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萨利     
西哈努克和英萨利都在北京时,西哈努克在谈及英萨利时轻蔑地说:“他连网球也不会打”。而且还称他为“斯大林式的人物”。然而,在利用亲王对柬埔寨抵抗运动所起的作用的同时,英萨利已致力于破坏老君主的地位,可是,他还承认西哈努克亲王“爱国者”的资格。他曾作为柬埔寨王国民族政府在国外的代表。一九七六年,英萨利任民主柬埔寨外交大臣,同时也是主管外交事务的副总理。他是和  相似文献   

2.
苏联八十年代中期掀起的改革浪潮使“什么是社会主义”成为热门话题,特别在苏联理论界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争论。五六年来报刊发表了大量文章,形形色色的思想观点纷纷登台亮相。讨论大致可分两个阶段,即以1988年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前后为分野。前一个阶段主要集中在如何看待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今后应该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争论的焦点可以概括为斯大林搞的到底是不是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一种意见认为,所谓斯大林模式确有弊端和缺陷,他本人也有严重错误。但斯  相似文献   

3.
一九五二年,斯大林在写给“经济问题讨论会”的意见中(即《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提出了关于“统一的世界市场已经瓦解”,“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已经形成”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在随即召开的苏共十九大上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并以此作为苏联对外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自此以后,这个理论在苏联和其他各社会主义国家广泛流行,对各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随着时间的向前推移,这一理论本身的谬误及其在实践中造成的不良后果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我国解放后三十年中经济发展不快,也与长期受斯大林理论的影响,在对外经济关系中采取闭关自守政策密切相关。本文试图对斯大林这一理论本身的是非与它在实践中的得失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安全的追求,对于形成斯大林在战前、二战中以及战后不同时期的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国内政治看,这种政策不仅是动员苏联人民应对斯大林所认为的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同西方的对抗的手段,而且也是巩固他在苏联最高决策层内地位和权力的一个手段。斯大林是苏联在战后关键问题上,诸如东欧的前途、德国问题以及对日占领问题上采取强硬政策的决策者。斯大林努力主导战后东欧国家的政治发展,其主要目标是要沿着苏联西部边界建立一个安全地带。斯大林认为,这一目标同与西方保持良好关系的需要并不矛盾。斯大林希望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可以被英美所承认,以换取苏联承认西方在欧洲其他地区的影响。斯大林对东欧的控制,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担心同英美的合作可能面临失败。然而,斯大林对东欧的控制最终还是被西方认为是挑战西方,从而产生了与他的愿望相反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苏联对自身安全与意识形态的追求,一方面同西方所坚持的所谓"民主、自决"原则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更为重要的是,苏联的目标同美国日益扩张的在全球的利益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从而使欧洲逐步分裂成为两个敌对的集团。在同西方盟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斯大林在较少重要性的问题上,如的里雅斯特问题、其卫星国的赔偿问题以及托管地等问题上表现出灵活性,也愿意作出妥协。而在主要问题上,斯大林则毫不妥协。苏联在战争后期和战后初期对土耳其、伊朗的政策,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遏制苏联的主要理由,成为导致冷战爆发的重要事件。就这样,苏联和美国这两个战时的盟友,领导着各自的阵营,开始了长达四十年的冷战。  相似文献   

5.
斯大林的对外开放理论斯大林对外开放理论有什么局限性?高铁生、张晶在《斯大林对外开放理论初探》一文中(载《经济研究参考资料》第174期A-27)作了分析。(一)对发展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长期性认识和估计不足。斯大林曾明确表示,对外贸易是“达到经济技术独立的一种手段”。“现在不得不输入设备”,是为了将来不输入设备。沿着这样一条思路,后来斯大林就认为工业化的巨大成就使苏联无论从生产技术设备,还是从工农业技术装备程度看,在世界上都“首屈一指”成为“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先进的国家”。因而  相似文献   

