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晚清名将曾国藩,去长沙读书以求取功名。他的书桌就在窗前,后来有个叫展大宽的同学来了,因为来得晚,书桌只好安排在墙角。有一天,他突然冲着曾国藩大吼:“亮光都是从窗子照进来的,你凭什么遮挡别人?”曾国藩一声不响地把桌子挪开。但展大宽仍不满意,第二天,他趁曾国藩不在,竟把自己的书桌挪到窗前,把曾国藩的书桌移到墙角。曾国藩看了没说一句话,之后他就一直在墙角的位置读书。后来曾国藩考中了举人,展大宽又来寻衅。  相似文献   

2.
毕秋敏 《前沿》2014,(11):211-212
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我国民族出版已经形成较为完备的编印发体系,综合实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数字出版为民族出版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变革,赋予民族出版业在新媒体时代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数字出版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为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网络化。目前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  相似文献   

4.
吕棣 《西部社会》2002,(7):21-22
网络条件下的出版,即网络出版,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出版行为相结合的产物,虽然网络出版技术至今才只有近十年的短暂历史,然而,凭借其与传统出版模式无法比拟的、强大的信息存储功能和方便快捷的信息传输特点,迅速风靡全球,并因此而成为我们已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人类用于信息传播的“第四媒体”。有人对网络出版这一新事物发展趋势的种种分析与预测似乎表明,在为期不远的将来它大有“排挤”传统出版媒体并取而代之的架势。但是,  相似文献   

5.
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生前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之美称,亦有“贼”之恶名。一生严于治军、治家、修性,实践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视为道德修养的楷模。1917年,曾国藩的同乡毛泽东在给友人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身学习楷模。  相似文献   

6.
1952年,解放前上海滩上近百种小报早已全停止出版,解放后一时获准出版的《大报》、《亦报》也相继停办,整个上海民营报刊已寥若晨星,此时,报刊园苑中却绽放出一朵奇葩:不是报的“报”——民营期刊《通俗报》出版了,并且很快在全市街道里弄和居民间争相传阅。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为什么借钱过年 清朝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三十一岁的翰林院检讨(从七品,大约相当于现在国务院部委的副处级)曾国藩在给父母的一封家书中写道:  相似文献   

8.
涤生读经史     
曾国藩,以一介书生顺时应变,创立了地方武装湘勇,在清廷八旗、绿营官兵颓败不支时,异军突起,使封建腐朽统治得以苟延残喘;又以湘军主帅、洋务首领的身份著述等身,成为“办事而兼传教之人”:在“朝秦暮楚”的宦海,面对咸丰帝“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的忧叹和猜忌,曾国藩仍能建功立业,持盈保泰。为什么能这样?兹介绍其勤读经史事略一二,亦可知大概。  相似文献   

9.
杨军 《思想战线》2012,38(3):50-53
作为出版文化系统组成部分之一的出版制度文化,反映和维系着出版物质文化、出版精神文化,在出版文化系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出版制度文化由其基本层面、高级层面以及实施机制三方面相互结合、作用而构成,共同发挥着出版制度文化的导向、凝聚、规范、激励功能。  相似文献   

10.
正岳麓书社出版定价:45.00元"正人先正己,治国先齐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族与家风。曾国藩一生修、齐、治、平四个方面都堪称楷模,但他留给后世最重要的遗产还是曾氏家风文化。本书从《曾国藩家书》出发,探明曾国藩家族的内部关系,尤其是他对兄弟与儿子的教诲。作者在书中将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归纳为四大要点:"和:‘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  相似文献   

11.
张慧群 《两岸关系》2009,(12):56-56
为集中展示涉台图书出版成果,进一步推动两岸出版交流,第三届涉台图书联展于2009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在厦门举办。这是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继2005年7月成功举办首届涉台图书联展后,又一次涉台图书出版成果的集中展示。  相似文献   

12.
《现代领导》2014,(10):40-40
蒋介石很相信曾国藩相人的工夫,他曾经专门研究曾国藩用人得失,并将其用在自己的识人、用人上。蒋介石一生模仿曾国藩为人做事,用人上也多用曾国藩的办法.通过小事和语言观察对方,凡是被他相中的人就能够得到重用,反之,即使有天大本领,不但不为蒋介石重用,反而为蒋介石怀疑、提防。蒋介石建立黄埔军校的时候,就是用这种方式得来他后来最为倚重的三位大将。陈诚身材矮小,其貌不扬,进入黄埔军校读书之后,虽然暗中下决心要创出一番事业,无奈个人条件有限,很多公开的集体活动,很少能够看到他的身影,更无法和当时的黄埔三杰:陈赓、蒋先云和贺衷寒相比,很长时间里蒋介石并不看重陈诚。  相似文献   

1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教育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4.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数字出版产业是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为深人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国家加快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快推进我省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发展,培育文化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相似文献   

15.
曾国藩死后一百多年,对他政治上的评价,直到今天也没有定论,但是,曾国藩会识才用才这一点上,一百多年来却没有异议。曾国藩在世的时候,李秀成说太平天国的失败足“天王不识贤臣”,而曾国藩的成功则是因为“善识人才”。鉴人之术曾国藩“尤善相士”,特别善于识别知识分子。一次,李鸿章向恩师推荐了3个年轻人。黄昏的时候,曾国藩刚刚回府邸,家人立刻迎了上来,低声告诉曾国藩,李大人推荐的人已经在庭院里等待多时了。曾国藩挥挥手,示意家人退下,自己则悄悄走了过去。  相似文献   

16.
《湖北宣传》2007,(3):29-29
近年来,我国少儿图书出版发展势头良好,品种丰富,门类齐全,专业作家队伍不断扩大,出版了一大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精品。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少儿图书出版也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狄马 《同舟共进》2012,(5):57-61
【我们可有写于“这里和那时”的作品?】翻阅苏联文学史,笔者发现一个奇异的现象:苏联文学中日后成为不朽经典的作品都不是为发表而写的;相反,作者在写作时就明白,这些作品完全有可能在他们生前无法出版——非但不能出版,书稿如被查获,  相似文献   

18.
记者:近来,出版界似乎麻烦不断,一些出版社因买卖书号,出版格调不高的书籍或者坏书而被“黄牌警告”、停业整顿,甚至被撤消的事时有发生,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安然:国家历来把图书定为特殊的商品,这个行业也是特殊行业。从长远讲,这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作为宣传工具、理论阵地,以及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操等方面。出版也确实有传承文化、宣传国家政策的义务,也应该这样做。但是,我认为我们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图书的商品属性,而过于强调图书作为商品属性之外的那些属性。图书本身也是商品,我认为商品的特殊性并不妨…  相似文献   

19.
网络在以出版快速、传播广泛、费用低廉、交互功能强大、更新信息便利赢得越来越多读者青睐的同时 ,也为出版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打破了传统的出版模式 ,推动了出版业的变革 ,使得出版者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共享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但网络也给出版业带来新的问题 ,特别是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不是彼此取代的对立关系 ,而应是相辅相成、齐头并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该书《编者前言》中介绍说: 耶林的维也纳就职演说,有个颇为耸动的标题:《法学是一门科学吗?》。这篇演说是他三篇维也纳演说中的第一篇,也是在他生前唯一没有出版的一篇。现在,借着1993年6月在那不勒斯举办耶林特展之机会,它终于在公开展览后,能够付印出版。它之所以一直没有出版,并不是因为“法律之科学性”这个主题对耶林来讲不重要。正好相反!萨维尼曾经在所有人眼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