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州起义失败后,他跟随叶剑英奔赴莫斯科.他怎么也没想到,此后竟开始了长达28年的流放生涯.他的老母亲致信赫鲁晓夫,才使他获准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然而,“苏修持务”的罪名,使他再入牢狱,当7年的囚徒生活结束时,他的苏联妻子已长眠于地下整整一年了…….在他90寿辰之际,江泽民总书记特委托夫人王冶平登门为他祝寿.  相似文献   

2.
1984年,我们两人曾经采访过马祖光教授.17年后,在马祖光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不久,我们再一次采访了他.时光荏苒,马祖光教授年已七十有三,岁月染白了他的华发,皱纹也爬上了他的脸庞.然而,不变的是他的精神,他的坦率,他的谦虚,他的耿直.和上次采访一样,使我们心灵最受震撼的是他的人品和学品,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崇高.  相似文献   

3.
许柏龄(1918-1947),号巨年,河北饶阳人.他在青年时代就立下了“头可断,血可流,坚决不做亡国奴”的誓言.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参加了吕正操同志领导的抗日纵队,担任过指导员和文化教员,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随军西征.1943年他在延安三五八旅骑兵营任政治教导员和党总支书记.1947年他在攻打三岔湾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29岁.  相似文献   

4.
第一年,他帮村民挖了穷根、实现整村脱贫;第二年,他操劳过度,一头黑发两鬓染霜;到了第三年,他体重减轻了10公斤,却让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1.1万元……他就是兵团劳动模范买买提?艾力.如今,他还在为实现自己立下的"军令状"努力着.  相似文献   

5.
他叫席诚,今年43岁,出生在江苏省沛县,1987年光荣入伍.1991年退伍后的他,接到了远在新疆的一个亲戚打来的电话,说在农二师二十九团给他介绍了一位叫郭乾招的四川籍姑娘.不久,他就打起了背包,从江苏来到了二十九团.  相似文献   

6.
牧新生的犯罪事实似乎非常简单.1996年,时任某公司部门经理的他被单位抽调负责一个基建项目.两年后工程结束,他被提升为公司副总经理.履新不足两个月,一封关于他在基建过程中收受厂家贿赂的举报信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举报内容经查属实,牧新生的行为构成受贿罪,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9年.  相似文献   

7.
平凉农业总场场长韩等怀最大的特点就是严于律己,用权不谋私,用人不徇情,用钱不比阔气.1996年他到总场上任伊始,就公开表态要求群众监督.几年来,他带头傲到私事招待个人付款,私事用车个人交费,没发过烟茶,没报过药费,没进过舞厅.出差不住高档房,招待不吃高档餐.在他的影响下,1996年总场业务招待费比上年下降44%,以后又连年下降.1997年由于经费极为困难,他干脆封停了小车,出差办事多数都是搭班车.有人说他有车不坐没派头,他却说:"这么困难的单位要什么派头."他长期坚持上班提前到,下班最后走,经常利用礼拜天加班加点.职工们看在眼里,行动中也就自觉地向他看齐了.4年来他带领机关工作人员参加劳动111天,为总场节约了大量资金.  相似文献   

8.
55岁的曹光明从事水利工作整整30年了.1999年,他患脑瘤做手术后,经常出现头晕、头痛,身体也十分虚弱,身板也略显佝偻,但他黑黑瘦瘦的脸庞上却始终挂着乐呵呵的笑容.他虽然身体有病,但对待工作却十分拼命.去年,他又兼任了竹塘村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9.
王勇 《党史纵览》2006,(3):39-43
出生于中国的美国外交官 1909年8月3日,约翰·斯图尔特·谢伟思出生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在他一生前35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他都生活在中国,会讲一口流利的四川方言.11岁时,他回到了家乡加利福尼亚州,21岁从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毕业后,选择了外交工作.1933年,他通过美国国务院的录取考试,后来又自费来到中国,任职于美国驻昆明领事馆.两年后,26岁的谢伟思被正式任命为外交官,派往北平担任文化官员.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一二·九运动"和"卢沟桥事变",亲身体验了中国的风云动荡.与美国国内官员不同,他对在中国发生的事情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感触.  相似文献   

10.
李秉璧是山西省长治县南呈村人,1938年14岁时他参加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山东临清县和日本鬼子遭遇时,日本人的子弹从他左眼内角穿进去,至今他的脑子里还残留着侵略者的弹片.在保卫陕甘宁边区的"爷台山"战役中,他是"奋勇班"班长,曾一下午打死过24个胡宗南兵.因功勋卓著,他出席了1944年陕甘宁边区的"群英会",被边区政府授予二等"杀敌模范"的称号.他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南泥湾大生产.1946年,李秉璧复员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在农村,他改革农机具,培育、推广优良品种,1954年又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红色土专家"的称号.1959年李秉璧出访苏联,1960年参加"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1975年又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30多年间,他以一名农村党支书的身份,与许多知名人士接触交流,见证了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场面,并七次见到毛主席.最近,这位83岁的老人平静地向我们谈起了过去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范志忠是宕昌县国税局的一名普通干部.他1981年入伍,1983年参加税务工作.在15年的税收工作中,他将使命感、责任感和献身精神都溶进了自己所热爱的税收事业中.15年来,他一直战斗在山大沟深、税源分散、条件艰苦的税收征管第一线,为国聚财,付出了十分艰辛的劳动.在反偷税抗税的活动中,他以实际行动与偷抗税分子顽强搏斗,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用鲜血维护了税法的尊严.  相似文献   

