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紫琦 《法制与社会》2012,(23):234-235
网络犯罪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犯罪形式,由于其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且犯罪手段比较先进,因而较难防控,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本文首先对网络犯罪的基本情况(概念和基本特征),以及当前侦查网络犯罪存在的困难进行了说明,进而提出了几点防范网络犯罪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网络时代里,有了“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的兴起,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有了“网络犯罪的产生。金融网络犯罪,是整个网络犯罪领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从面着眼,从点着手,对探索网络犯罪的规律性和防范问题,作一个初次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冯金成 《政法学刊》2008,25(3):126-128
当前我国仍处于刑事犯罪高发期,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各类犯罪仍经常发生。为有效保证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必须将现代电子、通信、信息技术、微型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及其产品应用于防劫、防盗、防暴、电视监控、出入口控制、周界防范等以安全技术防范为目的的系统,即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以预防和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  相似文献   

4.
网络犯罪是计算机犯罪的下位概念。网络犯罪是指以计算机网络为犯罪工具或者攻击对象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网络犯罪具有犯罪现场和空间的虚拟性、犯罪行为的隐蔽性、犯罪手段的智能性和犯罪危害的扩散性等特点。为有效遏制网络犯罪,应从刑法、行政法、程序法和犯罪学等方面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5.
李川 《法学论坛》2024,(1):51-62
网络猥亵基于隔空实施的特点在认定猥亵犯罪时存在适用争议。即便司法解释规定了部分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猥亵犯罪认定标准,但网络隔空猥亵犯罪在行为方式、手段强制性、罪量判断、侵害对象区分、加重情节上仍存在认定困境。造成这些困境的原因在于猥亵犯罪基于身体接触禁忌的传统规范原理无法适用于网络隔空猥亵情形,应根据网络猥亵的特点向隔空防范的规范原理转型,在法益上扩张性自主权范围,在强制属性上转向精神强制,在行为方式上明确隔空操纵式与暴露式猥亵的新形式,并以心理侵害程度确定罪量标准。在规范原理更新的基础上,可以有效解决网络隔空猥亵认定难题,在行为方式上明确隔空实施的特性与类型,明确精神强制的认定标准,以心理侵害程度进行罪量区分判断,同时明晰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对象的认定标准差异、明确网络聚众与公共场所当众的隔空认定标准。  相似文献   

6.
在计算机领域,用"黑帽"比喻黑客、网络入侵、计算机病毒等阴谋诡计。如今,作为计算机黑客盛会的黑帽大会是世界上了解未来安全趋势的最前沿信息峰会。每年的7月27日,全世界隐藏在计算机中的"幽灵"——黑客都会惊蛰而出,赶赴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凯撒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面对“六五”普法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怎样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更好地运用互联网技术做好普法工作,是当前普法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杭州市网络普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现有问题的宏观策略和建立“网络普法博物馆”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8.
谭政 《刑警与科技》2014,(13):150-153
株洲市安全技术防范报警服务网新建和整合接入各类报警监控信息,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形成人防、物防、技防有机结合,探测、延迟、反应相协调的社会治安安全防范体系。"株洲模式"映射出了一个专注从事技防服务的企业在发展方向上的探索,这也是企业基于自身技防服务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新模式下政府对治安防控的需求的理想结合。  相似文献   

9.
“双层社会”与“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认定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网络空间"中"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判断标准,应当以"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同时存在的"双层社会"为背景,避免判断标准和判断视角的错位。应当深入分析网络空间中"公共场所秩序"的双重维度和妨害信息秩序行为的过程链条,建立网络空间中"公共场所秩序混乱"的双层犯罪定量标准体系,以此判断秩序混乱的程度是否"严重"。保障真实信息获取、传播的自由和效率属于网络空间中的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10.
网络犯罪属于高技术、高智能的新型犯罪,具有隐蔽性强、手段多样性、作案连续性、覆盖面广等特性,与传统的刑事犯罪相比,其产生的社会危害性更大、更广,加大打击网络犯罪力度已是形势所需.但由于我国立法上的不完善及实践中的不成熟,在电子证据的取证方面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和问题。而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在第48条增加了“电子数据”的证据形式,进一步完善了刑事证据分类.明确了网络犯罪新兴证据材料的归属.这对侦查网络犯罪的电子证据收集、运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电子证据的特点(一)电子证据具有海量存储性。以计算机为代表,电子证据在各种介质中的存储量与普通证据不可同日而语。传统证据中,某个场所、某件物品或某份文件所包含的证据信息是有限的:而电子证据在相同物理范围内所能获取的信息量发生了几何级的膨胀。  相似文献   

