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太安全:概念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以后,亚太地区尚存在相当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自90年代中期以来,亚太安全形势急剧恶化。中国地处亚太,又是亚太地区大国,国家利益集中在亚太地区。中国与不少亚太国家长期存在领土争端,而且,在亚太地区,中国与其他大国存在地缘战略和国家统一上的矛盾与冲突,因此,中国政府和学者对亚太安全相当关注,理论界对此做了很大的努力与探索。本文想在此对学界在亚太安全方面所做的探索作一简单的鉴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对我国亚太安全研究的梳理 安全研究如同整个国际政治理论学科的发展一样,它体现着连续性与变化性的统一。在冷战后世界,安全问题仍然在国家战略、外  相似文献   

2.
尽管尚未形成一个广泛有效的多边安全合作框架,亚太地区自冷战结束以来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态势,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各领域交流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地区安全与经济形势变化,安全挑战正日趋严峻且超越单双边管控范畴,对构建覆盖整个地区、综合治理各类安全问题的多边合作平台的呼声不断上涨。基于中国创建亚太安全新架构的倡议,笔者试图探讨以亚洲安全观为指导原则构建地区安全新架构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未来路径。中国自2013年以来为推动亚太安全合作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动,标志着中国的地区安全角色正从传统的"参与方"向"积极倡导者"转变,为未来的亚太安全新架构建设夯实了基础。随着相关理念的逐步推广,未来地区各国有望以更大的热情和动力投入亚太安全新架构建设。中国作为亚太安全新架构的倡导者,需要根据未来地区安全形势的可能发展,合理规划构建亚太安全新架构的路径并提出明确而有力的阶段性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3.
亚太安全合作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时,国际关系学者往往更为关注美国主导的双边安全体系。事实上,冷战后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进程逐步超越了冷战时期的传统合作方式,开始接受多边、合作性的安全手段。这股新的安全潮流正冲击着这一地区的所有行为体。尽管未来亚太地区未必能建立起约束力较强的多边安全体系,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地区已不大可能退回到冷战时期近似相互隔绝、纯粹的双边安全状态中。因此,要完整地理解亚太地区的安全政治,我们必须关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实践,把握冷战后亚太多边安全的特殊模式及形成的动因。一、既有研究概述冷战结束之…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美在亚太地区结构性矛盾的加剧,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竞争也日益明显。中美亚太安全竞争主要缘起于三个方面:中美亚太结构性矛盾是两国亚太安全竞争的战略动因,两国亚太安全政策的针锋相对是安全竞争加剧的直接原因,亚太地区安全热点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两国亚太安全竞争的催化剂。中美亚太安全竞争显著体现在安全观念、安全伙伴、安全议题、地区安全秩序等方面,会在全球、地区和双边三个层面产生影响。在全球层面主要影响国际安全格局和全球安全治理,在地区层面主要涉及地区安全秩序构建和亚太国家的战略应对,在双边层面则关系到中美两国关系的走向。对于中国而言,要加强中美双方在安全领域的沟通与合作,加强中美在地区层面的包容性合作,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安全伙伴关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当前亚太地区的安全挑战主要有三类,即残余的冷战结构、结构性的战略冲突以及非传统安全问题。这三类安全问题本属于不同的历史时段,却同时出现在亚太空间中,从而造成了复杂的系统性安全困局。因此,是否具备同时处理三类不同属性的安全问题的能力,就成为评估和判断未来安全架构有效性与可行性的基本标准。由于亚太各国在冲突根源、理论准备、核心基础、建设目标和基本原则等安全架构建设的关键点上存在明显的分歧,必然导致在安全架构的建设过程中展现出明显的路径差异,最终形成六种典型的亚太地区安全模式,分别是同盟体系模式、东亚峰会模式、中美共治模式、亚信会议模式、次区域协调模式及东盟主导模式。根据以安全问题的类别和属性为基础生成的评估标准,对这六种模式、进行二维空间的落点象限排布,可以简单勾勒出未来亚太安全架构的基本谱系,从而对其未来发展图景进行宏观判断。  相似文献   

