
徐奇志 《传承》2009,(12):76-77
目前网络道德失范既有网络自身特点的因素,也有网民心理作用的因素,还有监管的问题,是"自律"与"他律"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防止网络道德失范,就要倡导网上文明,制定和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实施网络信息分级,加强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健全的网络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