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43年3月18日,周恩来在中共南方局办事处机关作了一场自我反省报告。这天晚上,他在自己的办公室,以一个共产党人特有的襟怀剖析自己、反省自己、要求自己,写下了著名的《我的修养要则》。  相似文献   

2.
郭英慧 《群众》2023,(14):62-63
<正>抗战时期,中共南方局为了在国统区更好开展工作,着力加强党的建设,按照党中央要求,成立了学习委员会并开展整风学习运动,任命周恩来、董必武为主要负责人。面对复杂的局面和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共南方局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整风工作部署,进行全面整风,推动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各领域取得了新进展,激发了全体党员斗志,凝聚了全党共识。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面对国统区错综复杂的局势,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建立了中共南方局,负责开展国统区内的政治动员工作。南方局结合形势的变化将动员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开展,通过公开的外围组织和领导人的言论,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向国统区的民众进行了有效地宣传,从而强化了广大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在动员的策略上,南方局以民众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主张团结社会各阶层,发挥党员群体的先进作用,通过将合法动员与"非法"动员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动员工作,进而推动了抗日民主救亡运动的发展。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动员策略,南方局在国统区孤立了敌对势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仅有效的动员了广大民众坚持抗战,同时还推动了国统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就在于建立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时期国统区民主运动的显著特点就是爱国民主人士由分散到自发聚会再到成立组织,共同对敌.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和南方局领导人的统战工作,促成了民主党派组织的建立.这不仅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奠定了基础,留下了启迪.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十分重视政治动员工作。抗战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抗战形势,中共南方局在国统区开展的政治动员工作,在动员的策略上强调结合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动员的方式,将合法动员与"非法"动员相结合;在动员的内容上强调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和政治民主化发展相结合。通过这些灵活的动员策略,南方局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仅促进广大民众坚持抗战,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同时也推动了国统区政治民主进程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传承》2014,(1):19-19
正1938年,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建立后,李克农被任命为中共南方局秘书长兼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处长。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在当时既是我党、我军在西南国民党统治区的公开办事机构,又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一个秘密派出机关,负责联络湘、赣、粤、桂及香港运输。1938年11月下旬,李克农率领办事处工作人员和警卫从衡阳乘着两辆敞篷货车到达桂林。这些同志大都是久经锻炼的老革命,有的还是随同周恩来从延安到武汉来的  相似文献   

7.
韩爱琴 《人大建设》2012,(11):17-17
鄢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周初封为鄢国,东周平王初年改为鄢陵,汉初置县,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郑伯克段于鄢、晋楚鄢陵之战、唐雎不辱使命等著名历史事件均发生于此。鄢陵处于秦岭淮河气候分界线上,素有"北方的南方"之称。这里的花木栽培历史悠久,  相似文献   

8.
薛韵 《重庆行政》2021,(5):86-89
抗战时期,南方局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深入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表面上歌舞升平,觥筹交错,暗地里危机四伏、错综复杂的环境里坚持开展群众工作,取得突出成效.特别是针对青年群体的宣传发动,为进一步取得抗日战争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之前由于国民党一直以来的污蔑丑化以及国际上对中共的"刻板印象",党始终缺乏国际、国内话语权,一直以边区小党形象示人,国统区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年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缺乏基本的认识和判断,导致党在大后方的群众基础十分薄弱.抗战爆发后大批高校内迁,大量知识青年云集重庆,人员数量、迁移范围创历史之最,这为组织开展青年工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但由于国民政府的独裁、专制,大后方的青年虽不满意国民政府的统治,对中共的主张及决策也持观望态度,保持着一定距离.《新华日报》作为南方局领导下为数不多的公开机构,代表党在国统区公开发声宣传,在南方局领导下团结青年抗战,引导青年斗争,缔造成为青年宣传工作主阵地.为党更好开展青年宣传工作搭建了舞台,积累了经验,提供了范本,其具体实践值得我们认真考察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曹操议事台漫笔陈卫东在梅乡鄢陵县境内,历史古迹分布较多。既有上古高士许由的墓冢,又有“郑伯克段于鄢”、“唐雎不辱使命”等历史故事的遗迹,但这里最多、最著名的要数汉魏遗址了。位于县城南十公里的马栏镇议台村曹操议事台就是其中之一。曹操议事台是一座高十几米...  相似文献   

10.
1938年10月,日寇进逼武汉,中共驻汉代表周恩来、邓颖超等和新华日报报馆西迁重庆。八路军驻渝办事处随即成立,中共中央南方局也同时在重庆成立。周恩来和邓颖超到重庆不久,在寻找革命烈士遗孀和子女时,找到了赵君陶和李鹏母子。周恩来要赵君陶到重庆去工作。赵君陶在离开成都去重庆前,把儿子托付给姨妈赵世兰照管。 此时,11岁的李远芃(李鹏)正在温江就学。赵世兰从成都给他寄来一封信,信中说:“远芃:‘家里’来人了,你要从温江尽快赶回成都来。”李远芃阅罢姨妈  相似文献   