6.
吴琳 《国际展望》2024,(1):97-114+160-161
冷战结束后,东亚安全秩序经历了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从美国强化日美同盟,牢牢掌握地区安全主导权的霸权秩序;转变为美国联盟体系依然占主导地位,但同时允许东亚地区合作兼容发展的复合秩序;再到2017年以来美国联盟体系转型且不断冲击东亚地区安全合作,从而形成竞争秩序。中国是东亚安全秩序变迁的直接推动者,通过管理中美关系,推动国际权力和平转移,重建地区国家政治信任,以新经济关系促进新安全关系,以及和平解决争端,塑造地区安全的多边治理框架,中国逐渐从权力、关系和治理三个维度建构自身的地区角色和地区战略。为了防止竞争性安全秩序进一步向对抗和冲突方向演变,中国应以维护地区秩序稳定为首要目标,在保持自身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推动新安全格局的构建,并聚焦全球安全倡议的重点合作领域,拓展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的方式和路径,为推动东亚地区从竞争性秩序向包容性秩序的变迁而创造条件、积蓄能量。  相似文献   

7.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地区间制度框架协定的不断搭建,拉美与亚太地区间经济交往日益加深,亚太地区已成为拉美地区最具活力的经贸合作伙伴。在美国主导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中国和东盟着力倡导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亚太自由贸易区逐步取得进展的背景下,拉美国家对亚太地区日趋多元化的区域经济合作格局受到广泛关注,以重点参与、积极推进的态度开展地区间合作,其中墨西哥、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和哥斯达黎加等太平洋东岸拉美国家表现尤其突出。拉美次区域合作机制太平洋联盟则普遍被视为成员国融入亚太的重要平台。考虑到当前中拉合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拉美国家对待亚太经贸合作的这一立场与态度,有助于中国在推动拉美地区与亚太地区的地区间合作中发挥更为积极和主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洁 《当代世界》2024,(3):30-35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亚太地区呈现变乱交织的安全态势,美国深化同盟体系以遏制中国是影响地区局势的主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地区其他力量不断调整对外战略,导致地区格局加速重构。东南亚总体保持合作大局,东北亚、南亚的阵营对抗加剧。大国博弈使地区中小国家面临选边站队压力,进一步增加整个亚太安全形势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产业链供应链重组已成为大国博弈的关键领域,深度影响亚太地区格局演进。中国以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指引,深化与地区国家各领域合作,成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9.
水资源是事关人类生存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自然资源。进入21世纪后,随着水资源稀缺性危机的加剧,水资源安全对于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影响更加明显,水资源安全治理成为全球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那么,水资源安全如何影响国家间关系和地区环境?为何在21世纪水资源安全会成为国际研究热点议题?国内外国际关系领域的水资源安全研究有哪些进展?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中国学界的水资源安全研究取得了哪些成绩?还有哪些不足?未来应采取哪些积极举措推动中国学界水资源安全研究的深化?为此,本刊特邀记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研究院刘磊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李志斐。李志斐研究员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水资源安全与国际关系、亚太地区非传统安全、中国周边安全,著有《亚太地区水资源安全治理》《水与中国周边关系》《国际河流河口:地缘政治和中国权益思考》等。  相似文献   

10.
在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军方正在筹划一场全球性的军事部署调整,在美国看来,亚太地区已成为攸关美国21世纪国家安全的最重要的地区,特别是号称“冷战活化石”的朝鲜半岛对峙局面有更加激化的危险,因此在该地区也将成为此次军事调整的重点环节。  相似文献   

