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中国西部地区三所高校大学生职业获得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大学生求职意向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在求职途径中社会资本充裕的大学毕业生更倾向于使用直接关系求职;就求职结果而言.人力资本相对于社会资本对求职结果具有显著的决定性作用.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的职业获得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同时也表现出两者对不同职业获得作用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就业制度改革过程中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地位获得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一个地位获得的过程,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双重嵌入"的概念意味着制度文化作用于社会网络,社会网络再作用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的动态变迁过程。对不同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就业制度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社会资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作用加大;而社会资本在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作用,在高校扩招的前与后,变化趋势不明显。要有效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题,必须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积累和动员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3.
程诚 《青年研究》2012,(4):22-34,94,95
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主建构的社会网络来加强自身的隐性和显性知识等人力资本储备,进而影响到他们在未来劳动力市场中的地位。实证发现,个体与级别高、资历深、有威望的人员交往对于知识获得,尤其是对隐性知识获得意义深远。通过建立多层次线性模型进一步证实,大学生可以通过社会网络的知识获得机制,促进职业地位获得。文章初步认为非正式的社会网络是除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外,另一条人力资本投资途径。  相似文献   

4.
李颖晖 《青年研究》2023,(1):1-12+94
基于2010年、2014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相关数据,考察“普职分流”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对青年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研究发现,对高中阶段教育后没有继续升学的青年来说,就读中等职业学校比就读普通高中在职业地位获得方面更有优势,主要体现在工作收入方面;对高中阶段教育后继续升学的青年来说,无论就读中等职业学校还是就读普通高中在职业地位获得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应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地位和办学质量,确保其学生保持既有优势并拓展通过中等职业教育向上流动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陈桂香 《学理论》2012,(18):181-182
大学生抱怨实证调查显示,大学生抱怨是当代大学生中一种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导致大学生抱怨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大学生抱怨实际折射出存在于大学生中的几种主要不良心态。大学生抱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倾向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高校应从加强社会实践、解决好大学生就业、生活等有形难题、引导大学生合理地宣泄抱怨情绪、建立大学生心理援救长效机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等几个方面对大学生抱怨进行有效疏导。  相似文献   

