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忠华 《政治学研究》2023,(5):179-192+211-212
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以建构符合中国实际的概念体系作为出发点。移植是概念供给的重要方式之一。政治概念移植以人类价值多元化的现实作为前提,以满足政治实践的需要作为内在动力。受情境、价值因素的影响,概念在移植过程中经常发生形变,形成概念拉伸、概念辐射和概念家族相似性等模式。拉伸模式坚持原有的性质标准而进行程度拉伸或个别要素增生;辐射模式以共同要素为基础进行要素的简约组合;家族相似性模式以具有要素相似性的家族成员为基础形成概念家族。三种模式体现了概念移植过程中的不同要素选择、组合方式等内容。是否有助于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是进行政治概念移植的基本准则,三种形变模式可以为实现这一目标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政治学是一门致力于实现善政良治的社会科学。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政治学在实现学科恢复重建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它为推动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表现在基础知识更新、知识逻辑优化和知识建构集成三个方面。未来要推进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紧密围绕中国政治学的本体论、知识论和方法论开展研究,以科学理论引领基础知识增长、强化政治实践与知识逻辑的双向赋能关系、聚焦文明形态全面助推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兴学科的民族政治学,缘起于中国民族政治问题研究。随着政治学对民族政治问题研究的介入,新的民族政治知识不断增加,民族政治的知识逻辑愈发清晰,民族政治研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形成了政治学的分支学科。在此基础上,民族政治学把各种民族政治现象置于人类民族发展演变的总体过程中观察和认知,在一个宏大的视野下进行民族政治知识生产,从而形成和凸显了学科的独特功能,并在民族问题研究价值取向多元化的背景下,从国家的立场和视角来看待和分析国内民族政治问题,确立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坚守了政治学的学科立场。民族政治学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民族政治学的发展任务仍然突出而艰巨。民族政治学必须在面向现实的基础上强化知识生产能力,加强知识供给,完善学科的内部结构,有效回应人类社会民族政治实践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4.
当今中国正在经历新的政治实践,需要构建政治学话语来总结新经验、供给新知识、产生新理论、推动新实践。改革开放40多年来,西方政治学在带来新概念、新话语、新方法、新理论和新知识的同时,也给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提出了仍需反思和解决的本土化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构建话语体系是推动中国政治学本土化和科学化的需要。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并不意味着拒斥西方政治学话语,而是要立足中国的治国理政、改革开放、民族国家建构和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等政治实践,着力增强中国政治学自身的概念传播力、知识创造力、理论创新力和话语影响力。  相似文献   

5.
杨光斌  释启鹏 《政治学研究》2020,(1):10-20,M0002
历史政治学的提出引发了中国政治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型研究路径的历史政治学不但具有客观的分析主义特征,而且和其它政治理论的研究路径一样,还具有鲜明的功能主义特征。历史政治学首先回答了政治理论的知识来源问题,从而为建构中国自主性政治学知识体系提供了可能。基于政治学取向的政治史研究有助于避免因“文化转向”而导致的历史研究的碎片化问题,这意味着历史政治学研究既追求“真相”也关怀“真理”。历史政治学的知识功能自然有其政治实践价值,那就是为治国理政提供历史解释与现实论述,并为认识合法性政治提供一套不同于理性人假设的历时性方案。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中国政治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新的、以定量统计方法为主导的政治科学,对已有的政治学学科发展模式发起了挑战。但这种挑战并未构成"范式更替",而是形成了整全性知识体系与专门性知识体系这两种政治学知识体系之间激烈的交锋,其结果可能是中国政治学进一步的两极分化。两种政治学知识体系应在中国经验上寻求共识和突破,基于中国经验建立相适应的实证研究方法,为中国政治学找到新方向。  相似文献   

7.
亓光 《政治学研究》2020,(1):77-86,M0005
当前,政治话语问题不断显现,政治学研究应该高度关注政治话语分析。随着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势向碎片化、复杂化、隐性化发展,不仅应该注重分析工具的选择与运用,而且应该认真思考政治话语分析的基础理论问题,弄清它的思想渊源、核心对象、基本属性及其分析路径等基本维度。通过理论与实践的观察,政治话语分析是以批判性话语分析为基础,兼顾社会语言学与实践语用学的两个支撑理论,三者之间理论范式和分析模型是相互统一的,共同构成了理解政治话语分析的前提学说。作为政治话语分析的核心对象,其问题域是以不确定性为基础的政治概念的本质存疑性,不确定性的合理性构成了政治话语分析问题域的基本要素,其决定了政治话语分析基本属性及其分析路径的形成。作为一种实践性诠释,政治话语分析指向话语主体运用本质存疑概念而构建的政治话语,其既兼顾分析性的话语阐释又要体现评价性的意义批判。在多元化的政治生活世界及其政治话语关系中,基于不同的话语环境而形成的内在要素排列组合选择构成了政治话语分析的分析路径,而政治性分析路径、类型化分析路径以及论证性分析路径已经成为具体分析情境下被广泛利用的基本典范。  相似文献   

