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熊彼特的精英民主理论深受古典混合政体理论、现代精英理论和韦伯领袖民主理论的影响,同时立足西方政治实践,将民主重新解读为领导者的"竞争性选举",从而实现精英政治与民主制度紧密结合。从理论层面,熊彼特分别对之前的民主和精英理论做出了批判和修正,并提出了四个民主成功的条件;从政治实践层面,解决了传统精英理论无法解决的代表性问题。因而它得到了许多西方政治学家的认同。但必须指出,精英民主的实质是一套固定的制度安排,它抹杀了民主实践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坚持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实现对资本主义民主竞争性选举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梅丽红 《理论视野》2013,(4):47-49,58
十六大以来,全国党代会代表选举的民主性和透明度提高,地方和基层各级党代会代表选举的竞争性和公平性增强,党代表竞争性的直接选举从乡镇、县、区逐步延伸到市乃至副省级以上城市,且从一些地方的陆续"破冰"发展到一些城市的大面积推进。这为党代表切实履行党员"政治代言人"的角色和担当起应有的职责提供了基础性的制度支撑,也为党的领导体制改革,实现党内权力结构优化,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主要国家通过政治选举来表明对民主政治的承认和公民权利的尊重。政治选举是由政党推动的。西方各国因历史文化、政治制度、政党制度的差异,政治选举具体程序和机制设计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选举制度。不过,西方国家对选举的价值意义和一般原则的认识是比较一致的。政党制度与选举制度互为影响,而且政治选举实施效果影响民主政治的品质。21世纪以来西方政党制度为政治选举的强力所扭曲,遇到许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竞争性选举是近现代社会以市场为核心的经济生活在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典型反映,是选举制度的核心和灵魂.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先进文化的性质和特点以及现行人大代表选举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决定了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中建立竞争性选举制度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政治演进有自身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由思想家们进行了深刻揭示。17世纪荷兰思想家斯宾诺莎认为,政治发展正如自然发展一样有自身的规律,这就告诉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既要把握国家治理的一般规律,又要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特殊规律。法国18世纪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了民主政治发展的两大规律,即公开选举和由人民制定法律的规律,这就告诉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实现国家治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英国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功利主义哲学家、法学家、政治学家边沁提出过一个政治公开性规律,即好政府的根基就是公开性,这就告诉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建设公开透明的政府,使政府成为阳光政府。19世纪英国著名学者阿克顿勋爵提出了一个千古不变的定律: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就告诉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使政府权力受到严格的约束。  相似文献   

6.
詹玉璞 《民主》2008,(3):23-25
宪法明确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是代议机构,其职权及其实现主要是通过人大代表来实现的。因此,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既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制度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同时是政治权力重构的过程。具体而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城市的发展有一个从城市国家到国家城市的身份转变。当城市进入国家政治之后,国家与城市不可避免地把自身的权力结构嵌入了对方政治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了复杂的政治关系。这种关系既体现在国家的形成中,也体现在城市的转型过程中。现代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国家与城市权力关系调整的过程,国家无法吞噬城市,城市也无法侵蚀国家,城市与国家在双向的政治吸纳中实现城市主体的独立性,也维护着国家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8.
信访在中国成为问题与信访的功能定位有密切关系。国家把信访的功能定位在政治参与和权力监督方面,而公民更愿意定位在权利救济方面。由于公民对信访功能的定位和国家原初的定位产生了一定偏差,这使得国家在应对以权利救济为目的的信访问题时,难免带有功利主义的目的。从比较法的角度,信访权更接近于国外宪法所普遍确认的"请愿权"。就请愿权发展轨迹来看,早期的请愿权兼具政治参与和权利救济的双重功能,之后随着司法救济制度的完善,大量的私人纠纷主要诉诸司法程序解决,请愿权的权利救济功能逐渐式微甚至消失,今天请愿主要作为一种直接政治参与的方式而存在。请愿权在现代成熟宪政国家中的发展变迁图景为我们思考信访在我国如何进行功能转换提供了思路。我国应通过完善司法救济制度逐步把权利救济功能从信访中剥离出来,使信访回到原初的政治参与和权力监督的功能上来。  相似文献   

9.
孙永芬 《理论探讨》2008,4(1):18-2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实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选举人大代表既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构成内容,也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运行的基础性程序和环节.然而,从我们的实际调查情况来看①,人们对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认同存在一定分歧,对选举活动的参加也不够积极.针对问题的原因,亟待进一步完善选举制度.  相似文献   

