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玉 《黄埔》2013,(5):92-94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华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几干年来,礼作为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从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到孟子的“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再到苟子的“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儒家在对礼的执着追求中创作了许多有关礼的经典著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礼记》。  相似文献   

2.
扬眉吐气不是浮躁无礼.高消费戴名表不一定尊贵。也许很多国人内敛朴实、举止文明、相互尊重、不卑不亢的风格更好,更能体现国人本色.更是民族之荣,更让世人敬重。  相似文献   

3.
周大鸣 《人民论坛》2010,(12):11-12
文明转型主要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对自我认知这三组关系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改变。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从相互依存急剧地走向相互对立。尽管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了新的"福音",但若要从根本上缓解目前出现的危机,就必须全面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的自我认知关系。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深植根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当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发现并加以检验的真理性认识。为新时代开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境界,我们要发挥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自觉,不断深化对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的身心关系的真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5.
文明转型主要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对自我认知这三组关系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改变。在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关系从相互依存急剧地走向相互对立。尽管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了新的"福音",但若要从根本上缓解目前出现的危机,就必须全面调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的自我认知关系。  相似文献   

6.
沐泽 《台声》2006,(10):81-81
随着2008年奥运脚步的临近,人们对北京奥运的期盼也日益强烈,当“新北京、新奥运”被具体诠释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时,“人文”被视为三者中的更高要求,在人文奥运行动的落实方面,“礼仪”被视为了首要突破口。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因而被誉为“礼仪之邦”。早在几千年前,先哲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荀子·修身》亦有记载“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宝贵财富。北京2008年奥运会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台湾同胞同…  相似文献   

7.
根据《关于深入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活动的实施方案》,为巩固文明成果,加强环境文明建设,倡导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首都文明委和首都环境委决定,2011年继续组织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宣传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著作,包含了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汲取有益的东西,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需要重新认识人的本质,并把建设生态文明的经验上升为理论,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实践,实践观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人的自然价值观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唯物史观基础上的自然价值观.我们党对正确的自然价值观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将正确的自然价值观与倡导生态文明观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政策措施.在全社会大力加强正确的自然价值观教育,确立生态文明观念,对于深刻理解中共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并在实践中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前人类文明形态的深刻变革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实践,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支撑和引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文明叙事,它立足实践来勘定文明的存在论基础,透过阶级矛盾来把握文明变迁的深层动力,着眼世界历史来剖析现代文明的层级格局,彻底变革了从观念论出发把文明等同于理性进步的思想传统,凸显了文明的实践性、阶级性和历史性。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通过资本批判“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将现代文明的实质诊断为“资本的文明”,揭示了资本文明在创造巨大生产力的同时所造成的“过度”和“野蛮”,描绘了以“真正的共同体”推动“自由个性”生成的新文明图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对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前进方向,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自觉与文明自信,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制度文明及重要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文明是人们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的积极成果的总和 ;它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文明内容 ,它是一切社会文明的关键内核 ,它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具有逻辑交叉关系和深刻的辩证联系。制度文明建设是我国“三个文明”建设的关键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具有深刻的人学意涵,从人学视角出发,阐释其中的人学逻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内在要求。文明的本质在于人的进步。现代资本文明的开创,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进步,对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然而,现代资本文明具有典型的二重性,资本文明的弊端和缺陷,决定其是一种历史的和暂时的形式,人的进步将在更高级的文明形态中达成。人类历史步入“真正的普遍的文明”时代,将开启人的自由解放的理想生存状态。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理论依循,在实践中开辟了一种新文明类型的可能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底色,凸显出人的主体价值,实质性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文明的人本意蕴和价值逻辑得到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13.
“人是类存在物”理论是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解释。作为自然界的“类存在”,人始终是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化对实践主体的科学认知是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前提条件。按照马克思“人是类存在物”理论,作为实践主体,人必然要以“生态人”的身份出场,而“生态人”在现实社会中必然是多维度的,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相吻合的。在新时代,人不但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人的身份肩负起对自然界的责任和义务,还要具备生态政治人、生态经济人、生态文化人、生态社会人等多重品质,这对于新时代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国的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必须以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为指导。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消除物质变换的裂缝。建立生态示范区和建设生态工业园是倡导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具体实践。促进碳交易、发展低碳经济和碳减排是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的三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的提出,源于人们已经深切认识到,人的生态生存是人的实践生存的必要条件.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内在包含着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不是与之并列.人类正在力图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完整意义上的生态文明尚不存在.思考和建设生态文明,应当坚持把重心放在保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上.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要义是,必须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得以保障前提下,谋划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为此,必须牢固树立文明的可持续性、生态的系统整体性、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互补性、发展的知识性和实现目的的条件性等重要观念.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的文明观建立在坚实的哲学基础、社会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之上,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引起的社会变化的深入认识。社会实践是恩格斯文明观的阐释基础,日常生活是恩格斯文明观的叙事空间,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是恩格斯文明观的核心内容。恩格斯文明观揭示了文明发生的历史性及时代表征、文明内容的导向性和道德表征、文明进程的主体性和现实表征、文明表现的层构性及多样化表征。在新时代,认识恩格斯文明观,对于推进"五位一体"文明建设,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薛为昶 《前沿》2003,(8):129-132
二十世纪以来 ,工业社会的大生产造成全球化的生态危机。人类需要一种真正的生存智慧 ,深刻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 ,提高对人的行为合理性的正确认识和定位 ,架构以“生态合理性”为核心理念、价值取向和建构原理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确立全新的生态文明观 ,开展全新的生态建设的实践 ,沿着文明、均衡、协调和健康的方向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浙江省瑞安市委将文明实践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盘子,高标准推进理论传播、文化传承和文明传递,成功对接17支志愿队伍人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精心谋划有礼大讲堂、海厦义诊馆等十大文明实践品牌,并同步建成23处文明实践所和513处文明实践站三级联动框架,有力推进了文明实践全域化、常态化、专业化,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瑞安特色的文明实践新路子。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是科学的文明观,对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问题具有极强的适切性。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更新了人的发展状态,遵循了文明发展的规律,跨越了“卡夫丁峡谷”,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全新的选择,逐步由区域文明向世界文明延展。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了不同于资本主义文明的文明形态,确证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系列设想,是共产主义文明形态的具体实践。  相似文献   

20.
陈军  成金华 《理论月刊》2012,(10):140-145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深入,国内学界围绕生态文明科学内涵、理论与实践意义、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分析以及政策措施等主要问题展开了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在研究内容上,问题的针对性上有待进一步加强;在研究技术上,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研究视野上,考察的宽度和广度上还需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加以拓展。这是认识生态文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