8.
建构符合中国政治学学科特色与政治实践发展需求的学术话语空间与方法论体系,已成为新时代中国政治学界的共识与责任。其当下面临的问题是在科学实证化的建构取向下,如何在科学理性知识呈现的普遍性与中国政治不可同化的发展脉络之间,维系一种"呈现"与"揭示"的差异共生关系,且在此共生关系的话语空间建构中不断产生既对知识呈现而言的新材料,又对诠释本土政治机理而言的新方法。因此,我们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在与科学化建构相向而行的同时,要避免政治学术话语表述工具化,进而扎根于本土政治实践,发掘隐藏在历史文化脉络中的"原材料"。本文将话语建构回归语言、知识和话语间的内在博弈逻辑,并从语言交错、翻译延异、知识形态差异和演化,以及范式论对真理表述的局限性四个交织递进的层面,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建构及其创新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政治学的发展起步于"追踪-回应"西方理论前沿的学习模式,但时代的变迁及西方主流理论固有缺陷的日益显现,也需要中国政治学系统确立起学术自主、文化自觉和致用自觉。为了解决中国理论的建构度与话语权同中国实践的治理绩效与理论需求不尽匹配的矛盾,系统反思一段时期以来中国政治学在议题设定、概念与研究范式运用、思维方式与价值导向等方面的"西方化"倾向,进而追溯西方主流理论"逻辑在先"的思维定式、"历史终结"的政治正确教条、学术繁荣与致用导向彼此疏离的深层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在将政治发展普遍规律从其单一西方形式中解放出来的认识论前提下,激活中国政治学的创新之源,唤回中国政治学的致用之魂,将助推中国政治学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本土化境界,为实现其学术繁荣、话语自立与服务实践功能的有机统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于20世纪20年代初创建以来,一直存在身份识别的困难。萧公权"采政治学之观点"的研究进路,彰显了其作为政治学分支学科的属性。20世纪80年代的学科重建,逐渐形成了研究对象的选择应充分考虑中国政治思想史特殊性的共识,这一共识的形成和政治文化研究的引入拓展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选题视野和研究范围,有力地推动了编撰体例、书写风格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带来了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空前繁荣,涌现出了学界公认的"刘泽华学派"和9卷本《中国政治思想通史》这样的学科百年发展史上的典范之作。但中国政治思想史知识的中国特色的彰显,并未能彻底消解其与现代政治学知识体系间固有之张力。如何将中国政治思想有机融汇于现代政治学知识体系,仍需做出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7,(11)
梳理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辨析其思想内涵,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进行归类分析的基础上,科学把握其定义,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发展的特点与趋势。通过对这一论题的探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2.
杨光斌 《政治学研究》2022,(1):16-20+156
以学术讲政治很重要,概念表达很重要,意识形态的社会科学化极端重要,二战后的20年内美国完成了自由主义的社会科学化,使受众以为自由主义民主就是科学乃至普世价值。研究发现,无论是作为自由主义内核的代议制、个人权利和多元主义,还是作为民主实践形式的竞争性选举,都是中世纪发展起来的欧洲文明的组成部分,自由主义民主是欧洲文明的政治表达。社会主义民主—民主集中制—协商共识型民主—可治理的民主,构成了以人民民主为价值原则的中国模式。中国的民主模式只能用诞生于中国历史文化的政治学方法论——历史政治学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3.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学术回应,也是影响、引领数字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基于中国发展与治理经验、观照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学理性、整体性叙事。本土性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首要特征,体系性是其重要属性,科学性是其底色。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世界社会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将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卓越贡献,也将为其他国家的发展与治理实践提供重要理论借鉴。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数字技术革命的意义,重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以有组织科研推动概念、理论和方法创新,完善面向人类、面向未来的话语体系,同时,着力推动教材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全生命周期育人育才体系。  相似文献   

14.
"语言学转向"是一种当代学术思潮,主张以语言为中心发现事实与建构知识,对人文社会科学构成巨大挑战,对政治学方法论的影响可分语言学的视角与语言学方法两个层面。语言学视角主张"语言的政治化",语言成为最重要的政治现象,但有两种不同的视角预设。反映论预设把语言视为介质,透视并反映民族、国家、制度等宏观议题的"强结构",而建构论预设把语言看作本源,塑造并建构社会网络、集体认同、行动等中微观议题的"弱结构"。语言学方法强调"政治的语言化",把书写文本视为发现政治事实的全部论据,具体表现为语词分析、概念分析与话语分析三种类型,以不同方式进入政治学研究。"语言学转向"的缺陷在于,视角的不同预设带来知识的不确定性,而方法的文本主义导致不必要的混乱。中国政治学方法论正受"语言学转向"的影响,不能因视角与方法的新颖而忽略缺陷,需要跳出"语言的牢笼",回到超语言的社会事实与价值规范。  相似文献   