10.
有些学者认为,只有竞争性的政党制度才是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和发展趋势。本文从政党制度的形成根源、民主政治的本质内涵两个方面说明了合作性政党制度也是民主政治的一种实现形式。并指出,合作性政党制度和竞争性政党制度各有其优劣,并非是民主政治发展程度和发展阶段的区别,因此不存在谁取代谁的问题。但是,在合作性政党制度下,对于执政党的监督就成为民主政治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党内民主是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制度前提上,立足于保障党员基本权利,解决党内权力过分集中问题的政治改革新探索。考虑到执政党的多层次高耸型组织体制,从降低执政成本和提高执政效率考虑,党内民主并非一定要实行年会制。党内民主改革的合理取向是: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实现重大议决权从常委会向全委会的转移;提高党内监督机关的独立性,建立适当的分权制衡机制;扩大党内差额选举的幅度,逐渐形成竞争性选举制度;在发展党内民主的同时,积极推进人民民主进程,促进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权力变迁规律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权力变迁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表征.当前政治权力变迁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价值系统对政治价值系统的不断渗透态势,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扩张以及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部分社会成员对党的执政地位的认同感有所降低.这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对政治权力的挑战,带来了以执政党为核心的政治共同体和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博弈,导致了政治权力的变迁.为了有效地调控政治权力的变迁,就必须有一种机制把新生的阶层、团体等各种社会力量组织起来,使之与现存的政治秩序达到高度的整合状态.为此,要在巩固执政党权力的基础上,以制度、法规来规范控制权力的流动.同时对权力结构进行科学调整以开发政治权力资源,满足政治现代化对权力扩张的需求.并对党的意识形态进行有的放矢地调整与完善,以增强对群众的吸引力,夯实执政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选举民主的合法性功能问题一直是西方政治学争论的焦点。对选举民主的结构要素及其与政治合法性的理论分析揭示出,选举民主为政治合法性的建构提供了"多数者同意"、"竞争性选举"和"择优性授权"三方面的合理依据,因而选举民主可以增强政治合法性;然而,选举民主在政治合法性的建构上存在"同意困境"、"规则困境"和"绩效困境",因而选举民主的合法性建构功能是有限的。辩证地看待选举民主的合法性建构功能有助于理解民主建设的路径选择和合法性建构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4,(32)
选举制度则是选举这一行为体现在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具体的政治制度,是国家民主政治的基石。现代民主国家正是通过选举制度来表明其对民主政治的承认和对公民权利的尊重。我国的基层人大民主选举制度经过了六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竞争机制不健全;代表候选人的产生机制不完善;选举保障机制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民主的基本价值不仅在于追求多数人的统治,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多数人统治的政体;民主的基本价值也不在于选举领导人,选举只是制度层面而不是价值层面的问题。民主的真实价值在于,通过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人民,即确认全体人民对于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权,确立由人民授权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政治精英"对于全体人民的政治责任制,以实现人民群众对国家权力行使的监督和社会财富由全体人民共享。  相似文献   

16.
徐艳 《学理论》2010,(11):29-30
政党执政是指政党通过一定方式进入国家体系并通过国家体系实现政党意志的政治行为,所反映的是政党外部的政治关系及其运作;在法治条件下,执政党要在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框架下行使执政权力;政党执政权力来源于社会,是社会权力的一种实践形式;政党是国家与社会的桥梁,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状况与政党执政权力的实现有密切关系。非政府组织的蓬勃发展给国家与社会关系带来的新变化,向政党执政权力的职能定位和实现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7.
刘裕灿  于明 《学理论》2012,(35):18-19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农村选举作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是农村选举依然存在一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民主的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针对农村选举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以更好地推进农村基层选举制度,更好地进行农村自治,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竞争性民主一般指特定的政治主体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通过选举、竞选、投票、公决等竞争性的方式及机制参与政治的一种民主类型;协商性民主一般指在一定的政治共同体中的特定主体通过对话、讨论、商谈、妥协、交易等协商性的方式及机制参与政治的一种民主类型;我国政治的制度特征与实践发展,决定了以协商性民主为主、竞争性民主为辅,逐步以竞争性民主弥补传统政治体制的某些缺失,来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应是建设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9.
网络政治参与是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中介,以互动引导、建设管理、制度规范等为基本方式,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民主政治的社会实践活动。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使构筑一个容纳少数派的权力在内的新的民主机制成为可能。只有树立全新的网络政治参与观念,掌握网络文化领导权和话语主导权,正确地了解、教育和引导广大网民,才能保障它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如果从现代国家的层面透视选举制度,不难发现选举制度在中国国家体制中占据的位置和发挥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自由民主体制。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成为执政党意味着中国选举制度的发展空间已经开启,当然中国选举制度的发展前景不但受制于中国社会与政治形势的总体发展,而且取决于中国选举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能否妥善处理绩效合法性与法理合法性之间的关系、有效控制选举制度的政治风险、构建支持法理型合法性的意识形态霸权、平衡执政精英与普罗大众的核心利益。由此可见,中国选举制度的发展不可能是一项轻易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政治规则的创新将是中国选举制度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