11.
一1946年秋,我在鹤庆师范读书,忽接到署名为周嘉惠的电报,要我立即上昆明。我和李铸宏、王北光两个同学秘密商量决定,即在彭恕帮助下抵达昆明,这才知道是国民党剑川县党部把我列入黑名单,上报昆明警备司令部。欧根才用“周嘉惠”的名字给我发电报来昆明。最后他说:“昆明有30万人,你改个名字,他们就很难找到你了。”这是我第一次受到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帮助,虽然当时我还不可能知道他的党员身份。 在昆明余仲平处呆了两个多月后,我被共产党员舒彬正式介绍入党。入党时和我进行个别谈话的是老吴(即郑伯克),他针对我入党自传中对…  相似文献   

12.
杨力 《前进论坛》2009,(8):55-56
1938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重庆成为中国抗战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党派、团体的核心或重要机构先后迁至重庆。1939年1月,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南方局在重庆建立。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简称“解委会”,  相似文献   

13.
《今日浙江》2006,(6):10-10
永嘉后九村支书郑九万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了广大党员群众的心。2005年11月22日,省委书记习近平就郑九万的先进事迹在省委先进性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简报上作出重要批示:"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郑九万同志的先进事迹正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他以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对他的尊重和关爱,他是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值得党员和群众学习的好典型。"12月8日,习近平获悉郑九万康复出院,又写信给郑九万,对他予以肯定和鼓励,表示慰问和敬意。近日,习近平…  相似文献   

14.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我在香港的一段经历陈贞娴1940年七八月间,中共南方局桂林办事处负责人石磊(曹疾)同志通知我,根据我在重庆妇女高干班的活动已受到特务注意和警告等情况,我已不宜继续做公开工作,组织决定送我去延安学习。但因我当时患胃病及神经衰弱症未愈,...  相似文献   

15.
各族同心驱强虏──忆融县抗日挺进队何谷口述龚建武整理组建队伍1944年夏,日本侵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广西危急,桂柳紧急疏散。我所在的中共桂林文化支部根据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示,转移到柳北地区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司马文森、杨繁和我三人先行,子9月初到达融县...  相似文献   

16.
郑九万同志感人至深的先进事迹,让我内心久久无法平静。郑九万同志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一举一动体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德和精神本质,也向我们生动展示了一名基层干部的人格魅力。学习郑九万,需要牢记勤政为民的宗旨。郑九万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他的病就是长期为村民办实事操劳过度而累出来的,甚至在病情严重、住院期间,仍然不忘村里的各项工作。正是他这种勤政为民的宗旨观念,才会有“生病时全村人为他筹款、手术时全村为他守候”的感人场面。他用实际行动充分表明了“老百姓在干部心中…  相似文献   

17.
重庆,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的一颗明珠,西南水陆交通枢纽和综合性工业基地,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统一战线曾在这里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迁都重庆;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南方局也在重庆宣告成立,并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广泛开展统战工作,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民盟、民建、民革和九三学社等民主党派相继在重庆成立,它们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独裁统治,旗帜鲜明地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抗战胜利  相似文献   

18.
陈磊 《传承》2014,(3):50-51
抗战爆发后,战火延至东南沿海,浙江大学(简称浙大)被迫西迁。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浙大师生不断为民主自由进行斗争。浙大一直就有民主爱国情怀,并不断将这种精神发扬光大,凝成了浙大"求是"精神。后来,中共南方局在浙大建立了地下党组织,为浙大的民主爱国运动指明了方向,打开了新局面,为抗战胜利后的民主自由运动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9.
<正>翁慈星(?~1934),福建省龙海市石码镇人。他是早期中共石码地方组织负责人,后来参加农工党,于1933年参加了"福建事变"活动。事变失败后,翁慈星领导的石码义勇队与郑静安、陈卓凡、杨伯凯等共40余人撤离到南靖县境内的豪岗山,坚持一、二个月的武装斗争,后因给养困难义勇队解散。1934年翁慈星  相似文献   

20.
他姓傅,被提升成校长以后,人家都叫他“傅校长,”他对自己的姓不满起来了,心里老是窝囊!明明是个正的校长嘛,怎么偏偏姓了傅,降成了“副校长”长了呢?天下又多巧事更上级派来呀一个副校长,姓郑,人家都把姓郑的副校长叫做“郑校长”。他听了,心里更恼火!好呀,姓“郑”的就成“正校长”啦!星期一上午,开全体教职员工大会,他讲了话,有一段是:“咳咳……有件事要跟同志们说一下。大家都知道,我是正校长,偏偏又姓了傅;而新来的郑校长,他是副校长,偏偏又姓了郑。这就产生麻烦了!前几天有个熟人来学校找我,说:'我要找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