6.
两个平行世界市场的理论,是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提出的。斯大林指出:“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这一论断在随即召开的苏共十九大上得到了极高的评价,并成为苏联对外经济政策的理论。此后,这一理论在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韦宗友 《美国研究》2006,20(3):135-143
美国学者约翰·伊肯伯里在他2002年主编的一本书中写道:“今天美国的显赫实力在近现代历史上前所未有。没有任何大国在军事、经济、技术、文化及政治方面曾经有过如此绝对的优势。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现在只有一个超级大国,而且目前我们还看不到它有任何真正的竞争者。……美国(在  相似文献   

8.
斯大林模式的根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光明 《俄罗斯研究》2003,(1):79-82,91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社会领域高度一体化的“总体主义”模式。其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个由少数特权领导者阶层高居社会之上,代替工人阶级去实行管理的社会,也就是特卡乔夫所主张的那种“少数革命家”统治的社会,而不是先前马克思所预言的由工人阶级自己去实行管理的社会;它是“为”而不是“由”人民自己去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与其把斯大林模式说成是“教条主义”,不如说它是从根本上就脱离了马克思学说的“教条”。  相似文献   

9.
出乎人们的意料,斯大林的孙子——叶甫盖尼·亚科夫列维奇·朱加施维里——为斯大林和他所做的事情进行了一番强有力的辩护。尽管叶甫盖尼·亚科夫列维奇也承认,其祖父从来没有花费什么时间和精力来看望他这个长孙,也从来不关照和承认他这个后代。他出生于1936年11月,是亚科夫·朱加施维里(死于德军监狱中)的私生子。长大后,他就读于一所军校,后来,成了一名陆军上校,目前,他在莫斯科伏龙芝军事  相似文献   

10.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经过一番周折,成为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苏共“二十大”结束的时候,他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这个报告在国际共运中掀起了轩然大波,为帝国主义资产阶级提供了反苏反共的“炮弹”,触发了1956年的波匈事件。M·K·捷万诺夫斯基在《苏俄史》中作过这样的描述:“他在会上发表了一个长篇大论、充满激情的讲话,长达四个半小时,他的讲话中谴责斯大林的人品、方法和政策,态度之坚决,怨  相似文献   

11.
一、对个体经济进行法律调整的提出关于苏联的个体经济,应该承认,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属于个体经济的范畴,但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提到法律调整这个高度的。而在“斯大林模式”的时代根本不承认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也就不可能有个体经济的法律调整。然而,经过从50年代到80年代三十多年的实践,苏联同东欧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都逐渐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的现阶段,个体经济仍有存在的意义和必要,对经济的发展起着不  相似文献   

12.
苏联《戏剧》杂志1984年第11期发表苏联著名演员邦达尔丘克与普里亚什尼科夫合作的剧本《拖延就是死亡》。该剧描写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布尔什维克准备武装起义时在党内外展开的尖锐而又复杂的斗争。引人注目的是,剧本对斯大林在十月革命时的活动十分肯定,他坚定地站在列宁一边,支持列宁的主张,并为“革命军事中心”的成员之一。同时,舞台上出现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等反面人物的印象也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13.
列宁与斯大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相识。斯大林非常尊重列宁,认为他是一位杰出的革命领袖;列宁亦很赞赏斯大林的革命的坚定性,很看重他的才干。他们生前,可以说,是长期共同战斗的亲密战友。可是在当今反斯大林的浪潮中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即列宁早就看透了斯大林的本质,所以决心要罢免他的总书记职务,并跟他断交。如果列宁确实能预知斯大林将来会犯肃反扩大化等错误而决定撤消他的职务,那么列宁是真能洞察一切的未  相似文献   

14.
斯大林是1953年3月5日与世长辞的。当时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曾经发表公告,宣布是由于心脏病发作后不愈导致了他的逝世。从那时候到现在,整整四十多年间,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相信这个说法。虽然曾经有人在这相隔已经四十多年的时间中,也曾经提出过另一种说法,认为斯大林不是病逝,面是遇刺中弹身亡的。但信之者甚少,缺乏根据。  相似文献   

