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或者检举以及依法取得赔偿权利”。“控告权”与“检举权”学生容易混淆,也容易出现一些错误。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帮助学生区分的。首先:弄懂含义,明确异同。控告权:是指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机关进行揭发和指控的权利。检举权:是指公民对于违法失职的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向有关机关揭发事实,请求依法处理的权利。检举权和控告权一样,都是同违法失职行为作斗争的手段,但两者又存在着区别,具体地说:第一,控…  相似文献   

2.
第十一课公民依法同犯罪作斗争复习要点: 一、公民同犯罪作斗争的意义 1.打击和预防犯罪①我国的法律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违法犯罪行为必然危害人民的利益;②积极主动地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③依靠群众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能准确、及时地打击敌人、惩罚犯罪,并能有效地防止和纠正在斗争中可能发生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的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未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它的法律意义和社会意义在于保护你及时有效地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有利于制止和减少违法犯罪 ,维护社会治安 ,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免受不法侵害。正当防卫不仅是你的合法权利 ,同时必须看到它又是你的法律义务。无论你本人或他人 ,如果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有条件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而不进行斗争 ,在客观上是纵容犯…  相似文献   

4.
宝音图 《前沿》2008,(11):117-119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中设立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正当行为的一种,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权利和手段,是法律赋予公民在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可采取的正当行为。其目的是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从而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及公民的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相似文献   

5.
表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既包含了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其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还包含了公民对自己正当权益的诉求权利,以及在任何问题上均有以口头、书面或其他方法表达意见或看法的自由。实际上,表达权就是一项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6.
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在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下,人大信访工作是保障公民实现这一基本权利的重要途径,也是现阶段人大扩大民主渠道的重要窗口。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转型和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不断提高,各级人大接到的信访数量都在逐年增加。群众所反映的都是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这对人大来讲,既…  相似文献   

7.
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这一规定可以视为信访的宪法依据。  相似文献   

8.
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地方组织法规定,地方人大常委会要受理人民群众对一府两院及其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代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受理人民群众的申诉和意见是义不容辞的职责。人民群众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的对有关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的申诉和意见,绝大多数采取的是信访的形式。人大常委会的信访部门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受理人民群众的申诉和意见的重要窗口:一般的申诉和意见,它要转交有关部门办理,有的还要求反馈办理  相似文献   

9.
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每个公民的光荣职责有些人认为同犯罪行为作斗争是公、检、法的事情,还有些人对违法犯罪行为熟视无睹,采取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这种认识和态度是不对的。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管理国家,人民运用法律,法律的源泉来自人民。公检法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直接担负着实施和保卫宪法和法律的重要任务,但是要完成这个任务单靠公检法是不行的。我们国家  相似文献   

10.
见义勇为行政立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见义勇为是公民在法定职责和义务以外为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或抢险救灾、救死扶伤的合法行为。当前在见义勇为的保障制度中存在很多问题,有必要通过法律形式进行规范,且立法的时机已基本成熟。从行政立法的角度看,见义勇为立法应充分体现合理性和合法性。见义勇为立法应规定对见义勇为者的确认、保障和奖励;规定确认、奖励和保护行为的程序;规定对持有异议的当事人的行政救济。见义勇为立法实施可以有两种方式,但以最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通过一部保护见义勇为者的法律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
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犯罪行为的举报被宪法明确规定为权利,而对私主体的举报,法律则没有予以明示。从现有的法律来看,公民对私主体的举报不能笼统地定性为权利或义务,而应以具体事项来界定。在明确其性质以后,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应适当地使用该种举报手段,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举报人和监督举报行为,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相似文献   

12.
各位代表: 制定行政诉讼法,是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试行)制定之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步骤。宪法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  相似文献   

13.
时至今日,在我们国家,尽管原刑法已赋予公民“正当防卫”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公民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行为,但正当防卫这一法律概念在不少人头脑中依然薄弱,依法大胆行使者更是凤毛麟角。这固然与法律规定尚需完善、“普法”有待深入有关,但我看,更缘于在客观上对防卫...  相似文献   

14.
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  相似文献   

15.
一、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在初二开设法律常识课的目的,是帮助青少年学生提高法律素质。而提高法律素质的重点,是使其懂得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让他们知道什么是权利和义务,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怎样的;知道如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权利受到侵害时应该怎样进行救济,如何保护和实现权利等。因此,课程标准构筑了公民与法律这一板块。教材下册从第九课开始,集中介绍与青少年联系比较密切的权利和义务。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公民的含义和人身自由权利包括的内容,知道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不受非法侵害,以及妇女、…  相似文献   

16.
“四个维护”即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四个维护”是党和政府要求宗教界在政治上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我国宪法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都明确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国家政策范围内进行。这就是说,遵纪守法是信仰自由的一个重要内容。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受法律保护,同时又受法律的制约。这种制约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作为公民权利,受公民义务的制约;作为法律规定的权利,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受这种权利。公民在行使这种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公民的人格权日益受到重视和尊重。国家对公民人格权实行法律保护。公民人格权包括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等,是公民人身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公民人格权的各方面的内容,我国法律都有一系列的尊重和保护的规定,从立法、执法、法律监督等多个方面建立起了对于公民人格权的保障机制。作为执法部门的公安机关,为保障公民的人格权,应着重解决好以下问题:1.维护公民权益与实现公安职能相结合;2.同侵犯公民人格权的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3.为维护公民人格权提供优质服务;4.杜绝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侵犯公民人格权。  相似文献   

18.
朱小理 《前沿》2003,(7):26-28
目前我国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检举、控告制度还很不完善,为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检举、控告制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笔者认为在我们还没有从根本上、从制度上保护举报、控告人的合法权益之前,还是不宜提倡署名举报为好.  相似文献   

19.
一、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公民的住宅不受 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法律规定,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等是人人生而有之的人格权,受到法律保护。在各种扰乱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中,公民的财产、住宅、房屋、通信、人身自由和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等会受到严重侵犯,合法权益会受到严重损害。可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涉及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法定权利和根本利益。搞好这一项工作,不仅是加强和维护…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懂得我国法律,特别是宪法、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认识,受到法制教育,加强守法观念。通过法律常识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增强国家主人公的责任感;要求知道什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并能够做到正确地行使权利和自觉地履行义务;在懂得什么是合法权利和利益,什么是违法犯罪行为的基础上,能明确区分是与非、违法与合法的界限,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勇于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