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声誉与国际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试图从声誉的角度来探讨冷战后各国参与国际制度的问题。文章首先详细阐述了声誉因素的概念,并重新界定了国际制度的定义,然后指出国际制度与声誉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随后运用上述理论系统地解释冷战后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行为动力。本文认为,冷战结束之后,国际体系处于变迁之中,体系中的国家之间展开了位势竞争。积极参与国际制度、建构良好的声誉,是国家进行位势竞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安全化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形成的必经过程。在非安全领域的问题能够造成(潜在)威胁并已成为国际社会重要议程的前提下,国家所处的安全环境、本国独立维护安全能力所受威胁的认知以及国家与该问题起源地之间的地理距离,是决定该国是否将该问题安全化的主要因素。其中,国家有关自身独立维护安全能力所受威胁的认知是核心因素。英美两国在气候变化安全化上的行为表明:若某非安全领域问题具有全球性,那么国家与该问题起源地之间的距离可以等同于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安全环境受到较大威胁,那么国家认为其独立维护安全的能力也受到较大威胁,本国将该问题安全化的可能性增大。如果国家安全环境受到威胁较小,这将出现两种情况:第一,若国家认为其独立维护安全的能力未受较大威胁,那么本国将该问题安全化的可能性小。第二,若国家认为其独立维护安全的能力受到较大威胁,那么本国将该问题安全化的可能性大。为了限制国家在安全化行为上的反复变化给全球气候治理造成的障碍,联合国可以通过发挥集体安全机制的作用促使气候变化"集体安全化"。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国是多元一体的国家,中原王朝的每次完全统一和成功崛起往往是基于对联盟体系的有效管理。中国疆域之内的部族、疆域之外的政权或行为体,均可能成为中原王朝每次崛起的强大阻力和安全威胁。为确立在东亚体系中的主导权以及建立稳定而持久的朝贡体系,朝廷选择联合一部分盟友,为其提供安全保障,并且与之合作击败那些威胁中原的游牧部落或其他行为体。羁縻关系和宗属关系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中原与边疆政权之间在安全上的相互支持。与今天美国的基于价值观一元化的联盟体系不同,古代中原王朝的联盟政策是基于对道义原则的遵守,包括守信、慎战、强恕。它一方面恪守对盟友的安全保护承诺,另一方面对破坏区域和平的政权尽量不采用武力方式解决问题,而是怀柔远人、弘扬道义,公平公正地调节周边政权之间的矛盾。在上述手段无法奏效的情况下,朝廷会选择联合盟友消灭主要敌人。唐朝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王朝之一,建立了最为成功的联盟体系,具体表现为它与北方草原和朝鲜半岛各行为体之间确立了羁縻关系或宗属关系,保证了边疆的稳定和安全。类似地,其他几个主要王朝在崛起时期,也是通过联盟保证政权安全和实现统一,进而提升在体系中的地位,这大体上是一个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多数时期的规律。相对于研究美国的联盟体系,研究中国古代中原王朝对联盟体系的管理经验,对于今天中国的国家安全同样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雷建锋 《东北亚论坛》2019,28(5):102-126
国家身份是指国家在特定国际背景下持有和表现出的个性与独特性的形象,即国家是什么和代表什么,在国家与其他国家的互动中形成和变更,包括内在身份和社会身份。内在身份是由国家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属性决定,社会身份是国家与其他国际行为体的互动中建构而成的。国家角色是外交决策者对于适合本国的一般性决策、义务、规则及行为的自我确定,同时包括了处于国际体系中的国家在持久基础上应尽职责的自我确定。国家身份决定国家利益,国家利益规定国家角色,国家角色塑造国家对外行为。中美俄三国的战略影响使其对外政策具有强烈的相互依存特性。三国内在身份差异决定了美国会成为中俄关系发展的持久推动力,中俄社会身份的趋同有利于两国在国际问题上达成相同或相似立场,国家角色认知差异使两国选择结伴不结盟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国家承认问题的研究是国际关系学界容易忽视的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世界分裂主义的发展甚嚣尘上,围绕对分裂实体的国家承认所引发的矛盾和冲突也更为激烈,因此研究分裂主义与国际承认之间的关系便十分必要。国际政治中的国家承认是指各国将某个政治行为体确认和接纳为新的主权国家。虽然国际法确认了国家承认的基本原则,但是各承认国主要基于自身的利益来考量对新成员特别是分裂实体的国家承认,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国家承认实践中的差异与纷争。正因如此,对面临分裂主义挑战的国家来说,在反分裂斗争中有必要制定和实施"反承认战略",以遏制分裂主义的图谋。当然,对于分裂主义应对而言,问题发展到"建国"的阶段其实已十分严峻,相关国家更应该注重这一阶段之前的治理工作,如遏制分裂势力的发展、寻求实现政治和解、防范外部势力的介入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崛起之际,国际上出现了"中国威胁论"、"中等国家论"、"中国机遇论"和"责任大国论"等观点。然而,这些有关中国崛起的话题,只是集中于中国是否具有威胁亚洲和世界安全的能力,缺乏对中国如何评价自身崛起以及有无威胁周边国家意图的分析,而且没有分析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识和应对。本研究依据对中国及其周边7个国家的舆论调查,比较分析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认识,证明有关中国是威胁或者是机遇等观点都太过片面。  相似文献   

7.
