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无疑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创立的,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建设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作了许多探索,毛泽东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为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经验,他还在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向高潮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这些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维汉作为第一任中央统战部长,领导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他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和平赎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路径;参与了对资改造具体环节的实施,起草制订了相关重大文件;提出并不断强调"双重改造"的政策思想,将资产阶级工商业者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民。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前十年,毛泽东对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做了许多的思考。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大致经历了"利用和限制"、"改造和消灭资本主义"、"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和"使资本主义绝种"这四个阶段。毛泽东的资本主义观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价值判断,也有他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失误,亦有国际因素的影响,还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生产力落后这一基本国情相矛盾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一项光辉、伟大的事业。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前途。在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七年期间,作为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之一的私营工商业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和扶持下,经历了有恢复到发展直至被改造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5.
透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应该从三个层次上分析问题。从社会基本制度、社会发展方向和道路层次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有着根本区别;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层次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一定的联系;从影响层次上看,资本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产生一定的风险和危机。  相似文献   

6.
要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需要对国际国内一些重大问题有一个正确认识,需要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一个全面的把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进行思想改造。要做到这一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正确认识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前途。  相似文献   

7.
福斯特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代表者,他从社会生产方式、技术、文化等层面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生态危机的内在关联,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以工人阶级为基础,以转变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方式、彻底改造资本主义的国家权力结构、培育新的生态道德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政治战略。他的生态政治思想对于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必须选择社会主义;不懂得资本主义,就不会懂得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今后必走的路;中国应在经济上大力发展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准备物质基础。他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统一战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历史贡献,体现在统一战线是制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是确保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前途的条件,是凝聚民族资产阶级接受和参与社会主义改造的保证,统战组织系统是落实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工作的重要阵地。因此,在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调查研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照顾同盟者利益、排除干扰特别是“左”的干扰开展统战工作,对新世纪新阶段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统战工作具有重要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6年底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重大胜利,消灭了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改造后期由于工作过粗、过急,遗留了一些问题,在经济建设中,迫切要求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不合理的生产关系,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条件的经济改革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11.
一、江泽民同志实践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总效率比资本主义高的理论,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坚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 邓小平同志着眼于大局和全局,对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总体效率作了比较,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从总的效率上讲,优于资本主义,因为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优势。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在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问题时,着重提出了“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的研究任务。邓小平在世界历史的广阔背景上论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社会形态的相继和并存关系,分析了这种关系在中国的特殊表现,从而确立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持资本主义的态度和原则。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前提;而在体制、机制的具体环节,则可超脱“姓资姓社”的桎梏,吸收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中一切符合现代化规律和中性范畴的要素,从而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在吸收人类政治文明当然也包括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有着历史的承接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立在不同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迄今为此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上的,它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性。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标志,我们要对以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进行深刻反思,通过改革和创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如何对待资本主义,这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面对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经典著作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此作过探讨和论述。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创造性地解决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如何利用资本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系统地研究和学习邓小平的资本主义观,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既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又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西方一位资产阶级政治家曾预言:20世纪末,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将“不战而胜”。然而,20世纪已经过去,新世纪已经到来,社会主义不但没有被战胜,反而以其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向前发展,宣告了这位西方政治家预言的破产。尽管当代资本主义有了新变化,但本质依旧,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将最终战胜资本主义。一些国家的执政党和一些非执政的共产党仍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对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所代替,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部学说的最重大革命理论.然而,一个半世纪过去了,资本主义社会非但没有灭亡,却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而苏东剧变却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了重大挫折.面对着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反思和深层次的分析,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院基础部李瑜青副教授来稿认为:毛泽东同志十分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但通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的理论和实践,其理论的视角却选择了以改造生产关系,建构单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之所以形成这样独特的理论视角,主要原因是: 其一,社会主义传统观念意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论点,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它所创造的生产力,自然要  相似文献   

18.
冷战后,国外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进行了诸多角度各异、符合时代发展的新认识,这对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无疑具有借鉴意义。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人在冷战后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对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全面考察和分析毛泽东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思想发展轨迹,可以看出,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表现出了正确和错误两个发展趋向。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基本是沿着一个正确的发展趋向发展。1952年底,以酝酿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为开端,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逐渐由正确发展趋向而转向错误发展趋向,他对资本主义的判断和认识基本上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0.
向翔 《社会主义论坛》2001,(1):13-14,17
1956年,中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自那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经过22年的曲折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出现许多问题,其中包括“文化大革命”那样长达10之久的内乱。“文化大革命”结束时,中国的社会主义遭到极大困难,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经过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得以召开,中国的社会主义选择了一条改革开放的新道路。正是这条新道路,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焕发出蓬勃生机,展现出光辉的前景和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