15.
郁建兴  黄飚 《政治学研究》2023,(3):14-24+167-168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学术回应,也是影响、引领数字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基于中国发展与治理经验、观照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学理性、整体性叙事。本土性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首要特征,体系性是其重要属性,科学性是其底色。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是世界社会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将为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卓越贡献,也将为其他国家的发展与治理实践提供重要理论借鉴。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数字技术革命的意义,重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以有组织科研推动概念、理论和方法创新,完善面向人类、面向未来的话语体系,同时,着力推动教材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全生命周期育人育才体系。  相似文献   

16.
周平 《政治学研究》2020,(1):32-44,M0003
突破中国民族话语中以“民族”概念专指少数民族的思维的限制就会发现,人类历史上的“民族”概念最早形成于欧洲,指的是具有国家形式的人群共同体。这样一种与国家结合在一起的民族,具体表现为国民的共同体,是在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民族形成后便将形成过程中经历的人口国民化、国民整体化等蕴涵于自身,使其成为蕴涵一系列社会政治机制的人口组织形式,并为欧洲现代社会、现代国家和现代政治的形成奠定基础。在“民族”概念的使用范围拓展以后,不具国家形式的各种历史文化共同体也被以“民族”概念来指称和描述,从而使民族的种类迅速增加。这样的民族共同体又对民族国家的统一、稳定和治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国内和国际政治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如此形态多样和影响深远的民族现象,政治学者不能漠然视之,而必须积极主动地关注和研究。由此形成的民族议题,既是政治学理论和知识体系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解释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和发展及政治学知识体系完备和创新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7.
博士研究生是未来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博士论文是读博士研究生期间最重要的成果,形塑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因而,对博士论文进行梳理不无裨益。政治学博士点设立三十余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学博士,但却未见对博士论文的梳理。这就需要采用文本研究方法,对政治学科排名前十名高校2011~2015年间政治学理论专业的369篇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主题分类与界定、研究范式等进行比较分析,评估中国政治学引介与创新的贡献,辨析政治学在中国与中国的政治学之间的“身份危机”所在。以博士论文为代表的中国政治学的研究要坚守价值取向与立足现实关怀,吸取人类共同的政治智慧与挖掘本土积累的政治实践,在引介西方政治学的基础上实践中国的经验,建构中国的理论,为中国政治学研究提供知识储备,为中国政治发展作出政治学应有的贡献和智慧。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5,(9)
政治学研究存在着追问价值与主张价值中立的张力。作为辅助课程,政治学课程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而言存在着支撑与背反的可能。对此,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明确教学定位来突出其支撑作用,消弭政治学研究中因强调价值中立而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形成背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政治学和心理学对群体心理的关注由来已久,但政治学理论的建构大多忽视了群体作为社会基本结构的事实,心理学学科也呈现出个体化的明显特征.随着社会交往日益频繁和密切,群体生活或人们的群体性存在已然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群体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必不可少.在现实政治中,处于政治与社会体系中的群体不仅是重要的政治与社会主体,它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过程.现代社会以群体为基础的社会现象的大量存在和发展,使得任何社会都无法承受忽视群体心理的风险.政治心理学领域中常见的群体研究主要集中于某些特定群体如移民(包括国内移民)、少数民族等,以及某些社会运动和群体行动.在急剧变革的社会中,暂时性群体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或是政治行为最为活跃的群体,并因与大量群体性事件的突然爆发有关而尤其值得关注.当政治心理学将关注的焦点转向群体心理时,政治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资源意义和价值也更为突出了.  相似文献   

20.
政治哲学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政治哲学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反映了政治学的历史传统。在现代 ,政治哲学主要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 ,反映了科学取向的政治学对传统政治学的路径与方法的定位。“事实”与“价值”的分离是西方国家现代政治学的基础 ,同时意涵对政治哲学的贬抑。本文主张政治哲学的主要问题和范围与政治现象有永恒的和持续的相关性 ,它是人文性的 ,有“政治科学”不能取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并初步提出政治哲学的诸多特征 :观念性、抽象性、价值性、规范性、合法性、传统性、意识形态性、实践性和自己的方法与真理性标准。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关于政治的价值性范畴及其关系的探讨 ,在此基础上对政治合法性的论证和对于理想政治秩序的理论构建 ;二是关于政治价值范畴及其关系的元理论 ;三是社会政治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