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叶建荣 《人大研究》2002,(11):17-17
县级人大贯彻宪法精神 ,充分行使好职权 ,首先要正确认识民主与法制。民主与法制是辩证的关系。发展民主必须健全法制 ,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法制必须以民主为基础。一个国家法治和人治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法制的多少 ,也不在于是否重视法律或者法律实行的状况 ,根本的区别在于法律是否体现民主的精神与原则。也就是说民主与法制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内涵和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依法治国方略是相辅相成的 ,实施依法治国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助推器 ,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内在要求。作为县级人大常委会 ,…  相似文献   

2.
经济是包括法律、政治在内的全部上层建筑的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建成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基础”密不可分。只有切实实施法治经济,才能为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一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宪法第五条增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  相似文献   

3.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第三条增加了非常重要的一款,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依法治国”写进根本大法,使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法定化,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要树立四个观念要树立"法治"的观念。依法治国,也就是"法治"。法治是指按照体现人民意志,反映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活动,以及公民在各个领域中的行为都应依照法律进行。依法治国是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一切社会事务,当然实行法治,并不是说今后不再运用行政的手段、经济的手段、思想教育的手段,但主要靠法制,依法办事。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这是建设一个法制国家所必须具备的。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王明华 《前沿》2002,(4):44-46
一九九七年九月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一九九九年三月 ,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 ,在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 ,作为第一款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新的里程碑。把“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 ,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这是中国进入现代化社会的必然选择。一、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的核心是法治。“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从人类社会的历史考察来看…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法可依是前提,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立法工作。党的十五大报告十分强调立法,明确指出,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二○一○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就对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包括什么,怎么样才算形成?一个国家的法律是很多的,从国家的法律体系来看,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制的基础。以宪法为核心而制定的国家机构和公民基  相似文献   

7.
同志们:今天,全国人大常委会举办第八次法制讲座,请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维澄同志主讲《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几个问题》。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载入宪法。依法治国的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的十五大提出,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实现这一目标,对于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保证国家的兴旺发达、长治  相似文献   

8.
实行依法治国,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和健全的执法司法制度,还要有完善的监督制度。失去监督,宪法和法律就难以正确实施,国家机关的权力就得不到有效制约,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就得不到很好的实现。因此,加强监督,健全监督机制,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加强监督是保证宪法、法律顺利实施,树立法制权威的需要实现依法治国,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这就要求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按照经济和社会发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加强法制建设,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这一治理方针的确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们民主法制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它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有着重大意义。一.完整准确理解依法治国所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为了更加准确、完整的理解依法治国,我们必须对以下两个概念进行辩析。(一)法制与法治法制与法治是多年来混淆不清的两个概念,两…  相似文献   

10.
同志们:今天,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办第一次法制讲座。在讲座开始前,我讲一下加强宪法和法律学习的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学好宪法和法律。党中央非常重视法律知识学习,几年来已经举办了7次法制讲座。江总书记在讲座上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带头学好法律知识。  相似文献   

11.
法制(相当于英文的Legalinstitution),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相当于英文的Ruleoflaw),是指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原则的治国方式。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很少使用“法治”这一术语,而使法制的含义包括了依法治理、依法办事。用法制这一术语来表示属于不同层次的两种法律现象,既不利于法律思想的交流,也不利于增强人们的法治观念,更不利于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因此,应正确理解法制与法治的联系和区别,不应再把“法制”与“法治”相混淆。法制与法治的联系表现为:法制是法治的必备前提和基础,没有法制,则法治失去依…  相似文献   

12.
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的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取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 (《社会契约论》第 2卷第 20页,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法律的实现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法制的自觉信任和普遍维护,法制观念和法律信仰是实现法制的内驱力。没有对法律信仰的心理基础,任何社会都不能迈进法治社会的门槛。由此可见,法律信仰是中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现实起点。 …  相似文献   

13.
《民主与法制》2014,(31):24-25
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是要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坚持和实行依法治国,可以从宪法、法治、立法、依法执政等多方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法治化。为此,应当根据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总目标,强化法治权威和良法善治,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完善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推行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在加快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一新时期的重要标志,就是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和我们党最高的纲领性文件。十五大报告中用四句话将依法治国定位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即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民主法治建设不可或缺。在现代社会中,文明秩序的构建需要法治精神的推动,和谐社会要建立在法治社会的基础上。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增强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尤其要注重发挥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核心作用。宪法是依法治国的首要依据,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法治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只有弘扬宪法精神,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保障社会成员依法享有平等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才能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依法行政,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保证社会的安定有序。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的实质是公共权力依法高效行使,并能受到广泛的监督和制约。当公权逾越法律疆界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纠偏,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违法能够得到严格惩罚,制度话语和公民话语能够在法制框架内得到充分保障,实现国家良法和社会善治。依法治国,关键是党委权力的正确行使问题。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最根本的保证,党委权力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发动枢纽。依法治国首先要求党要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  相似文献   

17.
罗淼 《人大研究》2002,(9):29-30
宪法 ,是一国的根本大法 ,是法治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所在。可以说 ,一国宪法的实施能否得到切实的保障是该国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能否正常运转的重要标志 ,也是一国法制完善与否的重要体现。因此各国均对宪法的实施给予高度的重视 ,并且努力在制度上和法律上给予充分的保障 ,通过对宪法实施的监督来防止违宪行为的发生。当前 ,我国正朝着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迈进 ,如何维护宪法权威 ,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宪法监督制度已刻不容缓。因此 ,极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一、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  相似文献   

18.
正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是宪法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制度设计。从立法工作看,它是实现法律体系内在和谐统一的重要保证,是立法工作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从监督工作看,它是保障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重要举措,是人大监督制度的重要方面。随着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全社会的法治观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规范性文件合宪性、合法性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备案审查工  相似文献   

19.
一、民政法制与法治民政 (一)法制与法治 法制是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法律制度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国家和社会秩序。它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法律,即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宪法、法律和法令(包括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立法机关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也包括其他国家机关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条例、章程、命令等。(2)制度,即根据宪法和法律建立起来的国家基本制度,如根据宪法制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3)国家和社会秩序。包括国家机关依法管理国家的秩序,生产秩序、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20.
立法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基础。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立法工作总目标。2011年3月10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党和人民意志的,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