主权国家存在一种整体性的利益,这种利益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最高利益,为社会各阶层所共享.对整体国家利益的界定,构成了国家制定外交战略的基本依据,也是衡量安全、经济、文化等具体国家利益重要性的基本依据.本文从大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来界定其整体国家利益,并将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分为两类:霸权国和一般性大国.霸权国的整体国家利益是巩固和提高霸权实力地位与霸权制度地位,而一般性大国的整体国家利益则从长期和短期的视角来界定.从长期来看,一般性大国的整体国家利益是获取霸权实力地位和霸权制度地位;从短期来看,一般性大国的整体国家利益应该限定在获取霸权实力地位,以及在条件下允许的情况下获取地区主导地位.和平发展、先融入后适度改变国际制度体系,应该是一般性大国崛起、霸权地位和平转移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的相当长时间内,乌克兰在对外战略的抉择中不断陷入困境。在与国际体系的互动过程中,因处于大国地缘竞争的过渡地带,造成自身在领土安全和国家稳定方面的悲剧局面。乌克兰的外交重点处于西方或俄罗斯这两种外交方向的不断转换之中,通过平衡这两种政策的运用来增进国家的实力和利益。与此对应,大国通过遵守规则予以奖励,漠视规则进行遏制与惩罚的方式来应对乌克兰的对外行为。其结果是乌克兰与周边大国的互动逐渐陷入循环往复式的困境,处境变得日益糟糕。乌克兰内部的认同冲突根源于其处于特殊的地缘政治地带之上的历史互动与实践,并最终造就乌克兰的弱国家地位,使得其在国际体系中处于边缘化的角色,国家安全与诉求长期遭到漠视,在内外冲突的互动过程中,乌克兰的国家安全问题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海正在成为各方博弈的角力场。美国东亚战略、中国和平崛起和其他东亚中小国家的权衡,都将交织体现在南海问题上。南海问题所处的框架是正在形成中的东亚太平洋战略均衡。航行自由问题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实施准则将是斗争的焦点。为保障战略利益,中国必须拥有三根支柱:确保中美战略稳定,经济相依存不被抛弃;睦邻政策赢得周边中小国家信任;凝聚中国国内共识一心。  相似文献   

10.
国家的"威望"是普遍存在且极其重要的一项国际关系事实,对国际体系演进长期发挥重要影响。威望作为"权力(尤其是军事权力)的声誉",是其他国家对特定国家行使权力之能力和意愿的认知。威望具有"集体性""关系性"和"相对性"特征。国家间的威望对比状况,也即国际威望等级,是国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体系当中,国家间威望的增减具有"零和"效应,对特定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维持国家威望、尤其是通过展示并"适度"运用武力以支撑和验证"优势性威望",一向是影响美国对外政策制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尽管出现调整趋势,但美国在当前国际威望体系中的顶级地位,依然为世界多数国家所承认(或被迫承认)。在国际权力分布状况出现较大幅度调整趋势或事实的背景下,中国与美国在国家威望领域的竞争现已贯穿两国关系的各个方面。与国家间物质权力的竞争相比,威望竞争极其复杂并且影响巨大,一直并将继续构成国际体系演进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