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郭文波  何英 《人民论坛》2022,(Z1):57-59
“政德”的核心要义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从三者的关系上看,明大德是政之方向,守公德是行之准绳,严私德是己之操守,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领导干部只有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才能提升政德修养,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良好形象,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2.
政德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德,是执政的共产党人在执政过程中秉承的道德观念、价值理念、实践指向,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立政德是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的精神内核,突显了党的政治生态建设的主体要素,是党的信仰自觉、公德自省和底线自律的有机统一。明大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自觉,要筑牢理想信念的精神家园、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锤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看家本领;守公德是共产党人新时代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要坚持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有担当、有定力的本质特征。严私德是取信于民的底线自律,要能严守底线,做好制度保障,弘扬家庭美德。  相似文献   

3.
芮国强  周义程 《群众》2020,(7):41-4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苏州市姑苏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载体,以廉洁文化建设为抓手,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4.
健康的政治生态建构与清廉文化在功能层面和价值层面上有机耦合,健康的政治生态建构需要在清廉价值支配下进行,而清廉文化以它的价值与行动导向功能把政治生态建构推向前进。厘清清廉文化与政治生态建构的主题意蕴、生成机理及实现路径,对推动良好政治生态重构,实现建成清廉社会的终极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内政治文化是党的政治主张、政治观念的总积淀,对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具有深远意义。作为信仰型、参与型和现代型的党内政治文化,构成党的建设运行的重要软环境。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体现的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统一,需要坚持弘扬与创新、批判与吸收、借鉴与坚守、引领与带动的基本原则,遵从四个基本路径,着力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6.
执政党保持纯洁性对于保持政治稳定、整合多元利益以及获得合法性支持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保持自身的纯洁性,能更加有效地维护党的意识形态,提升党的政治动员能力,推动中国的政治发展,提高党的政治决策能力。当前,如何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性,是党建的一大难题,解决的政治途径在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引导;坚守党的宗旨,获取更广泛的政治认同;对党性不纯的现象和党员进行矫治,纯洁党的队伍;加强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还原"三清政治"。  相似文献   