11.
一、导言 80年后半期,随着冷战的缓和、国际冷战结构的崩溃以及意识形态的退潮,经济领域便开始突现出来并成为各国竞争的重点。与此同时,欧洲和美洲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强和扩大,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亚太、特别是东北亚以出口为主导的国家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2.
高程 《当代世界》2023,(11):40-47
美国试图在亚太地区制造打压和孤立中国的集团政治生态,但当前中美关系并非“冷战模式”,不会升级为经济隔绝情况下两个平行的军事联盟体系和意识形态阵营的直接对抗。亚太地区秩序走向更多取决于中国与亚太周边国家的互动,如果未来中国在亚太周边产业链重构过程中扮演更积极的终端市场角色,并成为地区治理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为地区稳定与繁荣贡献更大力量,那么中国倡导的地区协同发展模式将会超越美国制造的集团政治生态,成为亚太地区秩序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今年7月27日,东盟地区论坛(ASEAN Regional Forum.简称ARF)第七届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亚太主要国家再次就这一地区的安全问题进行对话与讨论,因而ARF又一次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之一,并且这次会议还首次吸收朝鲜与会,也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ARF成立六年来,在冷战后亚太安全问题上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里,通过对ARF功能与作用的探讨,也可以对亚太地区安全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杨雷 《当代世界》2016,(10):18-21
正朝鲜半岛延续的冷战格局、多重政治矛盾的存在、美国的负面影响以及地区安全机制建设止步不前依然困扰着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建设。对此,中俄要进一步加强战略协调与合作,着力构建地区集体安全机制,积极打造地区共同体,维护东北亚地区和平与安全。当前,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存在诸多隐患,中俄双边关系加强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为取得有效成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是美国从一个大西洋国家逐步转向太平洋国家的时期,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力量和影响经历从小到大、由盛渐衰的不断变化的时期。美国力量的起伏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冷战相联系的。随着冷战的消退,美国在该地区地位和作用可能出现的变化及其对该地区力量平衡可能带来的影响,已引起普遍的关注和议论。作为亚太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南亚,同样感受和经历着冷战后整个亚太地区正在出现的种种变化;而作为该地区一个相对独立的  相似文献   

16.
东盟与中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国家联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以下简称东盟)是东南亚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性组织,现已发展成为维护地区和乎与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东盟与中国的关系,是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重要组织部分。特别是在冷战后的今天,东盟同中国政治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与加深,将直接影响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相似文献   

17.
从美国走上全球争霸道路以来的地缘政治实践来看,努力维持欧亚大陆势力均衡,争夺和控制地缘战略枢纽,以及防止地缘战略枢纽被竞争对手控制,一直是其核心目标。美国的全球战略枢纽建设经历了从"点"的建设到"线"的连接,再"结网"建立地区和全球秩序的过程,其主要是通过与具有战略价值的国家建立约束性关系和流动性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主导国际体系和国际制度,但美国也从未放弃过战争手段。美国建设全球战略枢纽的目的是维持和延续其霸权地位,本质上是冷战思维。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历史的地理枢纽"及"枢纽国家"也随之发生转移。当前,美国正加紧重构其全球战略枢纽,建设重点也已明确转向亚太。美国全球战略枢纽及其网络建设将加剧地缘政治对抗,并刺激一些枢纽国家和地区的战略投机心理,对地区和全球安全与稳定构成挑战,阻碍全球和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促使一些地区大国和国家集团提出自己的"印太"构想或愿景。美国全球战略枢纽建设对中国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坚持和平发展道路、避免陷入地缘政治对抗,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相似文献   

18.
一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亚太安全架构仍将是一种多层次的复合安全架构。一方面,冷战时期形成的美国主导的双边军事同盟体系,包括美日、美韩、美澳、美菲、美泰等同盟依然存在。这些双边同盟尽管各有各的问题,但大体而言  相似文献   

19.
二战结束后,美国在亚太地区构筑了以双边联盟为基础的亚太联盟体系,成为美国参与亚太地区事务的主要手段。美国亚太联盟体系虽然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但"中心—轮辐"体系的主要特征始终得以维系。这一体系所面临的国际和地区环境的变化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联盟体系所处的外部环境的转变形成了一种累积效应,逐渐改变着联盟体系并挑战体系的典型特征,对美国在地区安全秩序中的角色以及联盟体系产生着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是一个由美国实际主导议题设定、成员选择的自由贸易协议,也是一个作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自由贸易协议。美国之所以能主导TPP谈判,根源在于它在亚太地区拥有安全、生产、贸易和金融方面的结构性权力。作为地处亚太地区但被有意排除在TPP之外的新兴大国,中国的崛起将面临很大的战略压力。为此,中国在重塑亚太地区的权力结构方面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有战略部署和策略推进的灵活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