11.
被告人事先对买卖气枪铅弹的违法性认识是充分的,但对以邮购形式自境外购买大量制式气枪铅弹构成走私弹药罪,且要比一般的非法买卖气枪铅弹判处重得多的刑罚甚至要判处无期徒刑、死刑,事先未必清楚。充分考虑被告人的主观恶性、涉案气枪铅弹的社会危害性及大部分气枪铅弹进关时即被查获等具体情况,本案存在需要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特殊情况。  相似文献   

12.
13.
互联网通过虚拟技术使人们实现了一种独特的在线生存的基本样态。它扩大了人们的社会互动范围,改变了人们的交往形式,形成了网络社会独特的时空观、权力观和人际观。中国当下坚持的集权主义、行为主义和国家主权的网络治理逻辑,正在受到技术的严峻挑战。网络技术逐步生成了一种网络自主空间,并形成了一套以技术编码和自治伦理为主的技术治理方式。技术治理方式区别于以国家为核心的法律治理方式,甚至在某些场合对法律治理方式产生制约。人们需要运用法律蕴含的价值和法律治理的有关手段,对技术治理进行有效归化。技术治理水平的提升,又为法律治理手段、边界和治理结构的调整提供动力和可持续的约束力。正确处理法律治理与技术治理之间的关系,形成二元共治结构,是提升中国网络治理水平和能力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愈来愈被社会所认识,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法律完善和执法不仅引起全社会关注,甚至成为我国与一些国家双边关系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广泛普及和应用,网络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危害社会的新情况。一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和司法机关针对实践中遇  相似文献   

15.
《法治与社会》2004,(11):4-7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还只是少数业内人士熟知的名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铺天盖地的网络广告、热火朝天的网络话题讨论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大大小小的网站都预示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因特网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风靡了全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而充满魅力的世界。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网络作为一种信息工具业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一个网络时代。然而,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魔盒,在给人类带来种种便利和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阴暗丑恶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网络爬虫技术爬取的数据必须是数据提供者公开的信息。网络爬虫技术使用的合法性基础是数据提供者知情、同意,行为人未经授权,避开或突破系统保护措施使用网络爬虫技术非法获取普通用户计算机信息数据的,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行为人销售捆绑的非法爬虫软件实际上仅是犯罪工具,销售获得的收入均应认定为违法所得,依法予以没收。  相似文献   

17.
以数字化为前导的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令人且不暇接。数字化的生存正引导着自人类有史以来一场最为广泛而深刻的技术革命,网络已深深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基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提供者,对信息化、网络化浪潮的冲击更为敏感。图书馆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其天职就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是通过服务体现的。在知识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流,社会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的时候,社会需求发生较大变化,知识总量的不断的增长,知识领域不断扩展,用户自身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从整体上开始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较变。用户信息需求不断增加,使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存在形态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8.
网络版权作品的法律保护之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数字技术普遍应用的信息化社会中,任何作品(包括表演、广播电视节目)都可用二进制数字编码表现出来,所有的数字化作品均可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存储并通过互联网传输。网络作品是指在电子计算机信息互联网络上出现的作品,根据著作权法第3条列举的具体形式的作品,网络作品应当理解为已涵盖了数字化作品的形式,既包括已有作品的数字化上网作品,也包括直接以数字形式创作的作品。网络作品分为不受版权保护的网络作品(进入公有领域、版权人主动放弃版权)和受版权保护的网络版权作品。更强的数字处理能力和电脑存储能力与在网络上广泛的共享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