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于中国共产党在缔造新型现代国家和推动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中国形成了政党与国家相互嵌入、政党主导型现代国家建设模式。在该模式中,“政党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协同推进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性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历史必然性之间的相互促进为内在机理;以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执政能力和全面从严治党能力来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统筹规划功能、系统推进功能和激励凝聚功能为互构联结的整体呈现;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同向同行的价值目标。三者共同彰显了中国特色治理框架下的独特互动逻辑。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目标的同时,又提出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新任务。本文从逻辑起点、逻辑条件、逻辑结构三个方面,探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理论逻辑。以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野下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价值重构为切入点,分析了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价值目标、价值尺度和价值取向。最后探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野下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实践路径,即从微观视角看,要提高每一项党的法规制度的质量;从中观视角看,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有效、运行规范的党的法规制度体系;从宏观视角看,要实现党的法规制度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3.
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的有机统一,是全面系统的整体领导,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型保障。制度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为此,要坚持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党的领导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要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通过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制度体系,尊重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保障人民的主体地位,依靠人民的真心拥护,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樊文娥 《理论月刊》2002,1(7):69-71
党的建设现代化必须巩固和扩充自己的执政基础,改进和创新自己的执政方式,挖掘和扩大自己的执政资源。党的建设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是密切联系群众,最核心的问题是加快党内民主进程,最根本的保证是“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基础是注重党员素质提高。现代化建设中党在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但形式主义严重、官僚主义盛行、腐败风突出,这有其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刹住这些歪风,需要“三个代表”为指导,采取各种有力有效措施,最终实现党的建设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多党合作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促进。因此既要通过发挥多党合作制度的独特优势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又要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加强多党合作的制度建设以提升多党合作的执行能力。  相似文献   

6.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则是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已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二者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共同促进。正确认识从严治党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辩证关系,认真分析全面贯彻从严治党,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探讨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多党合作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促进。因此既要通过发挥多党合作制度的独特优势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又要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加强多党合作的制度建设以提升多党合作的执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国家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制度公正的保驾护航,只有建立公平合理的制度体系,用法律制度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应将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出发点,以制度公正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以实质正义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将公正的价值理念渗透到各种制度建设之中,实现制度建设与社会公正相融合,推动国家治理向"法治"转型。  相似文献   

9.
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为此应当: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相似文献   

10.
徐立  周蕾 《思想战线》2021,47(2):76
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需要,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面对教育形势深刻历史性变化的重要战略思考,是破解教育事业改革热点难点问题的重要举措。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孜孜以求的目标,深深扎根于其诞生、革命、执政、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等每一个阶段,是我党保持先进性、永葆青春的必然选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础和前提,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指针和动力,只有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促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水平提高,才能促进高水平、高素质爱党爱国人才培育,使两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共同促进,实现党的建设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协调统。  相似文献   

11.
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证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在思想解放和不懈探索中形成和拓展的。因此,要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准确把握思想解放与思想再解放中不变与变的关系;要直面民粹主义思潮挑战,保持思想再解放的信心和恒心;要发挥智库在思想再解放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社会性别主流化于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被联合国确定为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全球战略,要求各国将社会性别观点纳入社会发展各领域的主流。本文在对社会性别主流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中国协调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战略,促进社会性别平等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行了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3.
竺乾威 《求索》2023,(4):106-111
政府职能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能的设置、职能的重心以及职能的行使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的治理绩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数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采取了许多创新举措。未来需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在其基本职能基础上扮演不同角色,以适应国家治理之需。  相似文献   

14.
把国家与治理放在一起,尤其是把政府与治理放在一起,是中国的一种创造。在这种中国式的创造中,既吸收了一般治理概念的内核,同时也吸收了公司治理的关切。中央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论断,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深化了我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现代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这是值得高度关注的理论内容,也是应当深入开掘的历史意涵。  相似文献   

15.
姚红 《重庆行政》2014,(3):23-25
正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及涵义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提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此政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未来中国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对推动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指导意义。目前,我国已经由一元社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既有阻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面,也存在着有益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面。儒家伦理思想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多层面的关系:儒家的等级观念、重农抑商及重义轻利等,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存在着矛盾冲突;儒家的诚信美德与敬业精神、民本思想、仁政思想、和谐思想、"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及革新思想等,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相通契合的;儒家的"义以为上"、"以理导欲"、"崇尚精神"等伦理理念,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形成互补优化的价值效应。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儒家伦理思想精华,为当代中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有益的文化资源和伦理智慧。  相似文献   

17.
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纳入主要任务,对进一步推进统一战线制度建设、使新时代统一战线更好地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而在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诸多要素中,法治思维、契约意识、民主价值以及科学精神是基本要素,亦是衡量统一战线制度建设现代化的主要标准。从理论解读来看,《条例》进一步凸显了新时代统一战线"六个相结合"的发展理念;从实践创新来看,《条例》进一步彰显了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创新思路,即以推进统一战线制度建设的现代化为基本前提、以完善高效运转的协商民主体系为关键环节、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为有力举措、以加强统战干部队伍建设为工作主线、以推进统战方式方法的现代化为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正>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紧紧抓住法治这个关键,是因为法治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1)与人治相比,法治作为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它是人类历史发展演进的产物,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2)法治要求把法作为国家治理的依据,作为人的行为规范,使法获得规范力、确定力、国家强制力、普遍约束力、社会凝聚力等特殊品性;(3)法治与人治相对,法的内容不是由统治者个人意志决定  相似文献   

19.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决定中国未来5—10年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  相似文献   

20.
正合宪性审查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可以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制度优势转化为依法治国的治理效能。合宪性审查是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重要制度。自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合宪性审查的概念后,宪法学界积极投入对该问题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审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