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春和 《乡音》2014,(12):46-46
文字隐藏了什么 平时总有人问我,怎么在《金刚经》里找不到佛的奥妙,在《圣经》中见不到上帝?甚至认为这两部经的文字都很平常,从文字、语言中看不到它的特别之处,说那是信仰的人把它们夸大了,对此,我只能告诉他们说,佛和上帝都不在文字上,这两部经中之经的奇妙之处在字里行间之外,需要悟性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相似文献   

2.
左春和 《乡音》2014,(4):44-44
行走于龙蛇之间 庄子和他的弟子在山中行走,走到一条河边时见有一棵大树,直径足有百尺之粗,千丈之高,叶繁枝茂,直指云霄。树下停着许多车马在此休息。庄子便上前问一木匠:“为什么没有伐下这棵树盖房子呢?怎么让他长了这么大?”木匠说:“这样的树一点儿用也没有,用其做船马上沉水,用其盖房,很快虫蛀.正是因为毫无用途,才长了这么大岁数啊!”  相似文献   

3.
文章五境界     
一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依此引申,作为学问载体的文章(包括部分文学作品),是否也有境界之别呢?在笔者看来,亦可大致分为五重境界。第一境界,准确明白。把要说的事、要讲的理,说准确、讲明白,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  相似文献   

4.
我一直很欣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三句宋词讲到的三种境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种境界。  相似文献   

5.
高恒忠 《求索》2010,(5):219-221
"游"是《庄子》的核心范畴之一。《庄子》全书以《逍遥游》为开端,且以"游"贯其始终。游的过程有游玩、游戏之游,有隐逸、自适之游,有胸次洒然的精神畅游。游的理想境界,是建立在"道"之上的理想人格,即"逍遥"的人格,神人、真人——最高境界的理想人格。游的要义,是倡导对精神桎梏的破除,对身心局限的超越、对扭曲天性的匡正、对自然的回归、对自由的张扬。只有通过游,人才能够超越世俗,进入一种诗化人生。  相似文献   

6.
三种境界     
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意思是说不管是做事业,还是做学问,都会经由寻觅、奋斗到最后有所收获的一个历程。  相似文献   

8.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民主党派调研,其实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9.
左春和 《乡音》2014,(9):44-44
中国官场上有个定律,也有人称作“官周律”,是春秋时期魏公子牟总结出来的意思是,有权之后就有势,有势之后就有人阿谀奉承、送礼行贿接着往下发展,收礼、收贿多了就会骄奢淫逸,骄奢淫逸就导致犯罪最后的结果是死路绝境。  相似文献   

10.
曾被郭沫若称为“近代第一”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有过一段很著名的“境界”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无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这几句话的立意是很高的。回忆我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近三十年的经历.说不上有什么高尚的境界,但却是在不断追求和开掘这种境界。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境界     
胡昊 《人民公安》2011,(8):61-61
中国的哲人中数庄子最神道了。比如他偶然梦到了蝴蝶.便寻思起究竞是蝴蝶被我梦到了.还是我在蝴蝶梦中呢?琢磨不出所以然来就跑到山林中接着瞎想,可巧看到了一棵枯鳞莽苍的千年古树,很孤独地兀立着,便问樵夫为何没人砍伐它。  相似文献   

12.
《南方周末》12月3日所载《可怕的奴才意识》一文,作者余卫国借陕西某小学全班50个学生奉教师之命,对一个未完成作业的学生每人抽其10教棒的新闻,猛批小学生的奴才意识,并大发议论曰:这样的意识若扎根孩子的心田,他们就没有什么平等思想,独立人格可言,长大了不过是一群丧失了“人”的尊严感的恃强凌弱的暴君或奴才,乃至给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接着又自问自答,开出处方:怎样才能防止我们的下一代堕落成那种丧失了自我意识与是非判别能力而没心没肺的奴才?必须坚决扫除当今社会上为害甚烈的奴才意识。余卫国所言似乎并没有错…  相似文献   

13.
<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民主党派调研,其实也是如此。首先,民主党派调研要有一种登高望远的精神。2006年,农工  相似文献   

14.
谷将 《湖北宣传》2006,(12):27-27
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引用宋代词人晏殊、柳永、辛弃疾的名句来论述治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种境界。长期以来,这三种境界为许多文人学士所津津乐道,成为孜孜以求的目标。其实,领导干部也应有这三种境界,因为这其中不但包含着有益的治学之道,而且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5.
左春和 《乡音》2014,(5):44-44
消灭自己的偏执 庄子说有,这么一个得道的高人名叫子綦,有人说他是楚国人,也有人说他是齐国人,这些古代的隐士往往没有真姓名,且来去无踪,祖籍更是不可考。那样的隐居年代真是给了我们许多想象,总认为他们长年住在深山里,坐在白云下,种种菊花,练练太极,自由极了,  相似文献   

16.
境界     
局里组织离退休老干部春游,许多老同志都报了名。大家乘车出发后,我发现编史办的门还开着,探头一看,原来张老还在专心致志地工作着。 张老在隐蔽战线战斗了50多个春秋,对我们局的许多干警来说,他是名副其实的老前辈,大家都称他张老。他身材矮小结实,肤色白暂,  相似文献   

17.
姜波 《学习与实践》2009,(6):143-147
颜回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没有著述、没有功德,却被人们尊称为“复圣”,这似乎有些“名不副实”,但是通过对《论语》、《庄子》中颜回形象的对照发现,这一礼遇是得当的。颜回的“好学”精神、杰出的政治思想以及“颜乐”精神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儒道这两篇经典关于颜回形象的记载也有不一致的地方,所以,道家经典《庄子》对颜回的记载是否具有客观真实性,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读书的境界     
周高 《群众》2014,(4):66-67
<正>书中有境界,读书亦有境界。多年养成了一个习惯,不管工作多么忙,总要挤出时间来读书。读书使我体会读破万卷书、行遍万里路的壮怀激烈,领悟笔底有惊雷、书中藏日月的海阔天空,收获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的磅礴娟秀,流连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的沧桑隽永。  相似文献   

19.
佐人 《现代领导》2007,(3):39-39
《庄子》里有位“抱瓮老人”,这老头每天“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可谓劳累至极,功效极低;可他习以为常.惯而安之.虽苦而不知其苦。当别人告诉他有种叫桔槔的汲水工具.可以省力高效时,这老头居然生气了,不仅不听劝告,反而说什么:“有了机械.必有机巧之事;有机巧之事,必有机巧之心;有机巧之心,人心就不纯了。我知道有这种机械,是以为可耻才不用的。”这位“抱瓮老人”把别人发明的机械取水法视为异端,习惯于抱瓮而不愿变革,这老脑袋保守如斯.不亦悲乎?  相似文献   

20.
左春和 《乡音》2014,(3):44-44,46
惠子向庄子夸耀说,梁惠王给了他一颗葫芦种子,种下之后结出的葫芦足有一辆宝马汽车那么大。用它盛水吧,太脆了,当瓢用吧,又大得无处放得下,于是就把它砸碎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