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军 《学习与实践》2013,(1):97-107
从福利文化与社会保障制度的关系角度来检视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变迁,其发展阶段大致可划分为西方传统福利文化下的"宗教-慈善"保障制度、"人道主义"福利文化下的"国家-市场"保障制度和"多元主义"福利文化下的"国家-市场-社团"保障制度。这种划分可以为西方社会保障史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从而廓清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真实历史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2.
黄春梅 《传承》2009,(12):20-22
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的内容来看,从建党初期的执政理论探索,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局部执政实践和理念的形成,再到全国范围的执政实践和执政理念科学发展,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三代领导集体执政理念正确树立,到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集体领导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对党的执政理念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从而使党的执政理念不断成熟、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3.
从历次党的代表大会的内容来看,从建党初期的执政理论探索,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局部执政实践和理念的形成,再到全国范围的执政实践和执政理念科学发展,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三代领导集体执政理念正确树立,到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集体领导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对党的执政理念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从而使党的执政理念不断成熟、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4.
吕翠苹 《中国发展》2008,8(3):52-56
社会保障制度承担着维护、创造社会公平和缩小社会不公平的重大责任,是重要的收入再分配手段。如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社会保障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差异。该文通过认识中国社会保障的区域性差异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所在,并提出建立和完善区域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建丽 《桂海论丛》2008,24(5):86-89
由于我国实行社会保障属地化管理原则,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由地方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障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小、水平低、负担重、抗风险能力差,这不仅不利于区域社会协调发展,而且背离了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因此,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完善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加大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是缩小社会保障区域差异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英国社会保障立法体系的演进与运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是老牌工业化国家,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颁布《济贫法》和宣布建成福利社会的工业化国家,其"福利国家"模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本文通过对英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演进过程的梳理,总结和归纳英国各个历史阶段社会保障立法的形成及制度规范,阐述了英国现行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过程。在中国工业化大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家庭保障"模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借鉴英国社会保障的立法经验,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社会保险体系,并将广大农民也纳入社会保险的范围之列,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保障价值理念是决定制度目标、制度模式、制度结构和发展路径的根据。把握我国社会保障价值理念嬗变过程的规律,有助于理解现实中社会保障制度变迁路径及形成本土化的社会保障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下,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嬗变过程具有价值理念定位由附属地位到独立地位、价值理念属性由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价值理念结构由单一要素到多元要素、价值理念传递由情感延续到情感断裂四方面特点。其中,国家主导下的价值理念定位及属性变化是我国价值理念嬗变的内在动因,社会阶层结构分化、个体化发展趋势及西方价值理念的侵入是其嬗变的外在动因。  相似文献   

8.
吴爱萍 《求索》2010,(10):131-133
清末民初的宪政是在近代中国内外交困的背景下有识之士为救亡图存、富国强兵而师法西方的产物,晚清时期形成了两种关于制度变革的宪政理念,即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君主立宪理念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共和理念,并在清末民初时期发生了从君主立宪理念向民主共和理念的演进,这一演进反映出历史发展的必然。同时,由于晚清中国社会特殊的社会性质、复杂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也决定了清末民初宪政理念的形成和演进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共试行的党代会常任制与历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所推行的党代会年会制是有区别的.中共八大提出实行党代会常任制是共运史上的一个创举,但因历史条件所限,八大二次会议后党代会常任制就停止了.改革开放后,党代会常任制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重新试点,有12家单位参加,到十六大以前坚持下来的只有五家.十六大后在中央推动下党代会常任制扩大试点,在实践中虽然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但因涉及党内权力的重新分配、党内机构的重新设置和国家权力结构中党政的关系,常任制很难普遍实行.为此,我们要加强对常任制实行范围的研究和制度的科学合理设计.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保障体系”的内涵在党的文献中经过了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以“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为主体的“小体系”;十四届三中全会发展为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的“大体系”: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中体系”.十六届六中全会将这一体系的发展目标确定为“覆盖城乡居民”。党‘的十七大明确将“社会保障体系”的内涵概括为三项基础制度、三项重点制度和两项补充制度.这是对于“社会保障体系”内涵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两位一体”到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日趋完善的发展历程。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次升华,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陈金龙 《求索》2023,(4):5-12
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生成与演进是一个过程,随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史进程的推进和历史成就的取得,逐渐形成了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自信,历史自信的内涵和视域不断拓展,历史自信的程度和水平日渐提升。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以党史自信为核心,是历史自信与历史自觉、历史主动的交织,是历史、现在和未来的有机统一,既基于历史真实和历史事实,又蕴含国际比较和世界视野。  相似文献   

13.
黄杨 《前沿》2002,(8):118-121
“德主刑辅”是中国传统“德法兼治”的主导倾向 ,“封建礼治”是中国“德主刑辅”的历史根源 ;“法主德辅”是西方传统“德法兼治”的主导倾向 ,“民主意识”是西方“法主德辅”的历史根源。中西方传统“法律”的历史差异在于法律的来源不同、法的约束力不同、权力的制衡不同、奉行的宗旨不同 ;中西方传统“道德”的历史差异在于道德的权属不同、道德的观念不同、主体的个性不同、道德的存量不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现代化国家建构和制定实施民族政策的理论前提.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结构与特质、精神与文化、历史与未来的认识,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真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中华民族观的历史演进,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党的群众路线之发展演进历经了三种历史形态,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群众斗争"形态、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群众运动"形态、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群众活动"形态。这就深刻启示我们:群众路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群众路线的形态呈现与对资源的掌控有关、群众路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展开有其特定动因、群众路线的展开是以党群关系状态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6.
黄芳  ;石正义 《人民论坛》2014,(10):203-2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中国特色执政理念的不断创新与提升。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艺复兴出发,探寻我国特色执政理念的思想起源;回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理念的基本价值诉求及其实践,从执政理念的核心价值目标、具体价值目标和价值诉求实现途径三个维度详细分析了我国特色执政理念的形成、发展和演进。  相似文献   

17.
冯曙霞 《湖湘论坛》2008,21(6):101-103
中华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世界各大法系之林中,卓尔不群、独具风采。在刑法制度方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量刑方式——伦理量刑。而这种量刑方式是有一定的量刑理论为基础的,同时,这种理论经过一定的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刘慧玲 《桂海论丛》2010,26(5):74-77
产业布局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产业布局经历了均衡、非均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嬗变过程。这种嬗变反映了我国对产业发展内在规律认识的逐渐深入和我国人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全面认识我国产业布局的嬗变及其现实效应,将为我国产业布局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和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9.
领导干部“三观”教育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领导干部的“三观”教育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三观”教育的起步阶段,目的在于打好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根基。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是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表现,突出了对领导干部进行教育的特点。胡锦涛提出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是对“三观”教育的深化。迄今为止,三个系列的“三观”教育,从根本上说都是加强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造就一支以德为先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相似文献   

20.
骆清 《传承》2014,(4):74-75
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阐述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当代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派则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