6.
现有关于留守经历对教育地位获得的研究主要有亲子教育缺失效应和家庭收入提高改善效应两种观点。在此基础上,增加城乡效应和留守阶段效应构建一个综合分析框架,利用2018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展开探讨。研究发现,城乡效应和留守阶段效应作用于高等教育地位获得,留守经历对高等教育学历层次的影响存在城乡差异,留守发生阶段越晚,越不利于高等教育学历层次的提升。基于高校层次的稳健性检验得出相同的结论。这些发现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家庭背景对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对缓和并改善留守经历的不利影响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刘群 《理论导刊》2007,(9):97-100
关于地位获得与社会流动的中国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从时间上对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和社会转型时期对地位获得和社会流动造成的影响的研究。一类从地位获得和社会流动的影响因素——制度因素和非制度性因素出发来解释地位获得。还有一类是关于一些特殊职业群体的地位获得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9.
赵晓歌  张敏 《学理论》2010,(11):27-28
文章通过对河南省XX市的258名青年农民工的调查研究,揭示青年农民工的职业能力适应状况、职业人际适应状况和职业心理适应状况,并依这三方面的综合水平考察青年农民工的职业适应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状,尝试对提高青年农民工职业适应性的对策建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青年研究》2021,439(4):34-42
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大五"人格特质分类中的开放性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情绪不稳定性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尽责性、外向性以及亲和性人格特质对青年职业地位没有显著影响;开放性人格特质对青年女性职业地位的影响更大,情绪不稳定性人格特质只对青年女性职业地位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开放性人格特质可通过个体社会资本的积累对青年职业地位产生正向影响。要重视对青年的人格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11.
通过问卷调查,初步确定了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理论学习、竞争发展、党员形象和环境压力等四个构建因素,并在年级、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来源及身份等方面对学生入党动机因素差异显著性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大学生入党动机结构的发展特点。为此,要从认识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现状、严格发展程序、加强党性培训等方面正确引导当代大学生端正入党动机,促进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2.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招录体制改革后的公安高校也面临同样问题,更需重视其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调查发现,公安院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着较少进行职业规划、就业观念落后、就业心态消极、贪图安逸、就业指导工作效果不佳等问题。公安高等教育要应对社会的挑战,就必须在职业规划理论指引下加强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全过程职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适,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苏州大学大学生在自习教室的落座规律的研究来分析大学生的个人空闻感.研究1采用现场观察法总结出大学生个人空间感的五个规则,分别为靠墙规则,前疏后密规则,后方落座规则,远离门规则以及密度等分散性规则.研究2采用实验法,发现大学生的落座顺序有显著差异,但不受性别和进入方位的影响.研究3采用实验法,发现大学生前方个人空间距离显著小于后方.但是前后方的个人空间距离并无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4.
张乐  张翼 《青年研究》2012,(1):1-12,94
市场转型期,精英阶层的更替过程越来越强调个人能力和高等学历的作用。但这种机制并不排除精英再生产逻辑的运作,政治精英和技术精英都可以将自己的阶层优势传递给下一代。只是精英阶层的再生产规模和阶层固化的程度都是有限的,家庭背景等因素对青年成为精英的作用是基础性的,而不是无限制扩大的。较高学历、中高级职称与高行政级别等阶层身份特征在很大程度上都不具有代际再生产的特性。数据分析表明,在市场转型的头20年里,精英阶层的固化程度还不足以影响社会流动机制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5.
陈世永 《学理论》2014,(5):185-186
对皖北某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存在一些问题,如闲暇时间安排的计划性不强、闲暇活动的内容结构不尽合理、大学生对闲暇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以及大学生对闲暇活动的环境评价不佳等等。为此,提出高校应当从提高对闲暇教育的认识、完善闲暇课程建设和加强校园闲暇文化建设等方面开展闲暇教育。  相似文献   

16.
现代消费社会中出现了"新文化媒介人"这样一类新型知识分子,他们是社会大众生活方式及意识形态的塑造者。本文笔者通过个案访谈和参与式观察,以某高校BBS相关版面的互动及时尚代言人的有关资料为例,分析了大学生消费群体中"新文化媒介人"地位的形成背景和地位获得的过程。通过分析,来透视并把握消费社会中文化和经济相互沟通并左右人们日常生活的行动逻辑。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4,(27)
国内学者结合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对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理论、测量及应用进行了本土化研究,并在一定领域内提出了有价值的结论。但是,由于相关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对于其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还很欠缺,因此,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本土化。  相似文献   

18.
女大学生职业角色刻板印象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通过与男大学生进行比较对女大学生的职业角色刻板印象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 从整体来看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具有较低的职业角色刻板印象; 女大学生主体也带有职业角色刻板印象, 同时对女性自身的职业范围有着较高的限制; 男性对女性职业发展的限制更甚于女性的自我限制; 传统的性别观念仍在不同层面影响着女大学生的职业角色刻板印象, 造成女大学生未来发展相对狭小的选择空间, 使其内心承受着更多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5)
通过对内蒙古师范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策略进行的实证性研究,调查和分析了他们的英语学习策略总体使用情况,探讨了性别、性格等因素与学生的英语学习策略使用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被测学生学习英语最常用的策略是元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其次是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记忆策略,最不常使用的是社交策略。  相似文献   

20.
陈世永 《学理论》2014,(8):254-255
通过对淮北师范大学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学习目的层次偏低、对所学专业的兴趣不浓厚、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实践能力不足、网络学习能力有待提高以及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等等。为此,提出高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指导、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转变学习成绩考核方法、加强网络资源建设并引导学生积极利用以及发展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等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