7.
胡永 《前沿》2013,(11):151-153
环境友好是生态政治的理论旨归和现实追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发挥生态政治建设的主导作用,需要坚持环境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与尊重生命的环境友好理念,推动生态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化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提出以来,经过了一个多样化的发展历程。在其间,相关范式各领风骚,公民文化范式、国民性范式、价值观范式、社会资本范式和新政治文化范式相继转换。通过厘清各范式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挑战,阐述各范式转换的内在逻辑及外在动因,可以理解政治文化的发展走向。本文试图考察这五个范式及其转换,并解释这种转换,以期加深对政治文化的理解,丰富政治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宇宙 《前沿》2009,(8):125-127
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后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又称绿色文明或环境文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文明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新认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伦理价值观的转变。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在于造就生态人——生态文明的主体,以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协调人与生态自然的关系,化解当前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0.
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的综合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宏观政治生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从各方面给党的整合功能带来了诸多挑战。科学应对挑战,党必须消除自身的肌体"毒素"与"杂质",消除扭曲的政治关系下权力私有化的政治问题,实现自我净化。因此,考察党内政治生活与其赖以生存的政治生态环境,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态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社会和谐是生态和谐的良好前提。生态和谐的社会共识是在逐步凝聚观念认识之相同点的进程中把握自然地理条件、环境发展状况、公众动态思想与社会进步趋势等因素以增强伦理共识点。改革进程中的中国需要真正形成生态和谐的社会伦理共识,一方面以生态和谐全局推动社会和谐整合,以提升和谐能量及优势;另一方面以和谐社会引导生态和谐优化,转变生态失衡,推进生态文明。有确切路径的道德模式须落实在每个公民都可践行的可持续的伦理范式上。生态和谐的伦理范式,希求塑造的是整个社会机制的生态良心以及在生态良心审视下的生态行动。为了实现生态和谐的伦理范式,我们对待自然应该审慎思虑、合理行动与有效转向。一种可持续的伦理范式将在公民生态道德建设的有效推动下以和谐观念为引导支撑生产、生活与生态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2.
老挝人民革命党是老挝唯一的政党和执政党,其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的理论资源来源于越南、原苏联和中国;其基本经验是始终忠于和坚持马列主义,始终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始终忠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2016年老挝人民革命党十大召开以来,把凯山·丰威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把马列主义与本国相结合的意识形态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应以政治和法律伦理为基础。古代国家强调政治的伦理性,近代西方产生国家非伦理化观念,而中国则一直坚持政治伦理传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立法、司法和执法等各方面、各环节加强政治和法律伦理建设。加强立法伦理建设,必须强调制度与法律规范的正义性,使制度和法律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加强行政与司法伦理建设,必须强调治理手段的正当性,正确认识行政手段的功利化以及隐蔽性非道德行为,调整政绩评价取向。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决定着农村政治生态的走向。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一些地方重经济轻党建、重选举轻监督、重人治轻法治和党员队伍素质不高等原因,造成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软弱涣散和农村政治生态的恶化,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此,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全面依法治村。全面优化农村政治生态对推进基层治理乃至国家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大连干部学刊》2014,(8):61-61
在生态学研究中,判断一个生态系统是否健康,有两个标准:一是“最大的自我实现”,二是“最普遍的互利共生”。放在政治生态上,这样的标准同样适用。一则,干事要有激励、有保障,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善于总结理论和实践经验,运用系统思维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品质和优良传统。站在建党百年的时代风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系统,以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组织、政治作风、政治纪律为元素,从经典作家关于党的政治纲领、政治原则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忠诚、奉献、天下为公的论述中寻根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基础;从如何构建政治规范体系和坚持政治高线与政治底线原则出发,筑牢党的政治建设的制度保障;以增强政治性的价值引领、培养锻炼优秀干部和强化基层党的组织力为抓手,夯实党的政治建设的组织堡垒;以创新作风建设的新理路和树立优良政治作风典型形象引领作风示范;以强调固守政治规矩和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政治纪律建设为手段,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纪律保证。五维向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一于党的政治建设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17.
强以华 《湖湘论坛》2018,(5):168-176
在西方主流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人"遭到伦理学界的质疑和批评之后,罗尔斯又提出了"政治人"的概念。其实,无论是提出经济人的经济学家还是提出政治人的罗尔斯,他们都把人性看成是综合的人性,并且认为经济人或政治人只是综合人性的一个方面(因素),他们只是想从综合人性的一个方面合乎逻辑地建构自己的经济学说或政治学说。伦理学界纠缠于经济人(从逻辑上说政治人现象也是一样)之具体的人性内容和可能性而对经济人的质疑与批评是一种囿于伦理学传统视野的做法,若要换一种新的视野,我们就会发现经济人、政治人现象的出现乃是现代社会发展向伦理学提出的新的挑战,正确地对待这一现象既会丰富伦理学的人性理论,也会丰富伦理学道德主体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党建设思想和实践,其特点和贡献是以党风廉政建设为突破口和第一着力点,将执政党建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论党建特别强调理想信念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这是执政党建设的关键,缺一不可;习近平总书记讲党建善用民间谚语、俗语,形象、准确、深刻地表达思想观点,善用中国传统文化经籍经典话语阐释立场观点。  相似文献   

19.
尽管在国外的政治学文献中国家治理是一个较少使用的概念,但是国家及其治理却一直是西方政治哲学和比较政治学的重要研究议题。在政治哲学中,国家治理研究主要表现为对国家观的探讨和总结。近代以来西方政治哲学主要形成了统治国家观、伦理国家观和自主国家观三种观点。统治国家观认为国家必须垄断暴力,伦理国家观则认为国家是伦理理念发展的最高阶段。在经历了家庭的分化和市民社会的中介之后,  相似文献   

20.
江跃军 《群众》2018,(17):45-46
党的十九大提出党的政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并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彰显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长期以来,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强化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确保检察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