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重大任务。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工作报告,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当代中国现实、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  相似文献   

2.
《群众》2016,(8)
正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的纪念大会上提出以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作为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之根基。而前进就是要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保证人民公平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伴随改革  相似文献   

3.
梁黎明 《今日浙江》2021,(14):36-37
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深刻洞察历史大势,深入把握历史规律,深切怀念革命先辈,深情致敬人民英雄,让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伟大复兴的坚强意志和雄厚实力,并感受到作为共产党员的使命和责任.结合人大工作实际,谈四方面的认识体会.  相似文献   

4.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具体而言,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迫切愿望和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更加完善的制度体系的向往;坚持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层次精神生活的向往;坚持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的殷切期待;坚持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满足人民群众对更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  相似文献   

5.
吴晓丹 《群众》2021,(4):12-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新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包含了更多文化期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盐城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发展的重要论述,着眼于维护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  相似文献   

6.
“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国殇、最深的乡愁!”温家宝总理两年前一席肺腑之言,情之切切,闻者动容。一湾浅浅的海峡,在地理上凿开了大陆和台湾,却隔不断两岸同胞水乳交融血脉相连的亲情;一小撮民族败类设置的绊障鸿沟,绝对阻挡不了祖国的统一大势和广大台湾人民回归祖国母亲怀抱的热切向往。3月14日上午9时30分,当十届全国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稳步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高品质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基层文化建设的推进,进而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  相似文献   

8.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其根本就是聚焦人的生存发展问题、对人需要的满足.美好生活向往的主体——人民与马克思"现实的人"具有内在一致性,这为以马克思"现实的人"为新视角探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实践进路提供了理论可能和靶向参考.马克思"现实的人"突出表现在它的四重内在规定,即是自然存在物、实践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历史存在物.由此出发,中国共产党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在实践中要注意以下:着力满足人民的生命健康需要,推动人民劳动自觉的生成及行为外化,打造三重和谐关系的美好社会图景,明晰和把握好美好生活实践展开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9.
正一、统筹城乡发展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四个"更加注重"是进一步深化习近平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重要论述具有理想与现实意蕴。美好生活是自古以来人民的生活向往,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中西方哲学思想家都有对美好生活的描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赋予美好生活共产主义理想意蕴,并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指出了美好生活理想的实现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理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而不至于成为空想,包括物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的现实意蕴。人民美好生活的认识和实现必须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社会发展发生重大转型的历史时期,如何在遵循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规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势的前提下,重新审视中国贫困发生发展规律与治理机制,进而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贫困治理能力提供前瞻性研判依据,成为一个具有重要学理意义和政策讨论意义的主题。为此,通过结合我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愿景的发展目标,阐释2020年后相对贫困的概念及治理机制,即将相对贫困理解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实现这一美好生活的可行能力之间的差距;将治理机制理解为通过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制度优化改革,提高微观层面个体的"可行劳动能力",增大"可持续生计维持机会"的可及性。  相似文献   

12.
高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人民性特征,必须从根本立场、发展理念、价值评价和奋斗目标等维度,深刻把握这一特征的意蕴及要求。其主要体现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新时代,我们只有着眼于人民需要的多样化特征,才能兑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13.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17,(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要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两个牢牢把握",是我们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印证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根本立场;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则强调要立足社会主  相似文献   

15.
转型跨越发展,是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机遇期,省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从省情实际出发,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国际发展大势、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经济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7月26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核心情系群众、关注民生的为民情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不断改善民生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我们党践行根本宗旨、巩固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18.
李雪 《中国民政》2022,(21):14-15
<正>“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出重要部署。民政工作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胜利闭幕后,各地民政部门持续兴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9.
《群众》2014,(7):25-26
<正>更好的教育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内容。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以"为民"为根本要求,将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相结合,满足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以"务实"为有效途径,从遵循教育、知识和人的发展规律出发,提高办学质量,推进内涵建设;以"清廉"为可靠保障,建设正确价值追求、高尚品格修养的道德高地和学术圣地,凝聚起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正能量,让人民群众更多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并且多次对江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作出明确指示,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江苏以系统谋划高质量发展为主线,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通过精准施策补齐短板,又通过持久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