15.
苏德战争是对斯大林确立的苏联体制的严峻考验。在高度集权的苏联体制下,斯大林的个人决策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战争前夕斯大林转变外交方针,为苏联争取“避战自保”的时空条件,但在临战部署上有重大失误,致使苏联在战争初期遭受严重失利。斯大林动员全国转入战时体制,指挥苏军凭借国土纵深挫败希特勒的“闪击战”,并联合西方国家建立反法西斯同盟,最终使苏联取得战争的胜利。适应战争动员的苏联体制是其经受战争考验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和充分条件。苏联取得战争胜利是诸多因素发挥合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斯大林并非是单单为了儿子的生命而感到担忧,他更担心集中营会摧毁雅哥夫的意志并迫使他与德国人合作。在伊巴露丽于1985年在巴塞罗那出版的一部书的一些回忆录中,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实,这些事实以后既未得到确认,也未见有反驳。她写道:在1942年在前线曾征集成立了一个营救雅哥夫的专门小组,当时,雅哥夫在查克赛恩豪泽。在小组成员中曾有西班牙人胡塞·巴罗·穆依索,化名以法兰克时代等官“加罗波依·齐维士”为代号。但这次行动以失败和小组人员的全体阵亡而告终。雅哥夫自然也有担忧,他担心由于拷问、采取专门手段以及使用特殊的药品会把他摧垮,使得他在父亲为人民心目中成为叛徒。他对这种情况的担心、甚于一死。1943年4月14日雅哥夫被投入集中营作为障碍物的铁笈篱之内,一小时后被开枪射死。  相似文献   

17.
前苏联东欧西方马克思主义眼中的苏联模式陈振明关于前苏联核试验的一份“秘密报告”俞林编译回顾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演变王崇杰形成“斯大林体制”的历史条件及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陈立旭俄国学者谢苗诺夫谈苏联解体及俄罗斯当前的社会政治状况钟亚平从大国合作到集团对抗—论战后斯大林对外政策的转变沈克华、张盛发从全面结盟到分道扬铭:论苏东剧变的历史基础李兴斯大林民族理论评析华辛芝原苏联、东欧地区国家左转初析郭增麟略论斯大林对外经济思想的阶段性特征唐朱昌民族矛盾与苏维埃联盟解体张琳评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缓和…  相似文献   

18.
“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这是斯大林在《悼列宁》中的一句名言。在20世纪中国苦难而辉煌的历史进程中,也曾涌现出一大批“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优秀共产党人”,陈云就是其中一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文明冲突论”已成为美国和西方学术理论界备受关注的热门理论之一。塞缪尔·亨廷顿在他所提出的这一理论中将儒家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定义为在未来的“文明冲突”中对西方基督教文明最具挑战性的文明。由此论点出发 ,他不遗余力地提醒美国和西方对即将到来的来自这两种文明的“威胁”采取对抗和遏制措施。尽管他的这一理论实质上反映的不过是他维护美国霸权地位和利益的初衷 ,而且在理论上也充满悖谬。但他的这一理论对美国和西方学术界和政界人士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着重从历史和现实分析的角度 ,同时也从考察西方文明与东亚儒家文明在世界近代史上的互动关系的角度 ,来揭示他提出的这一理论在主观立场上所包涵的谬误成份  相似文献   

20.
斯大林模式,通常是指斯大林时期在30年代形成的那种高度中央集权的苏联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对斯大林模式的历史评价,一直是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来苏联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近期苏联理论界对该模式的评价又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因为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模式评价的本身,而涉及到了如何评估苏联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如何看待在此模式框架中其它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甚至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问题。在模式的评价中往往出现许多差距甚大以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意见,而这又为各家各派的其它观点奠定基础,或成为一些反对派进攻社会主义的矛头所向。斯大林模式这一历史产物在当今的苏联社会历史背景下,“暴光率”极高,它已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学术性的历史评价已鲜明地为某一政治目的而服务。东欧的历史性悲剧正是源出于此,它们在斯大林模式和社会主义间划了一个等号,然后以批判斯大林模式作为突破口,向整个社会主义阵地发起反攻。分析东欧变化的来龙去脉,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变化发展过程:批斯大林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