12.
提起赵廷璧,许多庆阳人都熟悉他的名字.因为他在1995年至2000年担任赤城初级中学校长时,不仅把一所农村普通中学治理得井井有条,而且还在全县初三毕业会考中获得了四连冠.鉴于他治校有方,2000年8月,组织上将他调入庆城中学任副校长并主持学校工作.  相似文献   

13.
近日,有学界朋友朱成甲来家闲谈,说起我的亲家许立群的《中国史话》.老朱说,上学时,没有钱,但还是买了本《中国史话》,看了以后得到很多知识.老朱走后,我拿起书架上的《许立群文集》,把《中国史话》重看了一遍.与它紧挨着的是《国事痛》的章回小说,由此我就想到老许在理论、历史大众化方面做得真不错.接着,又把《文集》中所收其它文章看过,证实了我的想法是对的.先介绍一下许立群的情况,因为现在的青年学者多不知道他.许立群生于1917年8月18日,南京人,原名杨承栋.中学时代,他就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后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2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在重庆、延安、延吉省委做青委工作,主编《中国青年》,担任《胜利日报》社社长.1949年至1950年,他任中共北京青委书记、青年团工委书记.1950年至1952年,他调到团中央任宣传部副部长,不久又转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历任理论宣传处副处长、处长、副部长.1965年3月,他主持部里常务工作,并兼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红旗》杂志副总编辑.他曾参加主编《学习》杂志,并参加过《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编辑工作,是彭真主持起草的《二月提纲》的主要执笔者."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严重迫害,被关押8年,落下了神经系统疾病."文化大革命"后,他任社科院顾问兼哲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95年离休.1990年,他和一些老同志创办了《真理的追求》.他当选过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相似文献   

14.
天磨 《党史纵览》2004,(4):32-36
198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审陈伯达.人们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了已经沉寂了10年的陈伯达.陈伯达还活着,但已经老了.1970年庐山会议陈伯达倒台时,他已经66岁了.按中国传统的算法,他那时已进入晚年.晚年的陈伯达,又经历了一段特殊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1998年元月7日,传奇英雄马兰田同志走了.他生前名不见经传,无人知晓;他创造的抗日业绩,却载入史册永垂不朽.1939年春天,他和他的战友们,在民族英雄包森将军指挥下,英勇神奇地深入遵化城郊,智擒日本宪兵司令赤本,打击了日寇侵华的嚣张气焰,鼓舞了抗日军民.当时,八路  相似文献   

16.
高岗山是南靖县靖城镇武林村人.青少年时代他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思想进步,追求真理.1920年他就读于省立漳州二师时,就写出了评论国家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文章.1922年他毕业于上海文治大学,1924年5月,考进黄埔军校,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旗帜下,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洗礼.  相似文献   

17.
黄豆情     
他不知现在在什么地方.我到现在也不知他的名字.因那时我还小.只是听母亲说,他是一位搞大豆种植的科学家.是1957年那个政治风暴,把他刮到了苏北,就住在我们家.他整天地劳动,很少言语,只是时常翻看他随身带来的那半小袋黄豆.1963年左右,我们家、我们村里所有人,日子过得很苦.冬日的一天,他拿出那半小袋黄豆,眼泪汪汪地对母亲说:“顾妈妈,我要走了.这黄豆是我多年培育的良种,现在用不上了.留给你们,在这饥荒的年头,兴许还用得着.”  相似文献   

18.
在他特别困难时,一个陌生女孩资助了他200元.他一直想还女孩的钱,但就是找不到她.三年后,他登报寻找此人,一时间寻到无数个同名者.  相似文献   

19.
父亲的长征     
父亲李斌是1935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14岁跟随贺龙长征.我从小就听父亲讲他那些长征故事,几乎到了耳熟能详的程度. 父亲1921年出生于湖南澧县.他十几岁时,因生活所迫,跑到湖北公安县给地主放牛.1935年初,他跑回家乡参加了红二军团,被分到四师十二团一营二连一排三班.战友们都叫他李伢子.  相似文献   

20.
岷县禾驮乡石家台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包炳戌就出生在这里.1994年,毕业后分配到岷县邮政局工作的包炳戌,在家乡一干就是20年.两年前,因为扶贫工作,他又从省邮政局回到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担任马坞乡秦家沟村帮扶工作队队长.情系桑梓,心贴群众,生长于斯的他更了解家乡百姓的疾苦.两年,700多个日夜,他的脚步奔忙于秦家沟,他的心也留在了秦家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